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行,“富福”和合
——賢宗法師開示于上海交大企業家禅修班
杜柯整理
福報的“種”與“受”
在生活當中,不管是做一個企業,還是做一個家庭主婦,抑或是做一個簡單的自己,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來面對這些問題,從什麼角度來解決,這跟一個人的智慧、心胸、眼界有關。
我們來禅修,實際上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爲了把自己的心打開,把自己從事物中解脫出來。
佛法裏面講,要解救某個衆生,他需要有一定的善根、福德、和慧根,這樣他才能接受,否則就很難達到成功。
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一個人,他在團體或生活中能得到別人的擁護,那這個人,要麼特別有智慧,要麼很有善根。有智慧的人,別人都佩服他。有善根的人,爲人就特別好。因此,他才得到擁護,有一定的人望。記得以前看過一部電影,講美國的法庭要叛一個人死刑,最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人格力量,讓美國11個州的法庭都放棄了對他的死刑判決。這個電影就是講人格魅力的。同理,一個企業的發展要靠人才。但是,能不能吸引到人才,那是你的福德決定的。福德,也就是我們說的福報。具體講,即是看你有怎樣的人格魅力、怎樣的品牌,怎樣的價值。
做企業,人才決定了産品。那什麼決定人才呢?文化或者價值決定人才。什麼又決定文化或價值?就是企業創立者的一種使命或人生定位。那什麼是使命?就是自己來到這個世間做事,以一種什麼樣的存在方式,來展現自我生命的價值和理想。
比如說,你做這個企業,目的就是爲了讓所有消費者都能得到物有所值。如果抱這樣的信念,第一,你不會偷工減料。第二,不會以次充好。第叁,不會馬馬虎虎。第四,會不斷地精益求精。老板是這樣,他手下的員工也是如此,這就會促成這個企業品牌價值的形成。而這個品牌價值,便會吸引到同樣優秀的人才。此叫物以類聚——你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理念,就會吸引到同樣的人過來。世界500強企業,都是靠自己的品牌贏得了市場,而每個集團背後的掌門人,他的個人思想,都跟自己企業的理念是一致的。
爲什麼說“要做事,先做人”,“做小事,憑的是技巧,做大事,靠的是人品”?這便是背後蘊含的道理。
企業界經常講一個詞,邊界效益。實際上我們的産品有邊界效益,而心中是沒有的。心中沒有的時候,就會不斷地去沖破産品的邊界效益,從而延伸開來。公司、産品、自我定位等等,都是一樣。
所以佛教認爲,一個人最終的成就,取決于他的福報。福報,究其本質是你以一顆什麼樣的心來解讀世界,以一顆什麼樣的心來爲人處世,以一顆什麼樣的心來看待事情……當然,福報可以包含很多,如祖宗的“陰德”。陰德是什麼,即是我們的父母長輩爲人處世積累下的德行。祖宗的陰德影響了我們潛在的特質,因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老師,父母怎麼做人,子女會跟著學。父母要是借債不還,子女也會變成無賴,因爲他覺得這是正常的;父母若是樂善好施,子女也會仁慈博愛,因爲他覺得人生本該如此。而我們的父母,還會受到他們的父母長輩影響,他們身上就有遺留下來的基因,因此,“陰德”作爲福報的一種,惠及子孫,是自然而然的。
爲什麼要戒?
佛教裏講叁不漏習:戒、定、慧。戒放在第一位,很多人一看這個字就頭疼,覺得要守好多戒律啊,什麼都不自由。其實佛教裏面的戒律,是爲了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什麼是“法身”,我們大殿裏坐在頂上最高的那尊就是法身佛,叫“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他面相如嬰兒,眼睛也是嬰兒的眼睛,所以,他看到這個世界就是純淨無染的。這就要求我們每天看到他,讓自己的內心達到淨化。“慧命”是什麼呢?即是智慧的身家性命。人活著,要用智慧去引導自己的生命走向。但佛教裏面講的智慧,和我們平常講的智慧有所不同。世間的智慧叫聰明,就是怎樣把事情做得好、巧、圓滿;但佛法中的智慧是讓人站在生死輪回的高度,看待世間的成住壞空,了解宇宙萬物存在的規律,這個才叫智慧,也叫般若。
佛教中的“戒”,是爲了保護我們。比如喝酒,它本身沒有多大罪過,但是它容易引起其他後遺症。有的人可以控製自己的欲望,喝一點就行了,喝後也不鬧事,不亂說話。有的人控製不了自己,酒後打架鬥毆,砸人砸物,無法無天。這還不算,有的人最後喝成了肝硬化、腦血栓。據說俄羅斯每年冬天,都會凍死很多人,其實這些都是酒鬼。因爲他們喝醉後搖搖晃晃往回走,遇到一個稍微可以避寒的地方就躺下來,睡著了。這一睡,就睡成了冰棍。
懂得了“法身慧命”的重要性,便懂得約束自己,保護自己。佛家的很多戒條,道理在此。比如我們常講的“殺生”,爲什麼不能殺生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守住一顆慈悲的心。你想想,每個動物都愛護自己的生命,當你殺它的時候,它會跑,會哀叫,會痛苦,就連一只小小的螞蟻,面臨危險時,也會想辦法逃開。還別說我們人,如果大家坐在這裏好好的,忽然進來一群,把我們殺掉了,那是什麼感覺?希特勒和日本人之所以壞,乃因爲他們隨隨便便殘殺人的性命,所以大家把他們稱之爲魔鬼。同理,在動物的眼中,我們隨便殘害它們,我們也是魔鬼。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基本的道理。
