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他現在就想過過貧窮人的生活,因爲好日子實在過膩了,天天大魚大肉他想了就惡心。于是一個朋友用車把他拉倒偏遠的村子,扔在那裏,一年之後,當他們去接他的時候,他就像個乞丐睡在石頭上,天天盼望他們來,已經把左鄰右舍的活雞都偷吃光了。
你看,痛苦與快樂,愛好與厭惡就可以轉化的這麼快。
人年輕的時候希望功成名就,等到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又發現被名利所累。小了希望長大,長大了希望變小。紹興的一個書法老師,86歲,他現在的字一平方尺兩萬塊錢。什麼時候我能達到這個程度就好了,那我就天天有錢花啦。實際上,我要活到86歲這個年齡,估計也值那麼多錢。但是想想,那時候再多的錢他能花嗎?——吃飯最多就是一碗粥,吃兩碗還消化不良。想到哪裏去玩,都走不動了。所以,他賣多少錢,都是在給後人積累財富。我想如果是我,就把所有賣的錢,成立一個基金會,去做點什麼,這樣比較有意義。
你會發現,人生永遠是不圓滿的,再好的東西都有不好的一面,不好的東西也有好的一面,問題就在于你怎樣去看待它,轉化它。你會轉化,苦受都能轉化成樂受,不會轉化,樂受又成了苦受。“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爲冰;悟則苦海爲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耳。”
因此,轉化就是心的學問。其實打坐是什麼?打坐就是調我們的心。調身跟心的和諧,說白了,調就是一種平衡,平衡人生的一個方法。
中國古代《易經》那個太極陰陽圖非常有道理,它是兩條魚的樣子,首尾相抱,陽走到極致,就變成了陰;陰走到極致,又變成了陽。就和我們四季一樣,由夏至走到冬至,又由冬至走到夏至。在人生當中,我們能不能學會用這樣一種方法去調自己?當你成功的時候,能冷靜下來,不至于得意忘形;失敗的時候,能提醒自己,不至于痛不欲生。因爲這些說到底,都只是一個過程。最後你會發現,沒有什麼東西不能調,你的思想就轉化一個觀念而已。轉化後便是另一片天空,另一種人生。
打坐是讓我們放下身心,然後去覺察,觀照,面對自己的內心,由此,天長日久養成一種習慣。你的心就很敏銳,就能主宰自己。
昨天我在路上開車,遇到一個送葬的隊伍,穿著孝服,舉者花圈,鑼鼓喧天,擠成一團。那個司機不知道怎麼回事,他頭上的燈根本沒看,就直闖過來,差一厘米便撞上我的車,還好,我很敏銳,急刹車沒有被他撞上。
如果說真撞上的話,也很正常,因爲只要你在路上開車,總有被撞到的可能,再說現在人都心浮氣躁,往往更容易出事,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坦然的心底,就是發生不幸,給撞報效了,也能坦然受之。
所以,平時打坐可以培養自己的那一顆甯靜、超脫、開闊的心,這樣你走向社會,就能擁有一顆平和的心。我們看到那些歌唱家,他要登臺之前,在幹什麼?他不是在旁邊不斷地講話,他是坐在那裏,所有的氣都往內收的時候,他走到臺上,才能把所有的氣喚出來, 才能感動人。如果在生活中,我們時刻可以使自己的心“靜如處子”,那麼到一定時候,就可以“動如脫兔”,因爲靜和動真的是可以轉化的,只有積聚足夠的能量,才有那種爆發力。
你看蛇在捕食的時候,當它看到目標,先不動,是極靜的一種狀態,一直看到那個食物走到它最佳的位置,就以最快的速度將其捕獲。所以,我們平時的打坐和禅修,就是爲了在做事的時候更加敏銳和更加得力。
知行合一,其效最利
一代大哲蘇格拉底有很多學生,有一天他跟學生講,我們每天把手舉起來,放下,舉起來,放下,一共做100次!這樣一個月之後,有幾個還在做,叁年之後,就剩下一個人在做了。這個人是誰?就是蘇格拉底自己。
因此,我們接受禅修的觀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可以把它堅持下來,真正地把禅修帶入生活。如果只在這打坐叁天、七天,再怎麼努力,都是過眼雲煙。
河南有個銀行財務總監叫周敏,她已經吃藥18年了,來我們這裏禅修叁天,回去後每天堅持打坐,最後,把18年的藥都停掉了。現在身體好的很,每天很樂觀,還給我打電話,整個人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就是由于真實踐帶來的益處。
她還告訴我,現在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叫煩,比方說她經常出差坐火車,有時幾天幾夜,這麼長時間怎麼打發?她就念佛。本來是件痛苦的事,她卻把痛苦轉化成快樂。所以說一天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打坐之類的話都是借口,不信再忙你擠不出半小時來打坐。我們把東聊聊、西看看、玩玩手機的時間用來做功課,爲什麼不行呢?關鍵還是自己心的問題。
再高明的師父也教不會一個不想學的徒弟,不洗澡的人灑香水是不起作用的。我提著一壺牛奶,你要剛好把口張開,我這個壺口對過去,牛奶才能進入你的體內,可見,只要你認准這個牛奶是好東西,無毒,你就要自己把口張開,要有個通道才行,沒有通道對接,不起作用。
不管走到哪裏,看什麼書也好,聽朋友聊天也好,你能不能得到收獲,就看你內心的那個通道是否打開?心是關閉的,什麼都難以接受。
在此後的日子,你能調心嗎?你能轉化嗎?你能面對嗎?你能打開嗎?別人給你痛苦的時候,你能放下自己,以生死無常的高度去理解世間的一切,就會發現自己是個恒常喜樂的人,沒有人能使你痛苦,那時候,你就是一個太陽,什麼烏雲都遮蓋不了。當你是太陽的時候,就能光照別人,溫暖別人,影響別人。
