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誅富之道,“攻心”爲上

  誅富之道,“攻心”爲上

  賢宗法師開示于企業家禅修班

  杜柯整理

  剛才聽了《醒來》這首歌,我們都醒來了嗎?

  有人說,我醒來了,你看,我在聽老師講課呢!

  這個其實不是醒來,我所說的醒來是指覺醒,覺悟。“從生到死,呼吸之間。從古至今,笑談之間。從迷到悟,一念之間。……”理解一下這些歌詞。

  禅宗的思想就是要求我們覺醒。佛陀的本義也是覺醒。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從迷惑的狀態中醒過來,不再依傍身外的環境變化而失去自我,不以得失萦懷累心,相反,它體現一種獨立的自性,心不外馳,安住當下,緣起緣滅,順任自然,“江河競注而不流”,到達這種人生境界的時候,看到這個世界,就清楚明了,曆曆在目。此時,你也便心地清明,不爲所染,無論他風雲激蕩,我自風清月白,無論他狂風暴雨,我自光風霁月……隨時隨地,都知道自己的方向,明白應該怎麼做。

   企業文化背後的“軸心”

  做企業,經常會談到一個話題:企業文化。文化是公司的軟實力,我們知道,企業要想基業長青、興盛不衰,軟實力是必須考慮的。現在講禅修,好像與這個主題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任何文化到一定高度後,都是相通的。現在優秀的企業,應該具備哪方面要素呢?它應該像學校一樣地學習,提升;應該像軍隊一樣富有執行力;還要像家庭一樣溫馨、甯靜和團結,並且像宗教一樣持久和永恒。只有這樣的企業,才可能成爲偉大的企業,才可能屹立不倒。

  爲什麼說企業要像宗教一樣?衆所周知,宗教是這個世界上最持久的事物之一,佛教已經有2500多年了,其他宗教的曆史也不短,這就是它具有超常的凝聚力、生命力,和持久性。如果我們的企業是一盤散沙,如果公司的員工沒有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如果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信念去維護這個“道場”,那麼,這個公司的企業文化一定是有問題的。其實公司的文化,就是企業的領導者依照自己對人生、世界、名望、地位、各種問題解讀的結果。不是說,在牆上寫幾個“誠信、服務”之類的條幅就標榜我的公司有文化了。文化一定是內部發生的,——假如你沒有寫這個幾個字,而你公司的員工都做到了這一點,那這就是文化。因此,真正的企業文化是一個公司的老板,或領導者、創立者,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解讀世間的一切,解讀客戶,解讀産品,解讀誠信,解讀金錢,解讀跟這個國家跟人類跟宇宙的關系。

  這麼說好像空洞無邊,顯得太大了,實際上不是這樣。如果想讓自己的公司文化能夠良性持久地發展,就要把原來秉持的狹小觀念抛棄,與人類、天地大道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一種價值和信念才能得到衆生的認可,而只要得到衆生認可,就不愁吸引不到優秀的人才。

  有時間建議去看看李開複寫的書,《世界因你而不同》,必將受到良多啓悟。

  所以,一個人的心不打開,他所擁有的疆域總是有限。事實上,真正的徹悟者內心是沒有疆域的,沒有任何藩籬,故而他的思想無拘無束,任意開放流通。譬如一個人,待在小屋子裏,把所有的門窗都關上,裏面是一片黑暗,什麼也看不到。當打開窗戶時,就會有陽光和新鮮空氣進來。而一旦把屋頂掀掉,站在天地之間時,你整個人就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你成爲自然的一部分,和身外的一切交流起來都沒有障礙。

   透視生死,慢說輪回

  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教有種錯誤的排斥思想:認爲如果我什麼都看透了,連生死都看穿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便不想積極做事了。其實不是這麼理解的。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看透,就會“蝸牛角上做道場”、“象牙塔上把戲唱”,會爲蠅頭小利而變得鼠目寸光。一天到晚會盡想著我要賺錢,要買房子,要買汽車!沈迷在聲色名利的追逐與攀比中,就好比電視裏有人說的:“我要掙了錢,買兩碗豆漿,吃一碗倒一碗”,這是什麼意思,什麼思想?所以那些真正洞悉人生、了悟生死的人,他們的立足點一定是高屋建瓴超過芸芸衆生的,他由此産生出來的眼界和格局,就不是匍匐在地上的人能夠想象。有句話說,“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于名利物欲。”,對照對照,看看自己是屬于哪個等級,一目了然。

  屁股決定腦袋,你站在什麼位置,思維就與其相應。現在一般人所謂的成功是什麼,價值是什麼,理想是什麼?打個比方,你從農村出來,能在城市裏買套房,在很多農村人眼裏你就成功了。但是對城裏人而言,人家的房子也許有好多套,還出租,還囤房,你那巴掌大一點面積根本不足挂齒,此時,你才突然感到自己是個窮光蛋。于是,成功的價值觀發生變化,也許,你原來成功的定位就是在城市裏買套房子,現在覺得,要買個大別墅才算成功。于是你的心不斷向外攀援、計較、索求,沒有滿足的時候。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能你四十五十歲,還在拼命努力爲此焦頭爛額,最後發現,等到自己活明白了,離死也不遠了。

