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秘钥,暗室明灯
贤宗法师
2012/12/19讲于香海禅寺戴洁老师亲子课
宇瑾整理
一、学佛入宝山不修空手还
现在的天气越来越冷,天气冷也是对我们抵抗能力的一个考验。戴洁老师刚刚教过,无论是天气炎热还是寒冷,经常做一些深呼吸,对身体大有裨益。
其实,平时之所以会感觉到自己身体颤抖,就是免疫系统在做自我修复的一个反应,深呼吸实际上就是帮助自我修复。经常有意识地做一些深呼吸,身体一般不会出现毛病,除非你的生活习惯反差巨大。所以,平时要多做一些深呼吸。
我们昨天讲到了生死问题、存在问题和转换问题,今天给大家讲讲修行。
修行之路上,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同修。有的是身心方面的同修,有的是一家人中的同修,有的是念佛同修……总之,我们都在“道”上行走,包括我也在内。好比我们一同赶往北京,有的人刚从桐乡出发,有的人刚从义乌出发,有的人刚从杭州出发;有人走到了上海,有人走到了天津,有人走到了南京,时间不一样,路程不一样,精进度不一样,但都已行走在了“道”上。只不过有时,我们思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高度不一样而已。就像刚走的一位老师,临走时带走了一本《金刚经》,其实能够接受《金刚经》,说明他修行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境界和高度。如果我们还没有这种境界和高度,也不要自责,因为我们都还在这个“道”上,并没远离。
修行,不在乎能讲多少,而在乎能做多少。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公案,就是一个很深刻的启发。神秀大师可以宣讲三十多部经典,一直带领师兄弟们学习并为之传讲各种各样的经典,可谓学识渊博。但最后,弘忍大师却把衣钵传给了一个一直在后院磨面舂米的农夫——慧能。
因为,佛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不在乎理论知晓多少。
所以台上讲课的不一定是证道之人,往往是坐在下面听课的人,突然一悟、心开意解,那个时候就是大彻大悟,世间万事万物在面前没有一点阻挡,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就是要向这样一种状态去升华、去修证,只有这样对我们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学习多少佛法真的不是很重要,一堂课能记住一句话,然后用这句话时刻觉照、观察、审视和反省自己,就会发现每天都走在阳光和康庄大道上。向着自己理想和光明方向迈进的时候,人生真的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这种证悟、这种理想的结果从哪里而来?就是我们自己。
弘忍大师弟子甚多,最后证道的寥寥无几;孔子弟子多达三千,最后能成为衣钵传人的也凤毛麟角;我们在现在提出的二八法则,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一直认为,佛法要用来修行而非用以学习,当然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修行,但实修最为重要。也许,我们看过很多书,了解很多思想,掌握很多世界知识,这些其实并不重要;别人在你面前夸夸其谈,有学富五车之感,实际上也不重要。因为,知识对我们身心的改变并不能起直接作用,当然对有心人能起到精进的作用,但最终身心的改变还得靠我们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去取舍而获得。
佛法讲到,一个凡夫要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的境界,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其中,每一大阿僧祇劫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打个比方,一块八百立方米的大石头,没有经过风吹雨打的风化,假如每隔十年用手摸一下,直至石头消失掉,这一段时间计为一大阿僧祇劫。这其中要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凡夫的过程叫见道,见道后到菩萨七地,最后到菩萨正等正觉。从第一大阿僧祇劫到见道,修行永远是起起伏伏;见道之后,修行会一直不断地往上增长,因为真正地理解了因果规律,真正地见到了世界的本质。凡夫修行,一会想修,一会不想修;今天特别精进,明天立即懈怠……总是起起伏伏,这没有对与不对之分,是必然的过程,包括我也是如此。所以,没有见道之前,我们的修行不会一直向上增长。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去体验宇宙的规律,不是光嘴巴上说,否则,就会一直停留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二、大道在身边何须远觅禅
修行,一夜之间能否觉悟?一堂课下来能否证悟圆满究竟的境界?或者在某个地方禅修期间就能悟道?其实,修行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和取巧心理,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都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就如高山倾泻而下的洪水,如果想要突破闸门,首先也要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才能成功。修行如此,觉悟如此,大彻大悟亦如此。
