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

  ——第十五期禅叁班賢宗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掃塵觀心——面壁觀指導語

  (按:指導語宜采用平緩、安和的語調,以此發揮慈悲、智慧的能量,在必要處要爲修行者留下充分的靜觀時間。)

  請各位同修將手中所有東西都放下。一切放下,萬緣休息,面對牆壁坐下。身體放松,意念放松,心靈放松。這堂課可以成爲“面壁觀”。

  六祖惠能曾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刻,請觀照自己的內心,我爲什麼放不下,爲什麼不能安甯,爲什麼不能接納敵人,爲什麼不能面對自己,爲什麼處處碰壁、無法超越瓶頸?

  觀照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本,我們的內心都是清亮的、喜樂的、柔和的,如何現在附著了如許煩惱?面對自己,覺察自己,超越自己。

  這個世界,不會因爲多了我而平添光彩,也不會因爲少了我而有所損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世間的一切,都由于因緣和合而存在,由于因緣離散而消失。世間的諸法,都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性。

  一切都是過程:你的輝煌,你的失敗,你的青春,你的老邁,你的順暢,你的糾結,一切都曾生起,一切都曾經過,一切都會過去。

  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內心,用“本來無一物”的思想來對照自己的生活:回想你與父母的相處,與伴侶的相處,與孩子的相處,與員工的相處,與同事的相處……我本來很清明,本來很自在,爲什麼現在有了這麼多的煩惱?

  花在路邊盛開,如此明豔嬌娆,爲什麼你欣賞不到?水在河中流淌,如此清澈琤瑽,爲什麼你聽聞不到?夕陽古道瘦馬,小橋流水人家,悲怆高古景色,尋常巷陌風光,爲什麼你感受不到?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爲什麼你心會不到?

  把你的眼睛閉起來,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覺察自己的內心。爲什麼我們總是願意在計較攀援中活著?別人說我不好,爲什麼我久久無法釋懷;別人肯定我、贊歎我,爲什麼我要以此爲樂?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問題,尋找苦痛掙紮的原因。莊子說:“舉世皆譽而不加勸,舉世皆謗而不加沮。”外界的評價等同于你自身嗎?外界的贊揚會令你變美,毀謗會讓你變醜嗎?爲什麼如此介懷呢?

  只有向內觀照自己,才能找到煩惱、染汙的根由。這不是老師可以教給你的,也不是朋友可以提示你的,只有你自己可以幫助自己。

  好好觀照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真正發願想要解決問題,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直觀心中升起的每一個念頭,面對它,看住它。觀者,看也,看住自己的念頭;照者,見也,如明鏡一樣照見自己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回想自己走到今天,內心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們爲什麼會迷失?爲什麼會煩惱?爲什麼會比較?爲什麼會不幸福?多問自己爲什麼。某人成爲你的敵人,爲什麼你一想到他便怒火中燒,心生嗔恨。爲什麼?

  尋找問題,發現它,面對它,放下它。用堅定的聲音告訴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人心中皆有如來藏識,皆有成佛的種子,皆有成佛的可能性。那麼,我們爲什麼無法成佛,爲什麼被心魔所困擾?鏡子原來如此明淨,是誰將它惹上塵埃的呢?是風嗎?還是汙濁的世事呢?請記好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心鏡上的塵埃是我們自己染上的,所以解鈴還需系鈴人,讓我們一一觀照,把塵埃漸漸擦去吧。

  有人絕望地站在海邊,對大海說:“我將永遠不愛海了。”荷花對他微笑道:“善男子,花將常在你的海裏。”荷花在對你微笑,清風在向你致意,小鳥在對你歌唱,你的心感受到了嗎?只有當我們的心海如明鏡一般平靜時,我們才有清澈的靈臺去感受這一切,幸福、智慧、曠達等正面的能量才會臨幸你的生命。

  只有敢于面對和自我超越,才能達到至善。生命的喜悅無從借鑒,真正的自在唯在我心。面對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潛在的問題。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大的感應果報。一個世界,一個社會,是一個小型的因果報應。一個人,一個家庭,是最小的因果報應。一個妄念就是一個業因。業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淨空法師語)

  因循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自己所造的宿業,自己要去擔當,自己要去面對,自己要去化解。

  觀想回到原初的澄明狀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要被功名所左右,不要被利益所左右,不要被情感所左右,不要被愛欲所左右,尋找真實的自己。

  深深地吸一口氣,尋找自己內在的喜悅。仔細感受,用心觀想,會心處不必在遠:我就像春雨一樣澤被萬物,潤物無聲;像夏月一樣清涼皎潔,明曠高遠;像秋日的落英一樣盤旋起舞,深吻遒會;像冬日的冰雪一樣潔淨瑩透,無色無香;像山間的泉水一樣歡欣地與一切人把臂同遊、盡情歌唱;像松林的晚風一樣吹拂過迷途者流淚的面龐;像邊塞的夕陽一樣氣勢磅礴,映照落霞孤鹜;像大漠中的狂沙一樣卷起萬物,流轉了萬年的光華。

