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流傳了幾千年。我們知道,被譽爲“商聖”胡雪岩的“胡慶余堂”,就是根據這意思命名的。在爲商上,胡雪岩親書“戒欺”字匾,還教誡職工“藥業關系性命,尤爲萬不可欺”,“采辦務真,修製務精”。其所用藥材,直接向産地選購,並自設養鹿園,且招牌爲“真不二價”。胡慶馀堂現爲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製中成藥的國藥號,飲譽中外,對中國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被譽爲“江南藥王”。
胡雪岩早已去世一個多世紀了,但他的“胡慶余堂”招牌仍然不倒,傳承至今。他提出的“戒欺”和“真不二價”,仍然成爲行業典範,和至高無上的金科玉律,被人們津津樂道。
所以,這種價值和理念,是我們企業文化的靈魂。你的企業能爲客戶創造更好的價值,能爲社會多做一點奉獻,就會得到大衆的擁護,于是,我們把這種行爲稱爲種福田、積陰德。如果一個人,每天做好事,經常加班,不求回報,那麼他的子孫肯定會興旺發達,因爲他是在積陰德。這種價值觀現在人聽了覺得好笑,認爲落伍了,但在古代,這種觀念是非常普遍的。我曾和上了年紀的老太太聊天,她說他們那個年代,如果父母嫁女兒的時候,選女婿不是說看家裏的條件,看現在有多能幹,看是不是高官厚祿,而是要了解這個年輕人家裏上面叁代有沒有做虧心事。如果這個孩子家裏前面叁代都做好事、與人爲善,那麼這一代即便很貧窮,以後也會發達起來的。
這便是中國傳統因果報應的思想。所以,我們企業要形成一種文化,這個企業領導者的價值觀一定要符合天地大道、人間正道,符合芸芸衆生的利益訴求,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基業長青,長盛不衰。由此,禅宗要我們醒悟、開悟,真正了解生死,這樣就能正確去解讀我們的生命,解讀成功和失敗,解讀金錢的意義,然後,去定位我們的人生。
中國的企業走向世界是遲早的事,但是,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中國的企業如何定位自己。定位不正確,什麼都幹的出來,像叁聚氰胺、瘦肉精之類會層出不窮。只要能賺到錢,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他們最後成了沒有道德底線,唯利是圖的一群。有人賺到錢了,趕快移民到國外,因爲在中國,如果有一天稅務局一查,很多人就會一夜之間傾家蕩産。很多暴發戶的錢就是這麼來的,他的財富是這麼積累起來的,可以想想,這樣的錢能長保嗎?此爲“凶財”,不是“吉財”。凶財終凶,它只會給我們帶來禍患,這是千古亦然的道理。
有部電視劇叫《一代大商孟洛川》,非常值得企業界人士去看。爲什麼說中國很多富豪、生意人不能叫“企業家”呢?因爲在國外,對企業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們有很高的人生境界,有很大的社會責任在裏面,不是說你辦個企業,有錢了,就叫“企業家”。
將企業引入禅境
了然生死通達宇宙,是人生的終極智慧。生死的本質是什麼?是輪回;宇宙的本質是什麼?是空性。佛教裏面講“空”,有十八種。空到最後,你不執著這個空,連“空”的概念都沒有了,才算徹底。我們一般人對“空”理解爲一無所有,其實要理解佛教的“空”,就要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上,當你沒有達到這種高度時,是很難從裏面悟出來的。這就如對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色彩,你說雪的顔色,說它是白的,又形容不是黑的,不是黃的,不是紫的,不是藍的,不是紅的,你說的再多,他還是不明白。
