..续本文上一页风雨飘摇、伶仃惶恐也罢,齿牙动摇、龙钟耄耋也罢,一切的一切,没有好恶,它都是一个过程。男和女,灵与肉,时间与空间,此生与来世,都是过程与旅途罢了。
时常会有一些女施主前来抱怨,或说老公变了心,或说老公打骂不休,或说老公爱泡酒吧,或说老公总往澳门跑……似乎种种婚姻的不如意,总会在今生遇到。我再三告诉她们一个思想,那就是想想自己明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还有什么不能宽宥,不能放下呢?当你敢于面对最不敢面对的死亡时,还有什么无法勘破呢?我这样讲,并非要教大家消极面对生活,而相反,是想让大家更理性、智慧地面对生活。当你有这样的意识时,便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日,每一个走到你身边的人,每一件生活中最为琐碎的事情。如果我们无法用这样的思想来面对人生,就很难从自我设定的局限之中解脱出来,有所突破。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要人照见清净、喜乐的自性。人为什么无法得到智慧?就是因为世上的纷扰表象使我们的内心蒙上厚厚的尘埃,使我们无法在澄明中洞见世事之真相。正如证严上人所讲:“凡夫就是“反反复复”——心中本具的智慧和慈悲被无明习气遮蔽,以致隐晦不显,难以在迷茫的世间掌握正确的方向。”
大家在红尘中生活,总会有这样的体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种种因果造作的关系,烦恼不断滋生,层出不穷。这时候,有的人就会想到来寺院里静静心,打打坐。住在寺院的时日中,你可能会感到身心清净,通过不断的思维与修证,内心的尘埃被渐渐抹去。在这种清简的修行生活中,我们很少再去增添心内的埃尘,而相反,总是想方设法涤除尘埃。这个过程,你会感受到烦恼逐渐减少,而喜乐逐渐增加。但是,更多的人总要回到世间去生活,一旦回去,那么先前内心的尘埃便又变本加厉,全部回到你的生活之中。这时,人的心灵就容易反反复复,这就是凡夫修行之烦恼了。无明去复来,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总是难以得到清平与安宁。
有这样一首诗,我们值得铭记:“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去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面对生活的烦恼,我们要懂得“任”,这个“任”,是慈悲,是宽宥,更是智慧。
寒山云: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种豁达任诞、逍遥无羁的态度,是我们在处理人生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时所应当时时提醒自己的。
人生中的困境、挫折,都像是蚌内之珍,久旱之甘霖一般,何其珍贵!哪里能够如此容易获得呢?我们不但要接受烦恼,而且要在烦恼中见出菩提来。人如果能够在尘世中不断地化解种种烦忧,那么他的人生境界才能够渐次向上翻越。这个向上一击的过程,才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它孕生于荆棘、芒刺、刀山、火海之中,却实在是绝险的悬崖之上最为美丽的洁白花朵。
障碍我们的人生境界的,是心内的一层油纸。这层昏蒙黏腻的纸是什么呢?它正是“我”: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我们永远只关注“我”的所思所想,从未思考过世界、宇宙运行的根本谛义究竟是什么?如果不能够突破这个狭隘的自我,那么每一天中的每一个念头只能是增加绑缚在自己身上的一根根绳索而已,对于智慧的启迪徒劳无益,甚至是缘木求鱼。这种被绑缚的生活、人生、过程,如何自在呢?你要追求财富,你成为财富的奴隶,要追求名望,就成为名望的奴隶;要追求权力,就成为权力的奴隶。无论你追求什么,都最终落了下乘,全不可得,全部烟消云散而已。这样,我们就只能被世事所驱赶,你没有自由,也没有快乐,每天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你什么都想得到:职称、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如同环绕着热锅爬行的蚂蚁一般,锅里装满现世的实惠,现世的名闻利养,也装满你的焦灼,你的无明,你的颠倒妄想。
人人都希望在生活中做足加法:财、名、利、情、命,样样都要加,样样都舍不下。而佛教教人以空性,就是在相反的维度上教人放下这一切看似真实却根柢虚妄的东西。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其实都深得禅境,哪怕是一折戏曲,一篇小品。比方《西厢记》送别一段,有这样一句话:“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叹常吁气。”很多外缘,其实也包括人心之中的情感,我们都需要做根柢性的考量,不要执迷,不要疑惑,不要贪求,不要期待永恒守望。只有把这些东西全部从心中卸下来,才能使心归于空灵。这时,在我们身上所产生的能量会乘以倍数地增长。
注意,我们说空性,不是让你抛妻弃子,放弃事业,让你消极等死;而是要我们从内心把这些东西观空,能够随时拿起,随时放下,而不起任何恒久占有之心。
不要想着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总是要想到我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我今天来这里上课,就是要把自己心中所体会到的最好的思想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诸位,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目的之所在。我们寺院在举办禅修活动的时候,对于在参加学习的同修没有任何要求,唯一就是要求我们的义工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实现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
四、众缘和合是成事的根本
很多朋友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件事情我做不成呢?
