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步步蓮花生

  步步蓮花生

  賢宗法師開示

  杜柯整理

  降低標准,就容易獲得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切有情生物的本能。

  換句話說,幸福,猶如舞臺上的一束光,每個人都在追光,希望被光環籠罩,在光圈內生活,那種渴望,仿佛萬物的生長離不開太陽。

  但是,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感覺自己不幸福,一生都沒有追求到幸福呢?

  我們總是覺得別人比自己幸福,或者過去、未來比現在幸福。有人覺得,必須要當大官才能幸福,有人要發大財,才會幸福。有人,“甯願坐在寶馬裏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幸福,預設了許多條件,這些條件達不到,就覺得不幸福,自己是個不幸的人。

  其實,關于幸福,哲人早就說過,它只是一個主觀感受——幸福就是幸福感。幾米說,幸福就是牛排即將上桌的一瞬間。這個說法通俗而幽默。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幸福的,正如今天早上我在浙江賓館,吃自助餐,外面陽光灑進來,我坐在那裏,身體健康,有好多飯菜可以自由選擇,吃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一刻我就感覺到,我很幸福。

  很顯然,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不一樣。有的人腰纏萬貫、日進千鬥,但他覺得自己尚沒有李嘉誠錢多,所以不幸福;而一個流浪漢或叫花子,別人送他一個蔥油餅,他吃得淋漓盡致,香氣四溢,感覺很幸福。因爲幸福只是個人內心的一種感受,所以它與人的自我滿足有關,你內心要求的少,就容易幸福;你自我要求高,就很難幸福。

  因此,通往幸福之路有個內在規律:降低標准,就容易獲得幸福。從這個角度講,知足者常樂,可見,少欲知足的人,就是最容易獲得幸福的人。

  要想獲得幸福,除了降低標准,還要心胸開闊、心靈自由,對任何事物,都能灑脫地面對,正如我們經常所說的:心大了,世界就小了;心小了,世界就大了。

  

  打開心量,不滯于物

  

  生活中,每天會碰到許多問題,工作問題,家庭問題,健康問題,人際交往問題……這些問題不斷來到我們身邊,爲什麼有的人能順暢解決掉,有的就不行?——這關鍵取決于我們的心。如果你的心通透、開闊,什麼問題都不成問題。因此,所謂修行,重要一點,就是如何打開我們心的疆域。

  如果你的心像杯子一樣大,一粒石子就會激起軒然大波;如果你的心是浩瀚的太平洋,喜馬拉雅山倒進去也不會有多大影響。上次我跟四十多個學者到馬爾代夫去,飛機一直在海上飛,降下來就是一個島,一個酒店,你就發現,人在這種地方渺小到不能再小,而那個大海你根本望不到岸。

  我以前看過美國哈勃望遠鏡拍的宇宙,拍的外太空,在茫茫宇宙裏面,地球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想一想,我們所謂的煩惱、糾結、痛苦,在這一粒塵埃裏面又算得了什麼?對于浩瀚的宇宙,我們人和螞蟻的處境並無不同。毛澤東有詩雲:男兒何事足萦懷?要將宇宙看稊米。站在這樣宏觀的視覺去看待人生,就把自己解脫出來了。

  所以修行的第一個主題,就是修我們的心,把心修到像大海的一樣深邃,碧落一樣虛空,不管世間的名聞利養、愛恨情仇,都能超越它,在生死輪回當中超越它,這時候,你的心才找到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命。

  這世上,有很多大修行者,就可以達到這樣的人生境界。

  話說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皇帝和慈禧太後逃到長安。當時的長安,餓殍遍地,活人吃死人肉,慘不忍睹。虛雲老和尚立即奏請皇上,禁止活人吃死人,並發動所有富戶捐出存糧開辦施粥廠救濟災民。時值八月,屍臭熏天,瘟疫流行。虛雲便組織一場長達7天的祈雪法會,祈望降雪消除瘟疫。他的德望感召了西安各寺的僧人近千人,大家一起誦經。第七天的時候,果然烏雲密布,鵝毛般的大雪降了下來,于是瘟疫就被遏止了。這時候,慈禧太後親自來拜見虛雲和尚,對著他跪下了自己至高無上的頭。第二天,當恭親王再來找虛雲,要請他入宮長期贍養時,他已經悄悄走掉,隱居到終南山了。

  因此,在佛教中,高僧大德真是視名利如糞土的,他們心中只有一念,便是廣濟衆生無所不在的慈悲心。說這些,不是要大家放棄自己的工作,放棄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業,也來一個了斷,進山修行。而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你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自己的義務,就是修行。比如說你是老總,就要做好你的企業,帶好你的團隊,給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你是父親,就要做好爸爸,看護和教育好兒女;你是學者,便應精研自己的學問,而不是滋滋追求怎樣發財。同理,你是修行人、出家人,那麼嚴守戒律,深信因果,追求靈性的解放,最終脫離輪回,涅槃成佛,才是時時謹記的目標。

