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心安處是故鄉▪P2

  ..續本文上一頁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切聲名、實利皆是一些雜亂的毛發而已,而事物的基本規律、人的根本德行才是皮之本身。要讓企業在市場中長盛不衰,唯一可能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往下紮根,把根深植到哪裏呢?把企業的根深深地種進每一個消費者的心中。

  毛主席曾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時的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由于共産黨能夠把革命的火種深深地烙進每一個勞動人民的心中,爲他們立命,代他們立言,替他們聲張正義。一個政黨只有和人民大衆合二爲一的時候,它才不會被人民所抛棄。

  叁、奉獻利他

  我們借這句話來反思一下,自己的産品有沒有對每一個消費者的利益進行切實考慮,自己的理念有沒有助益到更多的人,使他們的思想有所成長呢?

  這其實就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利他。佛教常稱對寺院提供幫助的人爲施主。爲什麼有這樣的稱謂呢?因爲他們將自己的物質財富布施給寺院,維持寺院的運行,使莊嚴道場能夠利樂有情,爲四衆開示說法,解疑排惑。

  原始佛教托砵乞食,當他們托砵乞食的時候,施主供養他們的身體,也以此修行,使出家人消除自己原有的傲慢之心。當貢高我慢之心消失時,僧侶想盡辦法報答施主的供養,想盡辦法做利益衆生的事情。有人因此認爲僧侶是想不勞而獲,完全不是那樣,他只是要以托砵乞食的修行方法來打擊自己的自尊心,使他分別的心、傲慢的心次第放下,把生命最精彩的本質升華起來。因此,古時聖人才會說,學佛乃是大丈夫之所爲。

  日本著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曾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將瀕臨倒閉的日航公司扭虧爲盈。他是怎樣在商界創造出一系列奇迹的呢?在《活法》一書中有一個故事,令我至今難忘:在他已經是著名企業家以後,稻盛和夫竟然可以放下一切,出家叁年。他出家後,曾經托砵乞食。有一次,一個清道夫給了他一百日元。這使他當即淚流滿面。一個收入如此之低的人,竟然可以發心施舍,具有奉獻利他的精神。稻盛和夫由此思考到,我們應當感恩每一個人,以平等的心去發心救度或幫助每一個人。奉獻利他的精神既可以是大學教授言傳的,也可以是由清潔工身教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菩薩。

  人生最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呢?佛教將其歸納爲財、色、名、食、睡。財是指物質財富,人在社會中生存,需要安身立命,適量的財是保全和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色是指男女之間的欲望,紅塵之間總是難免情愛勾連,纏繞缱绻,這也是自然的;名是指名望,有人求賢名,有人求廉名,有人求雅名,有人求美名,這些都是對名的追求;食就是吃飯,有人要去追求“玉盤珍羞直萬錢”,有人卻可以滿足于“一箪食,一瓢漿”;睡就是睡覺,古人說人活百歲,半生是夢,可見乎睡的重要性。雖然每一個人對這五樣東西的追求向度有所差別,追求的程度也有所差異,比如有的人更愛錢,有的人更愛名;有的人對這些基本需求非常倚重,有的人則在其之外更想獲得心靈的飛躍。但是,人終歸還是逃不開這五個字的。人們有時會譏笑那些愛錢的人是守財奴或者滿身銅臭味,但其實譏笑別人,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世說新語》中記錄了這樣一則有趣的事情:西晉的王衍是所謂的“品行高尚”的清談者,據說他口裏從不提到“錢”字。他老婆想試探王衍的虛實,趁王衍熟睡之時,叫仆人繞著王衍的床邊鋪上一大圈錢。王衍早晨醒來見到床邊的錢妨礙他行動。便叫來仆人說“拿開阿堵物”。有的人自命清高,往往代稱錢爲“阿堵物”或“孔方兄”,而絕口不談錢字。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也只是形式上的趨避而已。沒有一個人能夠絕對地離開財色名食睡而生活。只是我們主張,對于基本需求只要有最清簡的滿足即可,追求不可過度。

  然而既然知道,人是有這些需求的,作爲企業家,是否應當照顧到員工和客戶的這些需求呢,是否應當多奉獻給別人一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呢?只有這樣,人才才有可能爲你所用。如果對下甚爲苛刻,在錢財上極其小氣,那麼下屬連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障,怎麼還能爲你工作呢?怎麼還能去談什麼理想、文化、願景呢?這難道不是畫餅充饑嗎?

