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人間的一味解心妙藥

  禅,人間的一味解心妙藥

  ——賢宗法師于瑜伽館開示之二

  杜柯整理

  一、生活是禅,平常心是道

  平常人之于禅,覺得高深莫測,神秘無比。其實,禅是非常簡單的一個概念,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吃飯,就是睡覺,就是走路,就是工作。古德高僧曾說過:“運水劈柴是禅”,正如莊子所言,道在便溺裏。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大抵如是一個概念。

  禅,在傳統思想裏叫冥想。大家在練瑜伽的時候,就有過冥想,當我們的身心跟宇宙萬物合而爲一的時候,它裏面會發生一種變化,這種狀態平時感覺不到,只有自己的身心靈全部甯靜下來、沈澱下來,那種愉悅和輕安,那種平時無法想象的一種快樂,才從內心湧現,升起。它不是別人給的,只能自己去體會。所以禅,就是讓我們修這種“得意忘言”的境界,從而改變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個性、我們的思維、我們的生活……

  禅還有一種解釋叫靜慮。靜者,甯靜,慮者,過濾也。合起來就是甯靜地過濾。爲什麼要過濾,因爲我們的思想有雜質。人,只有靜下來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這叫“水清猶明,何況精神”。人要“明”,要處于清明的狀態,必須先安靜下來。當安靜下來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的處理,也許是欠妥的,很多東西是多此一舉,並不需要的。所以,我們安靜下來才能科學地、理智地過濾自己,去蕪存精,給自己靈魂一個淨化,給自己思想一個提純,給自己人生一個抛光。

  于是,“甯靜地過濾”,在現實生活中就顯得十分重要。當我們遭逢痛苦矛盾、糾結煩惱之時,要平靜下來,安靜下來,甯靜下來,乃至寂靜下來。這時候好好想一想,我爲什麼痛苦,爲什麼糾結,爲什麼忘乎所以,爲什麼灰心喪氣?……找到事情的真正原因,最後,你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這一切原來都是自己造成的。

  既然是自己造成的,改變,也只能從自己開始。

  也許,在我們身邊許多人觀念裏,賺很多錢才算成功,才是幸福,一揮千金,風光無限,縱情享樂,不枉此生。或者當上大官才是成功,人前顯貴,迎來往送,手執權杖,無所不能。事實果真如此嗎?實際上,我們“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富貴有富貴病,當官有鬧心病。富貴的人身心不一定自在,現在社會貧富分化懸殊,仇富的人比比皆是,你整天懷揣一顆珠寶過鬧市就不怕別人搶劫嗎?當官的責任大,哪件事處理不好就可能烏紗帽落地,何況官場即戰場,你上我下,你死我活,兵不血刃,冷酷無情。有的高官落馬,死前對家人說:以後子孫切不可從政爲官!由此遺言可見一斑。

  很多人不信這個,說你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其實古往今來的聖賢之言一大堆,他偏不聽,非要風裏火裏自己走一趟,才肯承認的確如此。當然,這麼講也不是說富了一定不好窮才好,當官一定不好做老百姓才好,而是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好,只看你如何選擇,追求怎樣的人生。

  因而禅修就是讓我們不斷去覺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無欲無求知足常樂,那麼每天吃一碗白粥飯,也會很舒服,可以樂呵呵上班,樂呵呵回家,晚上睡的香,時刻保持一種愉悅狀態。當時刻處于愉悅狀態時,做每件事就輕松自如,能力就可以超常發揮,超出自己的期許。

  我們在生活中,任何時候都要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回歸原點,回歸平靜,回歸處子之心。什麼是處子之心呢?——平和之心,無汙染之心。嬰兒看到的世界是無染的世界,因爲他沒有是非分別之心,心清淨又光明。禅修,便是達到這種境界的階梯。

  講到靜慮,還有個解釋叫“獨一靜處,專精思維”。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開發潛能的客戶,把你百分之七十潛伏在下面的能量挖掘出來。那麼什麼狀態才能發揮我們的潛能呢?就要學會“獨一靜處”。舉個例子,有人問我,在興辦香海禅寺的過程中,你是不是吃了很多苦?我說怎麼給“苦”下一個定義呢?什麼是苦?譬如說,要吃飯了沒有吃飯,要睡覺了沒有睡覺,是不是把這種狀態叫做“苦”?也許,某些人認爲它是苦,但另一些人未必這麼認爲。有一次,我到南昌去講課。買的是那天最晚一個航班,從上海飛南昌,結果不知道登機口換了,延誤了登機。最後我只好給主辦方打電話,說能不能把我的課調到下午,明天上午我不能按時到達了。他說不行啊,我們江西叁百多個企業家老遠跑來就是爲了聽你的課,你不來怎麼行?然後我只能打出租,找了好多輛都不願意去,最後終于找個願意去的,他又找了個司機,兩人換著開,因爲此去有900多公裏,跨越叁個省。當我到南昌現場的時候,離上課只有十分鍾了。我一個晚上沒睡,早飯沒吃,還要上叁個小時的課,這種情況你可以想象,一般人真的叫苦連天,但我覺得這不是叫苦的事情,你答應了人家就要做到。佛教講,世界是苦的,“苦”,無處不在。好比我們現在坐在這裏,如果沒有空調,大家一定熱的受不了,但如果一直這麼吹著就舒服嗎?時間長了你的身體會莫名其妙不舒服,因爲你的五髒不能得到正常代謝。有汗不能出,所以毒就排不出來,時間長了便會生病,你說那時苦嗎?到底什麼才是“苦”呢?

