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秘鑰,暗室明燈

  修行秘鑰,暗室明燈

  賢宗法師

  2012/12/19講于香海禅寺戴潔老師親子課

  宇瑾整理

  一、學佛入寶山不修空手還

  現在的天氣越來越冷,天氣冷也是對我們抵抗能力的一個考驗。戴潔老師剛剛教過,無論是天氣炎熱還是寒冷,經常做一些深呼吸,對身體大有裨益。

  其實,平時之所以會感覺到自己身體顫抖,就是免疫系統在做自我修複的一個反應,深呼吸實際上就是幫助自我修複。經常有意識地做一些深呼吸,身體一般不會出現毛病,除非你的生活習慣反差巨大。所以,平時要多做一些深呼吸。

  我們昨天講到了生死問題、存在問題和轉換問題,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

  修行之路上,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同修。有的是身心方面的同修,有的是一家人中的同修,有的是念佛同修……總之,我們都在“道”上行走,包括我也在內。好比我們一同趕往北京,有的人剛從桐鄉出發,有的人剛從義烏出發,有的人剛從杭州出發;有人走到了上海,有人走到了天津,有人走到了南京,時間不一樣,路程不一樣,精進度不一樣,但都已行走在了“道”上。只不過有時,我們思考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高度不一樣而已。就像剛走的一位老師,臨走時帶走了一本《金剛經》,其實能夠接受《金剛經》,說明他修行就已經有了很大的境界和高度。如果我們還沒有這種境界和高度,也不要自責,因爲我們都還在這個“道”上,並沒遠離。

  修行,不在乎能講多少,而在乎能做多少。六祖慧能大師和神秀大師的公案,就是一個很深刻的啓發。神秀大師可以宣講叁十多部經典,一直帶領師兄弟們學習並爲之傳講各種各樣的經典,可謂學識淵博。但最後,弘忍大師卻把衣缽傳給了一個一直在後院磨面舂米的農夫——慧能。

  因爲,佛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不在乎理論知曉多少。

  所以臺上講課的不一定是證道之人,往往是坐在下面聽課的人,突然一悟、心開意解,那個時候就是大徹大悟,世間萬事萬物在面前沒有一點阻擋,我們修行所要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就是要向這樣一種狀態去升華、去修證,只有這樣對我們的生命才會有意義。

  學習多少佛法真的不是很重要,一堂課能記住一句話,然後用這句話時刻覺照、觀察、審視和反省自己,就會發現每天都走在陽光和康莊大道上。向著自己理想和光明方向邁進的時候,人生真的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這種改變、這種證悟、這種理想的結果從哪裏而來?就是我們自己。

  弘忍大師弟子甚多,最後證道的寥寥無幾;孔子弟子多達叁千,最後能成爲衣缽傳人的也鳳毛麟角;我們在現在提出的二八法則,實際上也是這個道理。因此,我一直認爲,佛法要用來修行而非用以學習,當然學習是爲了更好地修行,但實修最爲重要。也許,我們看過很多書,了解很多思想,掌握很多世界知識,這些其實並不重要;別人在你面前誇誇其談,有學富五車之感,實際上也不重要。因爲,知識對我們身心的改變並不能起直接作用,當然對有心人能起到精進的作用,但最終身心的改變還得靠我們通過在實際生活中去取舍而獲得。

  佛法講到,一個凡夫要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的境界,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其中,每一大阿僧祇劫都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打個比方,一塊八百立方米的大石頭,沒有經過風吹雨打的風化,假如每隔十年用手摸一下,直至石頭消失掉,這一段時間計爲一大阿僧祇劫。這其中要經曆兩個過程,一個是凡夫的過程叫見道,見道後到菩薩七地,最後到菩薩正等正覺。從第一大阿僧祇劫到見道,修行永遠是起起伏伏;見道之後,修行會一直不斷地往上增長,因爲真正地理解了因果規律,真正地見到了世界的本質。凡夫修行,一會想修,一會不想修;今天特別精進,明天立即懈怠……總是起起伏伏,這沒有對與不對之分,是必然的過程,包括我也是如此。所以,沒有見道之前,我們的修行不會一直向上增長。因此,我們必須時刻去體驗宇宙的規律,不是光嘴巴上說,否則,就會一直停留在這樣一個過程中。

  二、大道在身邊何須遠覓禅

  修行,一夜之間能否覺悟?一堂課下來能否證悟圓滿究竟的境界?或者在某個地方禅修期間就能悟道?其實,修行千萬不要存有僥幸和取巧心理,任何事物都要經過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都要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積累。就如高山傾瀉而下的洪水,如果想要突破閘門,首先也要積累到一定的量之後才能成功。修行如此,覺悟如此,大徹大悟亦如此。

  人生的曆練,修行的積累需要一定的過程,如果說以前從來沒有對生活中的各種境界進行體驗和認識,突然得到徹悟,可能性一般不大,古代禅宗祖師有很多如是案例。除非,你是佛菩薩再來,類似于六祖慧能那樣的大師。其實,明一居士在《讀佛即是拜佛》中也提到,六祖慧能在悟到《金剛經》之前,已經對人生宇宙進行過不斷地思考。比如,砍柴之中感悟人生,鳥鳴聲中體察萬物等等。正因爲有前面那些不斷地思考,後面一刹那的頓悟也理所當然。