  我們總要在了解人性的根柢,了解事物的規律以後,才能製敵之先,在事情未發生之前預見到下一步將會發生什麼。這就是企業家應當要去考慮的問題之一。要想領先于別人,引領市場的潮流,就要獨立思考,去參悟宇宙的根本理則,也去覺察人性的根本需要。只有幫助別人,給予他想要的,也才有可能獲得你想要的。

  我很強調獨立思維的精神。大家在各色各樣的培訓機構聽過那麼多的課程,真的能夠幫助經營嗎,真的能夠開啓性靈嗎?我看未必。聽得多了,難免感到許多課程存在著重複之處,如鹦鹉學舌一樣給學員灌輸別人的理念與知識,而不能引發大家去開啓獨抒機杼的思維。這樣的學習,始終使人的思想停留在平面移動的狀態,而無法滲入到人的靈魂之中,使個人的境界向上翻越。

  禅修非常注重個人的修證。曆代祖師大德悟道的機緣都大異其趣,而且開示弟子的形式也都絕不雷同。二祖慧可(即神光)因“安心法門”而悟道。(按:神光見達摩。問:“我現在心很不安,請師父爲我安心。”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神光說:“我找了很久,但得不到。”達摩說:“我己經把你的心安了。”神光忽然領悟到達摩禅師的“真乘”含義。)六祖惠能因聽到弘忍講《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心” 而悟道。(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出自該經莊嚴淨土經第十:“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根據這一段經文,“應無所住”指的是不執著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離開六根的外相,就是說不被宇宙的紛披萬象所迷惑,超越現象界“用”的層面而澈見根本性的“體”。)他們因不同的機緣,受到不同的開示而悟道,其修證無一不是充滿差異性的。因此,如果你聽到有人要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謂真理來加于你身,並承諾你此生必能如何,這多半是一種诓騙。個人的修證有如萬千殊途,上山的道路千千萬萬,因人的根器而各各不同,因時因地而不同,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份自我觀照、自我覺察的獨立意志。

  禅修能讓人的思維變得獨立與澄明,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之中,我們才能去發現宇宙的至理,發現事物運行的根本規律。喬布斯曾經多次參加過禅修,在他的發明中充盈著利他的精神與寬闊的心量。他所設計的手機就像是一個沒有籬笆的院子,大家可以在裏面下載許多自己喜愛的軟件,它的兼容性其實反映了喬布斯的涵容心量。現在許多公司,在網上不時收取各種各樣的費用,雖然在壟斷的狀態下人們不得不付費來購買你的産品,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不符合企業的長存之道。

  佛教在布施時強調“叁輪體空”:亦即我幫助你時,沒有我,沒有你,沒有物。具體來講,包括施空:施者忘施,所施舍皆空也;受空:受者忘受,所受者化空也;物空:物者忘物,所施舍之物皆空也。只有達到這樣的狀態,才能夠做到忘我的付出而不計回報。當你不求回報時,宇宙萬物自來回報。一顆清淨的心會讓你感受到行人的微笑,這是你微笑的回報;也會讓你感受到世界的和諧與美好,這就是你布施的最大回報。回報到自己的心上,使心靈得到超越與成長。

  我遇到過一個銷售方面的專家,他對我說,當他用佛教“空性”的思想來銷售時,得到的業績是最好的。當你去銷售時,把公司忘記,把産品忘記,把利益忘記,而專注一念,就是我想要幫助面前的這個人。當你能夠這樣全心全意去爲他著想時,面前的人就不再是一個客戶,不再是一個營銷的對象,而是一個與你同心同情的人,是你的朋友,甚至就是你自己。你完全爲他著想,爲他考慮,他自然能夠感受到你的真誠,也自然能夠接受你。相反,當你心裏總是想著業績,想著對方口袋裏的錢時,你的目光一定是充滿急迫與緊張的,像一只見到獵物的鷹一樣。對方見到你這樣的目光,自然會敬而遠之,而不會與你合作,與你成爲朋友。