  在生活中,我們所謂的痛苦,其實都是畫地爲牢,把自己局限到某個角落。因而修行,即是不斷從這種局限裏面解脫出來。當自己解脫出來了,就是自度,然後你再去影響別人,便是度他。最後達到自他圓滿的境界,就是佛。佛教裏面講,一刹清靜一刹佛,一念清淨一念佛,就是說,這一刹那你心裏清淨,這一刹那你就是佛,和佛沒有兩樣。你這一念清淨,這一念就是佛。所以說,凡夫和佛本無不同,只是這一刻我們迷了,成了凡夫,這一刻我們悟了,便是佛。“自性若悟衆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衆生。”因此,佛與凡夫只是一個手掌的兩面,本爲一體,“翻手爲雲,覆手爲雨”,其實雲和雨就是一個東西,熱則爲雲,冷則爲雨。

  爲什麼我們通過修行可以成佛?因爲我們本來是佛,不過是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的太久了,才沈淪于此。

  

  心念與思維,如鳥之雙翼

  

  有一次,我到日本去,看一個插花大師,當時來了一群人。我原以爲插花要很多花,才能組合得漂亮,結果不然。他就隨隨便便剪幾個樹枝,然後點綴一兩朵花,用一個花瓶插起來,我一看,哇,真是藝術品!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很好。我就想,要是沒有花,僅幾根亂樹枝、雜草,他也能插的很漂亮。爲什麼能這樣呢?因爲他心中有美,已經練就一雙美的慧眼,所以無論從任何角度,他都能揚長避短錯落有致地把美展現出來。

  一如優秀的服裝設計師,即使面對再醜的人、再難看的身材,也能設計出穿上去很美、相對能展現個人風采的衣服。好的攝影師亦是如此,無論被攝對象是多麼平凡庸俗甚至面目可憎,他都照出你美的一面。因而,在他們眼裏,美是無處不在的,只是沒有找到角度而已。譬如一個銷售者,想把梳子推銷給和尚,有人笑話他:不長眼色嘛,和尚都是光頭,哪裏用得上梳子?卻不知這位推銷者,成功地推銷出去了。原來他見了和尚說,師父你看,來你們這裏的香客每天很多,他們上香、磕頭或擁擠之後,不免頭發散亂、儀容不整。而其中很多人原本十分講究,如果這時放一把梳子讓他們修飾一下形象,想必他們都樂于接受。和尚說,你想的不錯,可惜這裏只用上一把,哪裏要那麼多!推銷者說,不是這樣,你看,現在的人都愛幹淨,一般不願意用別人用過的梳子,你就說這些梳子是開過光的,放在這裏,可以買一把梳頭,還能拿回去做紀念。和尚覺得這個點子不錯,可以給寺院搞創收,于是一次性買了幾百把,果然十分暢銷。

  向和尚推銷梳子的故事是推銷界有名的案例,它告訴我們,只要找到接受點,總是可以成功的。反觀自身,我們做事遇阻,常常是因爲思維沒有打開。許多朋友做企業,市場打不開,其實是自己思維局限了。

  有言道:方法總比問題多。所以,面對任何問題都有一定的方法,不過你沒有找到而已。做企業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我們寺院就曾買過3000多本《與神對話》送給別人,這本書影響很大。有人見我們這個行爲就說,你一個寺院去買這種基督教徒寫的書,還送給別人,不是旁門左道嗎?我告訴大家,不是這樣,佛學首先有一個思想,與這個世間跟智慧相應的東西,都應該去學。人成即佛成,你人都做不好,怎麼去求做佛呢?這不是無根之木無本之源嗎?一個人站立的高度,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你站在一個什麼點上去思考,往往影響其他的點能不能打開,所以你的立足點,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思維局限了。由此,你站的越高,局限越小,局限越小,思維當然越開闊。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某件事做好,做到極致,都可以創造個人奇迹。有人覺得自己命運悲慘,但是你能慘過澳洲的尼克·胡哲嗎?這孩子,天生沒有四肢,是醫學上說的“海豹肢症”,上帝給他這個懲罰該夠重吧?但他勇于面對身體殘障,創造了生命的奇迹。不可思議的是,他騎馬、打鼓、遊泳、足球,樣樣皆能,擁有兩個大學學位,是企業總監,巡遊世界,成了著名殘疾人勵志演講家。我們可以到網上去看看他的視頻、他的演講,那真是震撼人心。

  這個奇迹是怎麼創造的?他的起點比你更低吧?但他的成就遠遠比你大吧?!他是怎樣超越了這個反差的高度,完成了他的華麗轉身、飛身一躍?我們的確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我們貫有的習以爲常而不以爲然的四肢大腦,當我們擁有時,自己並不覺得珍惜,還生諸多抱怨,可一旦失去,你才明白,平常的擁有是多麼幸福。胡哲沒有這種幸福,但他利用他的殘缺之身,創造了另一種幸福,化廢爲寶,在廢墟上建立起了摩天大樓。他現在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覺得自己幸福的不得了!

  所以,我們做企業,如果不成功,常常去找社會原因、市場原因、客戶原因,卻忘了最關鍵一點,從內部開刀,找自己的原因。把自己真正的原因找到,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

  我喜歡書法,每次寫字時,筆拿在手上就找感覺,這個字有什麼內涵?我怎樣把它表達出來?當真的進入字中叁昧時,你和字非常熟悉,像家人一樣親近,那麼運作它時就得心應手,操縱自如。它聽你的話,想讓它怎麼表現怎麼表達都能辦到。到這個時候說得玄一點,就是人字合一的境…

《步步蓮花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破月來花弄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