  有個作家說,生活怎麼創造我,我怎麼創造生活。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用心把它做好,也許在這個狀態裏你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當然,那種價值也是一種短暫的體現,不能把它認爲是一種永恒的占有,因爲世上,本無永恒的東西。

  了解生命的真相,把握事物的本質,就沒有什麼不能放下的,“看得開,放得下”,這樣的人才能灑脫,自在。好比孩子不讀書,你也沒有必要煩惱,不讀書就一定不好嗎,怕也未必吧。實際上很多成功人士,書讀的很差。像劉邦,是個流氓,從來不讀書;朱元璋,是個乞丐,一字不識;喬布斯、比爾蓋斯這些人,都辍學了。成功的人生一定要讀很多書嗎?不敢這麼說。不要用一個固有的觀念把活性的精神框住,那就畫地爲牢,人有無限的可能,人生也有無限可能,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狀態才是最好的狀態。所以什麼是宇宙的真理,什麼是活著的真正意義,什麼是萬物的法則,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某人升官了,發財了,我們很羨慕,但如果他的職位給你,你也未必能夠勝任。你羨慕他,說不定他還羨慕你悠閑自在。所以,安下心來把自己的角色、自己的工作,用一顆喜樂之心做到理想狀態,這種狀態即是最佳的。

  禅修,就要找到自己的理想狀態,走自己的路,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但是芸芸衆生往往容易失迷自己,別人發財,我也要發財,別人當官,我也要當官,別人出國,我也要出國,別人找美女,我也要找美女,別人上奧數班,我也要上奧數班……就說找美女吧,有句話說,“不找美女傷心,找美女傷腎”。任何事物都有副作用,我們何必只看一點,不及其余呢?別人做什麼,當我們都一窩蜂湧去的時候,最後發現,其實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一個人活著的真正意義,便是要找自己能做的事,把自己的事做好。很多人對我說,師父,你如果去做企業,可以把企業做到上市。我說企業我做不來,還是當和尚比較好。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這樣的訴求,我只做自己能做的事。因此,一個人活的明白很不容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不容易。

  二、活的明白,想的透徹

  什麼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例如我是個員工,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崗位工作做好,這才稱得上“員工”。我掃地,就應該把地板掃幹淨,最好做到自己的極致,能做到,這就是人生中最圓滿的狀態。但我們人往往是,拖地板,馬馬虎虎拖一遍或者說得過去就行了,什麼過道、玻璃、牆壁全不關我的事,就是全幹自己分內的事,這當然沒有錯,但有的人就不一樣了,他會想,今天拖地板做什麼?——大家要在這裏聽課,所以就把座位排好。座位排好後發現坐在這裏不舒服,那我能不能把它定高一點?再想到,有的人年齡大了,我能不能給他搬張椅子?……圍繞著這種思路不斷延伸出去,你把領導所關心的事情全都想到了。這種人其實就是人才,領導需要這樣的人。如果你真是人才,今天安排你掃地,你不認爲掃地是件很容易或者很低賤的事,你會盡全力去做,把它做到最好。當這種小事你都能做好的時候,領導就會慢慢把重要的事讓你去做,如果你同樣做得很好,職位就升起來了。因而,一個認真掃地的人,往往不會長久掃地的。想領導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這樣的員工任何公司都需要。你是這樣的人,你就是人才。你是人才,走到哪裏都吃香。

  諸如此類的想法,都是在靜慮的基礎上,保持清淨心産生的。心裏面越清淨,想的就越周全而高效。倘若沒有這些想法,勢必活得迷迷糊糊得過且過,每天做什麼都被人趕著走,像一只蒙著眼睛的小毛驢,抽一鞭,邁一步。這樣一種工作狀態,也沒有多少快樂可言,就是爲了混一份工資,是一種被迫的做事狀態。有人講過,我們中國的航空小姐跟國外的最大區別在什麼地方?國內的小姐上來後,把工作程序走一遍,把座位調好,把快餐、茶葉等等一收,然後就坐在那裏沒事了;而國外的空姐她做好這些外,會一直在艙中走來走去,尋找事情做,碰到有人睡覺了,會把它燈關掉,睡著了,就給他蓋一條毛毯……她永遠在找事情做。顯然,這二者的區別是,一個被動一個主動。在人生中,被動做事和主動做事,最終會形成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就說我自己,也有人對我不解,說你是一個和尚,一天到晚瞎折騰啥呢?我說這不是折騰,我在爲我們這個年代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覺得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到,做的事又可以利益大衆,那爲什麼不呢?做和尚就是我的職業,我怎樣把這個職業做得更好、更圓滿,那是我應該考慮的事。

  所以人要活得明白,真是件不容易的事。什麼叫“明白”?在你這一期生命裏,你做…

《禅,人間的一味解心妙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