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诛富之道,“攻心”为上▪P2

  ..续本文上一页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我们知道,被誉为“商圣”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就是根据这意思命名的。在为商上,胡雪岩亲书“戒欺”字匾,还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且招牌为“真不二价”。胡庆馀堂现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被誉为“江南药王”。

  胡雪岩早已去世一个多世纪了,但他的“胡庆余堂”招牌仍然不倒,传承至今。他提出的“戒欺”和“真不二价”,仍然成为行业典范,和至高无上的金科玉律,被人们津津乐道。

  所以,这种价值和理念,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灵魂。你的企业能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价值,能为社会多做一点奉献,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于是,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种福田、积阴德。如果一个人,每天做好事,经常加班,不求回报,那么他的子孙肯定会兴旺发达,因为他是在积阴德。这种价值观现在人听了觉得好笑,认为落伍了,但在古代,这种观念是非常普遍的。我曾和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聊天,她说他们那个年代,如果父母嫁女儿的时候,选女婿不是说看家里的条件,看现在有多能干,看是不是高官厚禄,而是要了解这个年轻人家里上面三代有没有做亏心事。如果这个孩子家里前面三代都做好事、与人为善,那么这一代即便很贫穷,以后也会发达起来的。

  这便是中国传统因果报应的思想。所以,我们企业要形成一种文化,这个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一定要符合天地大道、人间正道,符合芸芸众生的利益诉求,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基业长青,长盛不衰。由此,禅宗要我们醒悟、开悟,真正了解生死,这样就能正确去解读我们的生命,解读成功和失败,解读金钱的意义,然后,去定位我们的人生。

  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是迟早的事,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的企业如何定位自己。定位不正确,什么都干的出来,像三聚氰胺、瘦肉精之类会层出不穷。只要能赚到钱,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他们最后成了没有道德底线,唯利是图的一群。有人赚到钱了,赶快移民到国外,因为在中国,如果有一天税务局一查,很多人就会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很多暴发户的钱就是这么来的,他的财富是这么积累起来的,可以想想,这样的钱能长保吗?此为“凶财”,不是“吉财”。凶财终凶,它只会给我们带来祸患,这是千古亦然的道理。

  有部电视剧叫《一代大商孟洛川》,非常值得企业界人士去看。为什么说中国很多富豪、生意人不能叫“企业家”呢?因为在国外,对企业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有很高的人生境界,有很大的社会责任在里面,不是说你办个企业,有钱了,就叫“企业家”。

   将企业引入禅境

  了然生死通达宇宙,是人生的终极智慧。生死的本质是什么?是轮回;宇宙的本质是什么?是空性。佛教里面讲“空”,有十八种。空到最后,你不执着这个空,连“空”的概念都没有了,才算彻底。我们一般人对“空”理解为一无所有,其实要理解佛教的“空”,就要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上,当你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时,是很难从里面悟出来的。这就如对一个盲人,从来没见过色彩,你说雪的颜色,说它是白的,又形容不是黑的,不是黄的,不是紫的,不是蓝的,不是红的,你说的再多,他还是不明白。

  于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我们去实证。禅修不是说着玩、坐而论道,要实修才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你要想知道这杯水怎样,只有喝了才能明白。做企业也一样,你可能懂得很多很多知识,但是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成能量,而不是成为你思想的累赘成为所知障,如何把学到的东西在自己的企业和生活中运用起来,消化吸收,滋益你的事业和人生,这便需要我们去禅修。

  禅修是什么,首先是修“静心”。大家每天都面对繁杂的事务,要学会“闹中取静”。你每天有众多事务要处理,还能优雅从容、不疲累、不厌倦,这就需要我们保持禅修的习惯,平时养成静坐的习惯,这样才能以简驭繁、精力充沛、游刃有余。另外,在处理事务时也要以“静”的心态去面对,不要一遇到特殊情况就手忙脚乱六神无主,要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即便再大风浪,我自安之若素。“每临大事有静气”,那么,这个“静气”是怎么来的?便是日常修炼的结果。

  事实上,很多人每天被杂念缠绕,身心浸泡在贪嗔痴慢疑之中,身上的能量一大半就消耗在这些妄念上。焦虑,恐惧,恼怒,纠结,不安,烦躁,沮丧……这都是人生的负能量。做正事,消耗的能量并不多,你看台湾的南怀瑾老先生,每天只吃一杯粥,事务繁多,天不亮就起来,至深夜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可还是精力充沛。还有广钦老和尚,数十年只吃水果,仍然天天讲经、修行、做管理,也没见人家面黄肌瘦衰弱不堪,反而红光满面,身轻体健。这便是精粹的禅修达到的结果。

  其实,从佛教里面讲,每个人今生能做成多少事,都是一定的。不要认为我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什么程度,那是你的福报决定的。但话说回来,这个定数不是死的定数,因为福报可以培植,你多种福因,广种福田,自然会得福果。

  这几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请过我,说师父我那里有个庙,想请你过去当住持。如果一个个接下来,我现在起码是40多个寺院的住持了。有人跟我开玩笑说,师父,你干嘛不接呢?接下来你就有40多个连锁店了,你也成为集团公司的老总了。这个时候我就需要关照自己:你有多大本事,能做多少事?不要被别人吹捧一下就忘乎所以。很多人是在别人的打击嘲笑中爬了起来,却在别人的赞扬和蜜语中跌倒了。所以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群书治要》,唐太宗叫魏征召集他所有的朝臣,把1500多年中国古代历史里所有的书籍,最精华的部分摘录出来。这个当然是为治国用的,但面对一个企业,也未尝没有益处。