于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我們去實證。禅修不是說著玩、坐而論道,要實修才行。“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你要想知道這杯水怎樣,只有喝了才能明白。做企業也一樣,你可能懂得很多很多知識,但是如何把這些知識轉換成能量,而不是成爲你思想的累贅成爲所知障,如何把學到的東西在自己的企業和生活中運用起來,消化吸收,滋益你的事業和人生,這便需要我們去禅修。
禅修是什麼,首先是修“靜心”。大家每天都面對繁雜的事務,要學會“鬧中取靜”。你每天有衆多事務要處理,還能優雅從容、不疲累、不厭倦,這就需要我們保持禅修的習慣,平時養成靜坐的習慣,這樣才能以簡馭繁、精力充沛、遊刃有余。另外,在處理事務時也要以“靜”的心態去面對,不要一遇到特殊情況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要保持如如不動的心性,即便再大風浪,我自安之若素。“每臨大事有靜氣”,那麼,這個“靜氣”是怎麼來的?便是日常修煉的結果。
事實上,很多人每天被雜念纏繞,身心浸泡在貪嗔癡慢疑之中,身上的能量一大半就消耗在這些妄念上。焦慮,恐懼,惱怒,糾結,不安,煩躁,沮喪……這都是人生的負能量。做正事,消耗的能量並不多,你看臺灣的南懷瑾老先生,每天只吃一杯粥,事務繁多,天不亮就起來,至深夜才休息,幾十年如一日,可還是精力充沛。還有廣欽老和尚,數十年只吃水果,仍然天天講經、修行、做管理,也沒見人家面黃肌瘦衰弱不堪,反而紅光滿面,身輕體健。這便是精粹的禅修達到的結果。
其實,從佛教裏面講,每個人今生能做成多少事,都是一定的。不要認爲我只要努力,就可以達到什麼程度,那是你的福報決定的。但話說回來,這個定數不是死的定數,因爲福報可以培植,你多種福因,廣種福田,自然會得福果。
這幾年裏,不知道有多少人請過我,說師父我那裏有個廟,想請你過去當住持。如果一個個接下來,我現在起碼是40多個寺院的住持了。有人跟我開玩笑說,師父,你幹嘛不接呢?接下來你就有40多個連鎖店了,你也成爲集團公司的老總了。這個時候我就需要關照自己:你有多大本事,能做多少事?不要被別人吹捧一下就忘乎所以。很多人是在別人的打擊嘲笑中爬了起來,卻在別人的贊揚和蜜語中跌倒了。所以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叫《群書治要》,唐太宗叫魏征召集他所有的朝臣,把1500多年中國古代曆史裏所有的書籍,最精華的部分摘錄出來。這個當然是爲治國用的,但面對一個企業,也未嘗沒有益處。
事實上,管理一個企業和管理一個國家,真有許多相通之處。作爲國王,你如何讓國家強大,百姓安居樂業,臣吏們盡職盡責;作爲企業的老板,你如果讓公司興盛,員工幸福、樂于奉獻,領導們安于值守、兢兢業業?從這個高度來看,沒有什麼分別,都是管理。
對于人生的思考,站在什麼角度就會決定我們的智慧和眼界,重要的是,怎樣找到事物真正的本質,了解事物存在的自然規律,然後駕馭住它。比如,要讓車跑得快,就要拿著鞭子去抽馬,而不是抽車。再比如,本來想往南去,你卻從北面走,再怎麼加速度,也是南轅北轍。不要認爲自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其實我們常常範這樣的錯誤而不自知。這就是沒有了解事物存在的規律。
再說,作爲一個人,你身邊吸引什麼樣人,就可以看出你是什麼樣的人。如果身邊都是些打麻將、喝酒、或議論是非的人,那你就和他們的頻率相同。如果你是有思想的人,愛看書的人,陽光上進的人,你的朋友也多少和這些類似。所以,作爲一個企業的老總,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到什麼樣人才。爲什麼有人說,我吸引到的都是自私自利、爾虞我詐、唯利是圖的人?因爲你和別人討論、溝通的時候,都是這個事情投資多久會賺多少錢,有什麼好處,用利益去誘惑別人,當然,絕對去除利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換一種講法,說這件事做起來,能幫助多少人,能讓多少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思想得到轉變。如果這樣去跟別人講,投資人眼睛裏就不只看到利益了,他還有種價值和責任感。因此,你是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思維和高度,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才。