  我們香海禅寺舉辦讀書會和禅修班都是免費的,從來不要求大家交錢。我經常對他們說,讀書會的理念首先是我們自己把書讀好,在此之余,我們把書送給大家,帶著大家一起讀書學習;禅修班首先要求我們自己修,自己修好了順便帶著別人修行。我們自己都做不好,就不要想著讓別人做得如何如何。首先對自己要嚴格要求,然後再來幫助別人學習和精進,這就是一個自利利他的過程。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用這些方式去賺錢,香海只是一個利益有情的平臺,而從來不是一個謀取利益的管道。

  四、使命天成

  法國的一位哲學家曾說:“一個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類最偉大的作品。”什麼是使命感呢?以天下之憂爲憂,以天下之樂爲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精神就是使命的體現。這樣的價值追求才能産生巨大的效應,打開更爲廣遠遼闊的人生格局。

  任何長生久視之物的存在都必不是偶然的,它一定在某些方面、某些理念上與很多人是一致的,能夠幫助到很多人,惟其如此,也才能使自身長存于天地之間。

  如城隍廟和祠堂,許多人會認爲這些地方是封建鬼神意識的殘留,其實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理解。《倫語·八佾》有一句話:“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按:此句意爲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裏,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裏。)孔子是不語“怪力亂神”的,爲什麼他要這樣注重祭祀呢?儒家對于祭禮的堅持,其實不是從鬼神、淫祀的角度出發來講的,而是從慎終追遠,尊重先人的內在品格,並以此作爲代際相傳的重要精神寶藏這一點上來闡發的。對于往哲先賢的禮敬,對于祖先的推崇,實際上是對于先人使命感的傳承,我們從他們身上沿承血脈,也沿襲高貴的精神,這是一種見賢思齊的思維邏輯。拜佛也是同樣的道理,佛陀所說的道義我們誓願完成,誓願向他看齊,這是我們禮敬他的根本原因。

  《太上感應篇》開篇即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就是說,果報的出現,是由我們自身以往所造的業因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不要隨意苛責時代、他人,不要一遇到問題,就動辄認爲自己懷才不遇,時不我與,發“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憂歎。自己今生或者往世所造的宿業使得各個果報現前,在起嗔恨、怨恚心之前,請先問一問自己的起心動念到底有沒有問題。

  當我們能夠把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都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去對待的時候,你的善念自然能夠得到他人的反饋;反之,如果總是想著坑害別人、剝削別人,自然會有不好的果報,它是遲早要反映出來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一個企業運行的背後是企業文化在起作用,企業文化背後是企業家個人的品格德行在起作用,企業家的個人品貌背後就是福報在起作用。這就關涉到宗教,冥冥之中的因果輪轉使天人在背後護佑你,善念興起,是在爲自己加持;惡念升起,就促使惡果的出現。不斷地利益別人時,福報就越來越深厚,每一個受到你幫助的人,就成爲你善意的支持者。我們將這樣善意的支持者,稱爲“順增上緣”。反之,如果有阻力出現,從相反的方面激發你向上的決心,那麼這樣的人就稱爲“逆增上緣”。所以,我常說,身邊有幾個敵人,有幾個批評者,絕不是什麼壞事。

  一切苦難,對于強者而言,就是成功的墊腳石;對于弱者而言,則是無底的深淵。你究竟是百煉鋼,還是繞指柔,在逆境的檢驗下才能夠真正得知。在禅者的心中,沒有苦難,便無法超越。苦難無法改變,亟需改變的是我們對待苦難的心態。

  心態非常重要。很多人喜歡把董事長的標簽貼在自己的臉上,對待下屬,多半露出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其實沒有這個必要。一個董事長所要做的,就是帶領一個團隊共同將一件事情做好,那麼,將事情做好就可以的,何故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如此之高呢?

  遇到苦難,迎頭而上,則成爲苦難的主人;遇到困厄,龜縮回避,則成爲生命的弱者。或成或敗,只看你如何對待?“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誰能主宰呢?只有你自己的心。

  作爲企業的掌舵者,不僅要站在術的層面上解決問題,更要從道的層面上思考根本規律。只有與道對接的人,才能活得自在、從容、灑脫、幸福。

  在結束今天的分享之前,送給大家一句話:“放得俗人心下,方可爲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爲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爲得道。”

  

《我心安處是故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