  很顯然,人生的定位極其重要。而要講定位,必然關乎到生死問題。有人說,我是唯物主義者,從小接受現代科學長大,所以我不相信人死後真有靈魂,真有輪回。前幾天,我收到一條微信,上面是這麼講的:一個唯物論者見到一個老太太在寺廟裏燒香,就上去說:“你這燒香拜佛是迷信,是心理寄托,其實人死如燈滅,死了也就完了。”于是,老太太就問他:“如果人生真按你說的,死了就完了,什麼也沒有,那我們也心安了。但假如死後真還有一個來生,那時候,你所做的事情,怎麼辦?”這句話問得很有道理,如果真的有來生,那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就會影響到下一生。

  由此可見,如果自己站立的高度不夠,對人生的徹悟就不究竟,就得不到相應的圓滿。

  我的一個朋友,有個女孩,特別善良,到外面去,只要看到小貓小狗,病了或者被人打了,都會抱回來,給它治病,喂吃的。如果不幸死掉了,她就會哭很久、傷心很久。可是,所有的小孩子都是這樣嗎?並非如此,我也看到有些孩子,把蚱蜢捉來,把腿拔掉,翅膀拔掉,然後看它們跳。還有的小孩子把小雞拿來,活生生拔毛,看小雞痛苦地顫抖,感到很快樂。你說,父母教他們了嗎?沒有。前面那個小女孩也一樣,也沒有人教她那麼做。這件事怎麼解釋?

  釋迦摩尼佛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事。他的表哥,用箭把天上飛的雁射下來,剛好掉到釋迦摩尼的公園裏,于是他就把雁抱了起來,並且用藥幫它包紮好傷口。這時候,他的表哥來了,說雁是他射下來的,要還給他。釋迦摩尼說:“這雁掉到我這裏,就是我的,我要救它,不能給你。因爲給了你,你就會把他吃掉”。同樣的兩個人,一個人要殺雁,一個人要救雁,你說人性到底是本善呢還是本惡?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他的善惡從何而來?

  再看看,我們人生下來就有千差萬別,有各種各樣的狀態。有一次,一個媽媽給我講,她的女兒過目不忘,人稱神童,只要把電話報兩遍,馬上能記下來,並且永遠忘不掉。她的記性就這麼好,是怎麼來的?因爲父母並沒有給她這樣的遺傳。有人說,是基因突變吧。但這個在佛法上早有解釋,——就是前世修來的。與前面的基礎有關。

  所以民間有個說法,在前世燒高香,今生才有福報。不過馬上又有人質疑了:給菩薩燒香上貢品,他就保佑我,那菩薩跟貪官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如今許多人,買一串香蕉幾個蘋果供在佛祖面前就開始講條件了:什麼讓我的先生升官,讓我女兒考上大學,讓我的股票長多少倍……她把供品當作跟佛菩薩作交易的條件,等于是給他送禮來了,而且這禮還這麼輕薄,你說佛菩薩哪有那麼傻的,幾個蘋果一串香蕉,就回饋給你這麼多東西啊?!

  先不從佛教角度說上供的人要心多誠才能打動佛菩薩,僅從世俗角度講,也別小瞧這個舉動,它還真有點道理。大家知道吸引力法則,我們到寺廟去求佛菩薩,不是說佛菩薩就一定保佑我們,而是自己在頭腦和心裏種下一個因,然後這種吸引力不斷地提示我們,要往這方面努力,要怎樣怎樣, 本來不信的,但一想天上還有個萬能的神,一直在支持我保佑我來完成這個果,所以就更加努力,最後真的成功了。所以,在菩薩面前許願,未必就不好,未必都是迷信。

  回過頭來繼續講生死。時間在我們活人眼裏呈線型,有它自身的規律。昨天延續成今天,今天又延伸成明天。昨天、今天、明天,實際上就是叁斷開。如果把昨天當成前世,把今天當做今生,把明天當做來世,那實際上,這個過程裏自身就在不斷輪回。你怎麼知道,這個宇宙、這個人生又不是一個大的輪回呢?

  我一個同學叫禅明法師,他上次來,帶來一個弟子,貧慧師父。他跟我講一般孩子5歲的時候可以看到鬼,而他8歲時眼睛還沒有封掉。按照習俗,那年七月半,家裏祭祖,放張八仙桌,上面擺好酒菜、碗、筷子,然後上香,燒紙,請過世的祖先、親屬來吃飯。他說那天,他突然看到桌子上坐得滿滿的,都是奇怪的東西,什麼呢?就像影子,如電視上《聊齋》中演的那樣,搖搖晃晃,虛浮不定,然後坐在桌子上吃吃喝喝。他當時驚奇極了,告訴大家,但是除了他沒有一個人看見。

  可能有人不相信,質疑這個事情的真實性,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秘訣,同樣一道菜,盛兩碗,一碗祭祖先,一碗放在別處,然後再把兩碗菜同時熱了吃。這時候你會發現,它們的味道明顯不一樣,祭過祖先的那碗,什麼味道都沒有,而另一碗,香味正常。這件事怎麼解釋?如果你想實驗一下,可以多做幾次,因爲有時候會有特殊情況,比如你的祖先很忙,沒有來吃呢?

  鬼在我們佛教中,是六道之一的衆生,沒有什麼神奇的,只是我們常人看不到而已。因此,有鬼就有來生,有鬼就有輪回。

   “企業家”演繹“吉財”

  在中國有句古話:積善之家,必有余…

《誅富之道,“攻心”爲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