回過頭來看,“戒”是什麼?“戒”就是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生命往正向成長,如何讓自己的企業像一艘航船安穩地駛向彼岸。松下幸之助曾經回答記者一個問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記者問他做什麼的,其實全世界人都知道他做電器。但是他回答說:“我是做教育的,順便做做電器。” 這個回答有人一時悟不出來,他爲什麼這樣回答呢?——原來,他的思路是通過教育形成公司的文化,再通過文化去吸引人才,再通過人才,順便做做産品。你僅僅看到他成功的産品,可比他産品更成功更長久的是他背後的文化。作爲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是這樣看待問題,但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又怎樣,一天到晚想的是什麼呢?産品,業績,利潤。
禅修是讓心靜下來,産生覺照力
我一個企業家朋友,認識他時,他有叁十多家快餐店。後來不到幾年時間,就擴展到300多家。他想在未來叁年內,在全國遍地開花,發展到3000多家,然後挂牌上市。有次我去上海,他請我到他的某個飯館吃飯,恰巧那天上的湯是涼的,米飯又是半生半熟的。作爲朋友,我就告訴他:如果你的品質做不上去,就是開再多的店也沒用,這樣下去,上市的理想永遠都是紙上畫餅、空中樓閣。
如果不能做好品質,可能一夕之間,你前面所有努力的累積,都坍塌了。所以最終能讓你走向什麼樣的結果,就是取決于你的文化使命價值。
好比運載貨物,如果現在覺得力不從心,就應該選擇停船。開車跑得太快時,刹車也要相應多按一些。這是爲了保護自己,免得車毀人亡。有個笑話說,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就像美國刮飓風一樣,刮飓風的時候,連豬都會飛。現在有人賺了一筆錢,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其實仔細想想,說不定那就和會飛的豬一樣,不要以爲自己真的長了翅膀。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
禅修的目的是什麼?即是不斷地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心安靜下來才能覺察,在佛法中,也可以叫觀照。你的觀照力如何,這個可以通過禅修來提高。打坐的時候,靜下心來,眼睛閉上,時間一長,自然而然很多不通的東西也通了。開始你的腿會疼,那是不通,當腿不疼了,就是通了。這時不僅不疼,還有很舒服的感覺,全身産生暖流。但有一種打通的方法,是別人無法給你的,只能幫助你,譬如母雞孵小雞,當小雞成熟時,母雞在外面琢殼,小雞在裏面蛻,真正的小雞才能出來。所以,首先我們內在要清修,才能和外面的相應,最後形成突破。
安住當下,是禅修培養我們到達一個最基本的狀態。你不能坐在這裏,想著家裏,在家裏,想著工廠,在工廠,想著學校,在學校,又想著這裏,總之,你都不在位上,都不在當下。這樣你便不能專注,不能專注,能把事情做好嗎?
安于當下的另一點,是要善于轉換自己的角色。比如,回到家裏,面對孩子,你就是爸爸;面對老婆,就是丈夫;面對父親,又是兒子。你不能回到家裏,想我還是公司的領導,把老婆當秘書使喚,這即是沒有從從角色中轉換出來,進入新的角色。在家裏掃地的時候,你就是一個清潔工。你現在是一個清潔工,就要把地掃好。角色定位便這麼簡單,這才叫活在當下,安于當下。
借鑒別人與發揮自己
做企業,在市場當中一般有兩種,一是快速做大,二是做長。這是個浮躁的時代,也是講求速度的時代,所以許多人都沒有耐心靜下心來做長。于是,快速做大就成了多數人的追求目標,這時便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有多少資源,能占領多大的市場,我的管理、我的品質、我的財務,會不會出問題?這樣的一種快速擴張,也許是跟我們的國力、市場息息相關的,但如果你忘乎所以地無限製擴張,就像以前的史玉柱巨人集團,最後只能垮掉。有句話說,“要一個人毀滅,先要他瘋狂”,所以無限製的膨脹最可怕,而這是經商者最容易犯的一個通病。
去年,我有個企管同學,他給公司搞培訓,想把公司的整套管理系統都梳理一遍,上一個臺階。請來咨詢公司,叁個月後,每個人像蛻了一層皮,最後花了100萬。但這些人一走,那些管理的理論都沒法用了,問題層出不窮,最後又回到以前的狀態。他說自己100萬打水漂了。後來我跟他講,你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來我們這裏做禅修。
反思一下,這種所謂“最好的管理模式”,它的土壤在哪裏?適合的人群在哪裏?産品是什麼?它針對的客戶是什麼?不要把這套管理搬過來一用就行,有時候,別人的永遠是別人的,不適…
《如是我行,“富福”和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