人生的历练,修行的积累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说以前从来没有对生活中的各种境界进行体验和认识,突然得到彻悟,可能性一般不大,古代禅宗祖师有很多如是案例。除非,你是佛菩萨再来,类似于六祖慧能那样的大师。其实,明一居士在《读佛即是拜佛》中也提到,六祖慧能在悟到《金刚经》之前,已经对人生宇宙进行过不断地思考。比如,砍柴之中感悟人生,鸟鸣声中体察万物等等。正因为有前面那些不断地思考,后面一刹那的顿悟也理所当然。
所以,修行应该在生活当中。我们不要认为修行者一定要穿上一个袈裟,一定要住在庙里,或者一定要躲在深山老林里面,这是一个错误的思想。修行,不要脱离自己的生活,不要脱离自己的企业,不要脱离自己的家庭,不要脱离自己生活的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本在世间,不能离开世间的觉悟去寻找另外一个菩提,离开世间去寻找菩提的康庄大道,毫无觅处。
三世诸佛,都在哪里成佛?——就在这个世间。
佛经里讲到,这个世间有四大部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我们生活的地球属于什么洲?——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有苦有热。在这种苦热的煎熬过程之中,自己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人生,绝对苦不能成佛,绝对热也不想成佛,只有在苦热极度对立的过程中,才能体悟热的感受是什么,苦的感受又为如何。只有在这种状态里,才能真正地做到觉醒,真正地能了解世界,真正地感悟到苦难的一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觉醒到许多平时想不到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强者一定要以苦难作为铺垫,不能一看到苦难,心中就胆怯,远遁而避之。实际上,这是一个难得的修行历程。
三、践道须精进切莫随遇安
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不要追求快速,也不要自我放弃,应该迎着自己所能达到的方向不断地向前推进。
修行有时候跟做企业一样,要学会做战略规划。比如,估计自己可以活七十岁,现在距离七十岁还有多长时间,也许三十年或者四十年不等。这一段时间就要做一个计划,把计划安排到每一天、每一个礼拜、每一个月。比如,念诵佛号,每年要完成多少,每月完成多少,每周完成多少,每天完成多少。修行也是这样,不要认为修行与做企业没有任何关系,做企业的人把企业做好,也就等于把修行修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计划,没计划就会随波逐流,永远没有结果。如果说,今天太冷了我要去睡觉,明天太热了我也不要修了,等到哪一天呢,永远没有个结果。
修行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如同读书,如果书本是书本,我是我,主人公是主人公,看书就看书的世界,不会把书籍的内容用来观照自己,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那么不管生命延续多长,对世间万物的理解能力依然停留在原有的状态,那读书意义不大,而这却是大多数人读书的习惯。如果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天都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包括自我性格的改变,自己身边各种各样问题的反思等等。人生也一样,如果活了三、四十年以后,还没有总结,没有反省,那么,内心得不到净化,性格得不到改变,所经历的一切对自己也毫无任何帮助,这一生下来就得不到成长。因为,不能反思,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生命轨迹里。日本稻盛和夫先生有句令人非常欣赏的话:当我们每个人离开这个世间之后,我们的灵魂通过这一期生命,有所成长,有所进步,那这一生就没有白来。在这个世间,当乞丐也好,当总统也罢,富甲一方也好,学识渊博也罢,都是生命在这个过程的体现而已。名望、财富、庄严的相貌等等,有一天都会远离我们而去,最终,跟随我们的只是那颗有所净化的灵魂!
四、此心光明宝无上清凉珍
有次我在昆明讲课,凝神想象,想出了这样一个课题——“此心光明”,此四字来自于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他离开这个世间之后,留给世人的就四个字:此心光明。光明是什么?太阳、敞亮、喜乐、智慧、慈悲……我们心目中所能想象的一切美好的境界都跟光明相应。我们内心光明吗?我们人生光明吗?我们理想光明吗?此时光明吗?如果能够做到光明,前方的道路必然非常敞亮;如果做不到,必然一片漆黑。谁都希望敞亮的道路,谁都不希望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要求我们修学正道,只有心正、行正、语正、意正,一切才能从邪走向正,正所谓“如是思维,如是无邪”。
以前我参加一个BSE的培训课程。在那个课程中,每个人都必须在几天内学会游泳。我是一个旱鸭子,但也还是被同组的伙伴扔进了游泳池。当我在挣扎的过程中,却突然有所顿悟。我发现,当我的手不断地想将水往自己的方向收拢时,水却不断地向外涌;而当我向外拨水时,水却不断地向里面聚拢。人生也是如此:当把爱、财富、知识散出去的时候,身上会聚起很大的一个磁场。就像戴洁老师,她不断地给别人爱,不断地付出,走到哪里,其能量都会吸引一大群人,这就是魅力。
人的性格状态,决定自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群,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身边的朋友就能了解其为人。如果想要吸引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群,从现在开始,改变心力。
如果感觉每天生活的场所并不快乐,充满痛苦,…
《修行秘钥,暗室明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