其實我們的禅與人生,是一個相應的觀念,兩個不同的名稱。中國的禅宗,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還有一句話:心外求法,是魔,心內求法,是道。這些都非常明了,說明“心”是禅的根本,萬法修心,如果我們做事總是找一些客觀條件抱怨,這就叫心外求法,如果我們安于現狀,盡心把每件事情做好,就是心內求法。
我在深圳讀書的時候,有次遇到一個新加坡老太太。她算是資深商人,在新加坡開店40年。不過一共只開了四家店,每十年開一家。這樣的速度,在我們國內很罕見。華人在外面,一般很少把錢放到銀行裏,都是自己存起來,到夠開第二家店了,再拿出來,所以他們不會往銀行借錢。大家想想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是的,心安。
前幾天我讀到一部日本的經商書,裏面有句話印象深刻。他說:一個生意人,忙到年底,如果所賺到的錢剛好夠自己生活,那這是一個有道德的商人;如果忙到年底,剩下的錢遠比自己生活的開銷多,那這才叫經商。它裏面解讀的思想很深刻,體現了日本的商業道德。
而在我們國內,大多數朋友是這樣折騰的:盤個竈,五個鍋,鍋蓋叁個。這邊鍋燒開了,就把那邊鍋蓋拿過來,那邊燒開了,又把這邊鍋蓋拿過去。可是等到五個鍋都燒開了,怎麼辦?缺兩個鍋蓋,于是,蓋不住了,就失火了。我們現在都是這樣,把房子拿過來抵押,貸款,再買一套房,然後再拿房子來抵押,辦公司,然後又用公司來抵押什麼,最後東拉西補,不行了,就借高利貸。最後,抵不過來,就東窗事發了。
所以,“心安處是故鄉”。 有一個老師曾在湖南大學講,《論語》所有的中心思想就是讓我們安心。我聽了很受觸動。仔細想想,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是否讓自己心安?心安就能睡得穩,心安就不會虧欠于人,心安就能推己及人……這便是告訴我們,在做每件事時如何面對自己的心。所以,禅修就是這樣一個“修心”的過程。
“五心”歸順,百事可成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禅修,就是通過修行去樹立我們正確的人生觀。那麼正確的人生觀包含幾個方面呢?我簡約概括爲“五心”:第一,光明心。第二,平常心。第叁,安心。第四,清淨心。第五,慈悲心。
什麼是光明心?心像萬裏晴空一樣,有無盡的光明透射下來,朗照山河宇宙,花樹自然,非常溫暖,非常澄澈,非常明亮,它與陰暗、陰郁、陰霾相反,是喜樂的、坦蕩的、陽剛的一種狀態。平常心,就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不攀緣、不強求。平常心不是說我什麼都不做任其自然,而是要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名譽等等我執的東西,以平和之心去面對生命的每個過程。第叁是安心,就是不管在什麼狀態下,都能坦然受之,都能心平氣和,都能問心無愧。所以安心是沒有執著沒有挂礙,一種非常灑脫自在的心靈狀態。第四個是清淨心,清淨心如山裏的清泉,一塵不染。它曆遊人間,仍然保持一種清澈見底的狀態。如果我們的修行不夠,稍有風吹草動,它便會激起圈圈漣漪,甚至變的渾濁。第五個,慈悲心。即是悲憫之心。佛對我們衆生的慈悲,猶如父母關照孩子一般,倘若我們都用母親照顧孩子的心態去面對世間的一切,那麼,心就會變得非常柔軟,博大,溫厚。
我們修行的目標,即是實現以上“五心”。如何把這樣的“心”,貫徹到企業、生活當中,則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真修行好比打仗,唯有攻城拔寨,浴血奮戰,才可能使刁鑽頑固的“賊寇”歸順。
因此,修行的過程就是降伏我心的過程。
《誅富之道,“攻心”爲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