  讓自己的內心回到原本相磨相蕩的態勢之中,回到如嬰兒之未孩的無窮可能性中,我是如此的清淨、自在、圓滿。一天、一月、一年、一生,時刻記得這樣的狀態。“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在外不分別,在內守靜寂。關閉紛弛的妄心,啓用真心與本心。

  像觀音菩薩一樣的慈悲、仁愛,像文殊師利菩薩一樣的清淨、精進,像普賢菩薩一樣知行合一,像地藏王菩薩一樣具有大願、大力,救苦救難。我們要以一切佛菩薩爲榜樣,在有限的人生中展現無限的可能。

  在生活中,敢于承當與接受,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負面的評價,接受無常的定則。真正地接受自己,展現自己,立足于天地之間而無有憂懼,一片冰心,一片坦蕩,完具智慧,完具慈悲。

  二、音聲相契——同修壁觀禅心得分享

  法師:下面,請各位同修針對剛才的禅修體驗說說自己的看法,隨心漫談,觸機而動,自然就是最好,真實就是最好。真的,就是善;善的,就是美。

  同修一: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曾想過要去觀照自己,使心甯靜而不再躁厲。可是,苦于沒有一種專業的門徑,指點我們怎樣向內觀,怎樣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怎樣面對煩惱,證得菩提。剛才法師的指導給我們提示了這樣的一條道路,使我們回家以後能夠切實修行。感恩法師。禅修是一座寶庫,等待我們去修證,去實踐。

  同修二:我在剛才的過程中,明顯地感受到禅修好比是黑夜當中的一雙眼睛。“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雙黑色的眼睛教我們向內觀自己,而不是向外指責別人、怨天尤人。禅修教我們發現自己。

  同修叁:平時在家庭中遇見每一件瑣事,都會在心上系一個結。久而久之,心結越來越繁瑣,越來越難解。于是就很容易去責怪自己的家人,家庭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今天才有所領悟,原來是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自己的心如鏡子一樣,如果我很緊張,很哀怨,那麼照射出來的世界便也是面目可憎的。別人又怎麼會喜歡和我相處呢?好運氣喜歡好臉色。我們要想改變別人的態度,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別人只是觸發怒火的一個因,而嗔怒的種子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使它如水一般清涼、甯靜,這樣無論外因如何挑釁,我們都能夠安住于自己清淨的狀態之中,學會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惟其如此,世界才能和諧。

  同修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應該好好參悟這句智慧的話。我們來此世間的時候一無所有,離開的時候還是一無所有,中間過程中獲得的名、利,體會的愛、憎,不是雲煙,不是夢幻,又是什麼呢?我們總是想不斷地購買一些東西,求得一些東西,貪愛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最終都會歸于空無,爲什麼要成爲它們的奴隸,爲什麼要如此執著呢?這叁天的禅修,讓我慢慢找到了心靈歸于沈靜的方向,沿著這個方向去修行,相信一定會展現出更好的人生風光。

  同修五:人生本來的狀態,是清淨的、空的,但是這種空中卻又包含了最大的豐盈與圓滿。相反的,在人生中對于名聞利養的馳逐,看上去是爲我們增加了許多東西,實際上卻損折了內心的圓滿與清淨。越是向外追求,越是失去。一如掌中之沙,握得越緊,離散地越快。如果一個人的心沒有根底,沒有定力,沒有靈魂,就很容易被外界普世的價值觀所牽引,去追求才色名食睡。因此,我們應該多多參加這樣的禅修,並堅持將它貫徹、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同修六:剛才在禅修中,感受到了禅悅。剛開始的時候,師父的聲音響起,問我有什麼煩惱,我當下沒有想起什麼具體的煩惱。但是隨著指導語的漸進,我逐漸看到了自己內心的一些煩惱,真正開始能夠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並且想去面對它,改變它。因此我想,禅修應當是一生需要堅持的功課,不斷省覺,不斷內觀,不斷整理心靈,不斷超越前一刻的自我。

  同修七:這是我第二次參加香海禅寺的禅修了,我再一次來,是因爲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助益,不願意淺嘗辄止。我總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分裂的,至少有兩個我在作對。第一個我想做陶淵明那種出塵的隱士,願意過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是第二個我又是如此的愛慕虛榮,一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還是喜歡漂亮的衣服,喜歡奢華的物質。我覺得自己在生活中真是苦痛糾結,想要改變別人,但是自己都不盡如人意,談何改變別人呢?今天,我意識到,原來一切的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要嚴于修證自己,寬于對待他人,這或許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吧。我發願用兩年的時間,來到香海禅寺來做義工,不知師父是否能夠接受我?

  同修八:這叁天禅修對我的挑戰非常大。我的身體比較胖,早上五點鍾開始的打坐對我而言是一種很大的挑戰,我喜歡這種超越…

《花開見佛,心即靈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