在佛教看来,这是因为你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做成事情的原理,亦即无法完成一事,是由于做成此事的因缘还不具足。佛陀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要想让一件事情成立,是需要多方相互牵连的因缘乃可以完备的。比方说,我想要桃树结出桃子,那么桃树的种子、土壤、水分、空气,甚至是人工的细心栽培,都是成就这个结果的因不是吗?哪一个因不具足,就无法得到桃子。多种相互缠绕、牵萦的因缘一同使得桃子这个果出现。那么,你若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相关的因都以具足了吗?这是无法造作的,如果那些因缘和合,那么果报自然展现,甚至毫不费力,水到渠成。
我们今天讲禅的思想,就是为了让大家在高远的人生境界中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了知人活在世界上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从此处去开发人生存的潜能,去了解宇宙运行之理则。那么,自然而然的,生命之花将自然绽放,清净自性将次第敞亮。
为什么我总是和一些企业的经营者或单位的领导者讲述这些事物成功的根本理则呢?人不仅仅是自处的,更是群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领导下属开展工作都需要首先考虑到对方的需求、感受、特质,继而按照规律办事、用人。一样产品的好绝不是自明的,依靠自吹自擂达到宣传之效果的,而更需要从客户的根本要求出发进行全盘的考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厨叫做杰米扬,他非常善于烹饪鱼汤,他做的汤鲜美无比,令人回味无穷。他自己也深深为这手做汤的本事感到骄傲。每次有朋友来他家中做客,他都一定要做上好的鱼汤款待他们,每一次都是一样,毫无变化。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们都吃够了他的鱼汤,很希望他能够换换花样。但是杰米扬却总是认为自己的鱼汤是天下一绝,因此坚持用鱼汤来招待友朋。久而久之,朋友们都不再愿意去杰米扬家中做客了,因为他们非常厌恶他的鱼汤和他一成不变的行为方式。
哪怕是一样天下最好的东西,如果没有变化,永远处于固步自封的状态,那么终有一日是将受到众人的厌弃的。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都要注意到每一个对象的特殊性,每一个当机的灵活性,否则就是违背了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这样,事情便不会成功。这世上若真有一个恒久不变的道理,那便是变化之本身。万物恒转变化,迁流不居,最精深的秘辛就藏在这个“变”字当中。面对家庭、事业、人际,都要充分考虑到变的因素,接受这种变化的规律,接受诸法无常的理则,由此获得人生的无上智慧。
正如我今天与大家分享佛法,说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如果我对你们讲课,是为了让大家感到我的佛学多么深研,为了让大家感到惭愧,那么这种做法就是十分不对机的。我所讲述的若无法与大家的生活对接,那么佛法也就在众人的心中成为了空幻的楼阁一般,尽管莹洁高妙,却实在无法印心,无法使人得到领悟与受益。观音菩萨法门无量,注重应机说法,与时变化,她总是能够做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一点,应当能够使我们在生活中有所启发,使我们的人生境界逐渐开阔起来,最终使我们的身心脱离火宅,得住清凉界。
时间有限,且言难尽意。余下的一切时间的空白,请各位回到世间去体会。修行世间法,要达到究竟清净,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我的语言沉默之处,正是你们的生命开始显现之时,祝大家光寿无量,阿弥陀佛。
《禅,与身心对话的艺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