  事实上,管理一个企业和管理一个国家,真有许多相通之处。作为国王,你如何让国家强大,百姓安居乐业,臣吏们尽职尽责;作为企业的老板,你如果让公司兴盛,员工幸福、乐于奉献,领导们安于值守、兢兢业业?从这个高度来看,没有什么分别,都是管理。

  对于人生的思考,站在什么角度就会决定我们的智慧和眼界,重要的是,怎样找到事物真正的本质,了解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然后驾驭住它。比如,要让车跑得快,就要拿着鞭子去抽马,而不是抽车。再比如,本来想往南去,你却从北面走,再怎么加速度,也是南辕北辙。不要认为自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其实我们常常范这样的错误而不自知。这就是没有了解事物存在的规律。

  再说,作为一个人,你身边吸引什么样人,就可以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身边都是些打麻将、喝酒、或议论是非的人,那你就和他们的频率相同。如果你是有思想的人,爱看书的人,阳光上进的人,你的朋友也多少和这些类似。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总,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到什么样人才。为什么有人说,我吸引到的都是自私自利、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人?因为你和别人讨论、沟通的时候,都是这个事情投资多久会赚多少钱,有什么好处,用利益去诱惑别人,当然,绝对去除利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换一种讲法,说这件事做起来,能帮助多少人,能让多少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思想得到转变。如果这样去跟别人讲,投资人眼睛里就不只看到利益了,他还有种价值和责任感。因此,你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思维和高度,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禅与人生,是一个相应的观念,两个不同的名称。中国的禅宗,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有一句话:心外求法,是魔,心内求法,是道。这些都非常明了,说明“心”是禅的根本,万法修心,如果我们做事总是找一些客观条件抱怨,这就叫心外求法,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尽心把每件事情做好,就是心内求法。

  我在深圳读书的时候,有次遇到一个新加坡老太太。她算是资深商人,在新加坡开店40年。不过一共只开了四家店,每十年开一家。这样的速度,在我们国内很罕见。华人在外面,一般很少把钱放到银行里,都是自己存起来,到够开第二家店了,再拿出来,所以他们不会往银行借钱。大家想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是的,心安。

  前几天我读到一部日本的经商书,里面有句话印象深刻。他说:一个生意人,忙到年底,如果所赚到的钱刚好够自己生活,那这是一个有道德的商人;如果忙到年底,剩下的钱远比自己生活的开销多,那这才叫经商。它里面解读的思想很深刻,体现了日本的商业道德。

  而在我们国内,大多数朋友是这样折腾的:盘个灶,五个锅,锅盖三个。这边锅烧开了,就把那边锅盖拿过来,那边烧开了,又把这边锅盖拿过去。可是等到五个锅都烧开了,怎么办?缺两个锅盖,于是,盖不住了,就失火了。我们现在都是这样,把房子拿过来抵押,贷款,再买一套房,然后再拿房子来抵押,办公司,然后又用公司来抵押什么,最后东拉西补,不行了,就借高利贷。最后,抵不过来,就东窗事发了。

  所以,“心安处是故乡”。 有一个老师曾在湖南大学讲,《论语》所有的中心思想就是让我们安心。我听了很受触动。仔细想想,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是否让自己心安?心安就能睡得稳,心安就不会亏欠于人,心安就能推己及人……这便是告诉我们,在做每件事时如何面对自己的心。所以,禅修就是这样一个“修心”的过程。

   “五心”归顺,百事可成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禅修,就是通过修行去树立我们正确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人生观包含几个方面呢?我简约概括为“五心”:第一,光明心。第二,平常心。第三,安心。第四,清净心。第五,慈悲心。

  什么是光明心?心像万里晴空一样,有无尽的光明透射下来,朗照山河宇宙,花树自然,非常温暖,非常澄澈,非常明亮,它与阴暗、阴郁、阴霾相反,是喜乐的、坦荡的、阳刚的一种状态。平常心,就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不攀缘、不强求。平常心不是说我什么都不做任其自然,而是要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名誉等等我执的东西,以平和之心去面对生命的每个过程。第三是安心,就是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坦然受之,都能心平气和,都能问心无愧。所以安心是没有执着没有挂碍,一种非常洒脱自在的心灵状态。第四个是清净心,清净心如山里的清泉,一尘不染。它历游人间,仍然保持一种清澈见底的状态。如果我们的修行不够,稍有风吹草动,它便会激起圈圈涟漪,甚至变的浑浊。第五个,慈悲心。即是悲悯之心。佛对我们众生的慈悲,犹如父母关照孩子一般,倘若我们都用母亲照顾孩子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一切,那么,心就会变得非常柔软,博大,温厚。

  我们修行的目标,即是实现以上“五心”。如何把这样的“心”,贯彻到企业、生活当中,则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真修行好比打仗,唯有攻城拔寨,浴血奋战,才可能使刁钻顽固的“贼寇”归顺。

  因此,修行的过程就是降伏我心的过程。

  

《诛富之道,“攻心”为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