  所以,修行應該在生活當中。我們不要認爲修行者一定要穿上一個袈裟,一定要住在廟裏,或者一定要躲在深山老林裏面,這是一個錯誤的思想。修行,不要脫離自己的生活,不要脫離自己的企業,不要脫離自己的家庭,不要脫離自己生活的氛圍,這樣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正如六祖慧能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本在世間,不能離開世間的覺悟去尋找另外一個菩提,離開世間去尋找菩提的康莊大道,毫無覓處。

  叁世諸佛,都在哪裏成佛?——就在這個世間。

  佛經裏講到,這個世間有四大部洲——北俱蘆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我們生活的地球屬于什麼洲?——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有苦有熱。在這種苦熱的煎熬過程之中,自己就能找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人生,絕對苦不能成佛,絕對熱也不想成佛,只有在苦熱極度對立的過程中,才能體悟熱的感受是什麼,苦的感受又爲如何。只有在這種狀態裏,才能真正地做到覺醒,真正地能了解世界,真正地感悟到苦難的一期曆程。在這個過程中,會覺醒到許多平時想不到的東西。所以,真正的強者一定要以苦難作爲鋪墊,不能一看到苦難,心中就膽怯,遠遁而避之。實際上,這是一個難得的修行曆程。

  叁、踐道須精進切莫隨遇安

  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不要追求快速,也不要自我放棄,應該迎著自己所能達到的方向不斷地向前推進。

  修行有時候跟做企業一樣,要學會做戰略規劃。比如,估計自己可以活七十歲,現在距離七十歲還有多長時間,也許叁十年或者四十年不等。這一段時間就要做一個計劃,把計劃安排到每一天、每一個禮拜、每一個月。比如,念誦佛號,每年要完成多少,每月完成多少,每周完成多少,每天完成多少。修行也是這樣,不要認爲修行與做企業沒有任何關系,做企業的人把企業做好,也就等于把修行修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計劃,沒計劃就會隨波逐流,永遠沒有結果。如果說,今天太冷了我要去睡覺,明天太熱了我也不要修了,等到哪一天呢,永遠沒有個結果。

  修行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總結。如同讀書,如果書本是書本,我是我,主人公是主人公,看書就看書的世界,不會把書籍的內容用來觀照自己,不能找到存在的價值,那麼不管生命延續多長,對世間萬物的理解能力依然停留在原有的狀態,那讀書意義不大,而這卻是大多數人讀書的習慣。如果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每天都要不斷地進行自我總結,包括自我性格的改變,自己身邊各種各樣問題的反思等等。人生也一樣,如果活了叁、四十年以後,還沒有總結,沒有反省,那麼,內心得不到淨化,性格得不到改變,所經曆的一切對自己也毫無任何幫助,這一生下來就得不到成長。因爲,不能反思,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生命軌迹裏。日本稻盛和夫先生有句令人非常欣賞的話:當我們每個人離開這個世間之後,我們的靈魂通過這一期生命,有所成長,有所進步,那這一生就沒有白來。在這個世間,當乞丐也好,當總統也罷,富甲一方也好,學識淵博也罷,都是生命在這個過程的體現而已。名望、財富、莊嚴的相貌等等,有一天都會遠離我們而去,最終,跟隨我們的只是那顆有所淨化的靈魂!

  四、此心光明寶無上清涼珍

  有次我在昆明講課,凝神想象,想出了這樣一個課題——“此心光明”,此四字來自于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先生,他離開這個世間之後,留給世人的就四個字:此心光明。光明是什麼?太陽、敞亮、喜樂、智慧、慈悲……我們心目中所能想象的一切美好的境界都跟光明相應。我們內心光明嗎?我們人生光明嗎?我們理想光明嗎?此時光明嗎?如果能夠做到光明,前方的道路必然非常敞亮;如果做不到,必然一片漆黑。誰都希望敞亮的道路,誰都不希望摸著石頭過河,這就要求我們修學正道,只有心正、行正、語正、意正,一切才能從邪走向正,正所謂“如是思維,如是無邪”。

  以前我參加一個BSE的培訓課程。在那個課程中,每個人都必須在幾天內學會遊泳。我是一個旱鴨子,但也還是被同組的夥伴扔進了遊泳池。當我在掙紮的過程中,卻突然有所頓悟。我發現,當我的手不斷地想將水往自己的方向收攏時,水卻不斷地向外湧;而當我向外撥水時,水卻不斷地向裏面聚攏。人生也是如此:當把愛、財富、知識散出去的時候,身上會聚起很大的一個磁場。就像戴潔老師,她不斷地給別人愛,不斷地付出,走到哪裏,其能量都會吸引一大群人,這就是魅力。

  人的性格狀態,決定自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群,因此,通過觀察一個人身邊的朋友就能了解其爲人。如果想要吸引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群,從現在開始,改變心力。

  如果感覺每天生活的場所並不快樂,充滿痛苦,…

《修行秘鑰,暗室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