世間有春夏秋冬,月亮有陰晴圓缺,實際上都是一個過程。人生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在于你用怎樣的角度去解讀這一期生命。當我們從事物的整體看待局部,又能從局部再返觀整體的時候,就從兩者之中找到一種智慧。人生有無量的窗戶,你打開什麼窗,便能見到什麼風景。你對著幼兒園打開,看到的就是活潑可愛的孩子;對著墓地打開,看到的都是陰冷終結的墳墓;對著垃圾場打開,見到的自然是垃圾和臭氣;對著大海打開,見到的就是一望無際、動感美麗的大海。如果你開錯了一扇窗,就馬上關上,再重新開啓一面。
簡單生活才能養心
禅修還要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說,早上能不能早一點起床?晚上能不能早一點休息?現代人越來越喜歡過夜生活,這不是什麼文明的進步,而是退步。如果都能保持11點前睡覺,人類的疾病至少可以減少百分之二十。還有,現代人交往越來越頻繁,能不能少交幾個朋友,少點應酬?有人說,不應酬我就沒有這個朋友了,那我怎麼做事?其實你交那麼多都是生意場上的朋友,都是狗肉朋友,真的知心朋友不是那麼容易就交一大串的。而生意場上的朋友和你是以利相合,就和狗肉朋友一樣,只要你給他利益,就是平時不應酬他,他也會接受的。
至于這個朋友一定要你去吃飯,一定要你去喝酒,一定要去搓麻將……偶爾一次可以,如果經常這樣,我覺得這種朋友還是少交爲好。即使這一百萬我沒賺到,一千萬我沒簽下來,又怎麼樣呢?這裏面有一個立足點,我認爲自己這一生能做什麼事,能賺多少錢,身邊有哪些朋友留下來都是命裏注定的,如果某個單子沒有簽下來,某筆款沒有拿到,不用傷心,該是你的不會走,不是你的也留不住。它不是什麼消極的心理,相反,而是積極的心態。我們知道,賺錢靠福報,花錢看智慧。看起來這些錢是自己努力賺的結果,其實是自己前世種的因,今生成熟了而已。今生所有的努力只是緣,如果沒有那個因,怎麼會有果?但如果你今生沒有用上這個緣,只要擁有這個因,它就永遠存在那裏,到下一生或某一世總有因緣集合的一天,那時候,馬上現行。正如大家都熟悉的兩句話,“到老方知非力取,叁分人事七分天”、“富貴皆由命,前世各修定”,想一想,這都是祖輩流傳下來的智慧,自有它的道理:爲什麼是“非力取”呢?
這麼想時,你的心就能安住當下,時刻保持一種覺悟。心定自明,不會迷失。如今這個時代,每天信息垃圾實在太多了,無論是網絡、電視報紙還是日常人事上,稍不加以辨別就會被汙染,漸漸被熏習,以至于失去本來清淨面目,這就需要隨時保持一種覺性。
平時要多讀《金剛經》和《心經》,盡可能做到每天念一部,如果做不到,那就一個禮拜念一部。它裏面有種思想,時刻提醒你什麼是人生?什麼是世界?什麼是事物存在的規律?哪一天你被突然“點化”徹悟的時候,慧命才算真正被“開光”。
最後,我總結一下,回去後應該努力做到這幾點:
一、用出世間法的眼光看待世間的一切事。就是要站在透視生死、了知宇宙的高度去面對人生。提綱才能挈領,高屋才能建瓴,這是般若智慧的本源。
二、要有一顆甯靜的心。不管別人給你多大掌聲,你能平和面對;不管別人給你多大诋毀,你能坦然接受。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寵辱兩忘,花開花落。心越淡泊越能明志,越甯靜越能致遠。
叁、培養一顆光明心。什麼是光明心? 心就像太陽,照到哪裏,黑暗就消失,走到哪裏,哪裏就充滿溫暖。時刻處在一直喜樂、安詳、自在的狀態,自照照人,自達達人。當然,光明心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從生活中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
四、保持一顆平和心。平和心就是安住的心,《金剛經》裏面有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沒有一個真正的所住,而又一直處于安定的狀態,這是心的最高境界。平和心是基礎,人心不平和,世界就會不和平。
我走到外面,常常有人問我,師父最近過的怎樣?我回答說,很好。我個人認爲,第一,有飯吃,第二,沒病,第叁,有衣穿,第四,有床睡,這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無憂無慮,無挂無礙。我喜歡簡單生活。我也希望大家的生活能真正簡單起來。其實,把握簡單,就是一種不簡單。
佛教裏講人生有四個最基本的苦處:生老病死。實際上,現代人也有四個基本之苦:看不開、舍不得、輸不起、放不下。它是現代人痛苦的根源,活得太累的牽絆。如果放下這“四苦”,生命會立刻進入前所未有的自由、輕松狀態,這時候,你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簡單的人。
其實,人心皆如一柄琴,我們每個人都是調音師,就看你如何去調。你的水平有多高,琴聲就有多優美。你心煩氣躁,琴聲必尖銳激烈,你和平優雅,琴聲必婉轉動聽,你心無挂礙,琴聲行雲流水,你憂心忡忡,琴聲抑郁滯澀,你壯懷激烈,琴聲仰天長嘯,你風雨不驚,琴聲安穩平靜……所以,無論什麼美妙的天樂或魔鬼的音樂,都是自己調出來的,而琴師的最高境界,是不調,只憑受自然的撫弄,此時的音樂,乃人間絕妙。
《調心如調琴,妙音自天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