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柔軟,一念清淨
賢宗法師于瑜伽館開示 杜柯整理
心爲法王,正念永轉
非常感謝各位給我這樣一個結緣的機會。
昨天,我在我們寺院裏和義工談論,我說,你看孩子才生下來時非常柔軟,可以把腳輕易扳到頭頂去,可以把整個人變成一個“球”,都沒有問題。他的身體軟軟的,像棉花,像水一樣;但當他不斷長大,身子就變硬了,當他老了的時候身子就和木頭一樣,當他死的時候,如同一個木偶。我們再看大自然的樹木,春天才發芽,很嬌嫩,很柔軟,到了冬天,葉子落盡,光禿禿樹幹一個,硬邦邦的。其實,大自然和人一模一樣。我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也逃不過自然的規律。
剛才大家聽的這首歌叫《醒來》,它裏面提到幾個問題:從生到死,從愛到恨,從迷到悟……也許只是一轉念間。那麼你,是否也從塵世迷霧中一念醒來呢?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還有多少人沒有“醒來”?
“醒來”的前提就是反觀自照。想一想,我們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此生應該追求些什麼。金錢嗎?有人拼命地掙錢,爲了什麼?有人追逐權力,有人追求美名,有人追求忠貞不渝的愛情……等等,這些東西對于我們的生命,我們內在的精神成長,又有多大意義呢?
毋庸置疑,你追求錢就成爲錢的奴隸,追求權就成爲權的奴隸,追求情感就成爲情感的奴隸……就像許多繩子把自己捆得緊緊的,走不動,解不開,放不下。太多的東西約束著我們,把我們變成一個五花大綁、身心毫無自由、心甘情願的奴隸。我也練過瑜伽,給我的一個基本常識是,當你全身心放松的時候,發現身體是可以對話的;當你的內心不夠柔軟,身體就很僵硬。通常,我們通過呼吸調節,讓自己的身體放松,柔軟起來。身體柔軟了心就柔軟了,心柔軟了你看到的世界就很美好。其實不是這個世界本身改變了,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改變了,心變了,看到的世界就變了。
因此,佛教中說,心爲法王。就是心乃萬法之本,萬象之源。心可造境,心可轉物。
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痛苦、煩惱、糾結的時候,出于一貫思維,總愛把所有的問題歸結給別人,歸結給環境,而從來沒有真正去反省自己。一旦深刻反省自己,就會發現自己才是問題的製造者,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但是我們從來沒有這種意識,很少去改變自己。比如,我爲什麼不富有?——因爲你不懂得利益別人,不會去布施,不會給予愛,所以內心像乞丐一樣貧窮,總想去乞討,實際上,這個世界是乞討不到的。你在窮的頻道,以窮對窮,怎麼會感召來財富呢?
想當初,我在普陀山教書,一個人跑到桐鄉來,除了那個介紹我去的民政局長,誰也不認識。我來的時候寺院就幾間舊房,滿地荒草,遍地麻雀。僅僅八九年時間,就籌資了七千萬把寺院建成目前規模。這不是說我個人有多大本事,而是證明我們的思路、定位是正確的——我們的定位就是利他,所以做所有事都要想盡辦法幫助別人。其實不管做什麼,教瑜伽,做生意,辦學校,當醫生, 做世間的任何一件事, 只要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你所針對的客戶,最後你就發現,什麼都能做得很好,甚至別人很難超過你。爲什麼呢?因爲你總想著去利益別人,爲客戶著想,那麼你的客戶就一個傳一個,介紹給朋友,他如果不介紹給朋友就好像自己虧心沒有盡職責一樣。想一想,這個地方肯定人滿爲患了,那人滿爲患怎麼辦?就去開第二家第叁家分店。這樣,事業自然就發展壯大起來。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經營的本質》,它提出一個思想:你所做的一切應該永遠圍繞你的客戶轉,這樣你便永遠屹立不倒。很多人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覺得創新很難。其實創新非常容易,只要客戶在你心中,你每時每刻想著幫助他們,那麼你的智慧、方法便層出不窮永無止盡。我們去看世界五百強企業,它之所以取得如此大成就,乃因爲盡可能利益到更多的人,把利益最大化了。這個最大化是相對客戶而不是自己。所以一個大的企業,它是有“天下”概念的,它的視野是全球式的,受衆體是全人類。相比較,佛菩薩就更宏大了,他的利益遍及六道衆生,恩澤十法界。所以,你有多大的利他之心,就會取得多大的成就。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有人抱怨,我的家庭不幸福,我的婆婆不理解,我的兒子不爭氣,我在工作單位被人排擠……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我們總認爲是別人的問題,真是這樣嗎?佛教的修行有一個次第,從第一念發起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中間需要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其中第一大阿僧祇劫要破掉“我執”。人要破掉我執非常難,我見、我愛、我慢、我癡是一個人最大的障礙。做企業也一樣,經常會走到一個瓶頸無法突破,爲什麼呢?這個瓶頸是什麼——他覺得我的企業做這麼大,所有錢都要回到我的口袋來,所有的産品都要得到最大回報,他給自己設了許多許多限製,突破不了。突破不了就成了瓶頸。瓶頸是什麼,就是我執。就是對自己利益的執著,放不下。
這是一個基本的道理。但這個最基本的道理,大家都不懂,往往成爲人最大的障礙。現在我們國家提出一個“民生”的概念。民生,就是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夢想,人民生活中碰到的所有問題。誰從這個角度出發,解決這個問題,誰就獲得更多人支持。做企業亦如是,你利益到更多的人,就能獲得更多人支持,你獲得更多人支持,企業就長盛不衰。天下同理,古今一例,可謂永恒的不變的塵世法則。
我前面給大家推薦過一本書,《格局決定結局》。什麼是格局?即是你站在人世間以一種什麼樣的高度、眼光來看待世界,解讀世界。假如你站在一樓,看到的世界就如井底觀天,你成了一個青蛙;假如站在十樓,看到的是天長地闊,氣象浩蕩;站在五十層樓上,就在白雲之上,“坦蕩生層雲”與宇宙融爲一體,心包太虛,無所羁懷。一層樓有一層樓的風景,一層樓有一層樓的心境。
活在當下,順任自然
身邊還有的朋友,把生命的寄托和保障放在醫療保險、人壽保險上,我對此不以爲然,覺得買保險也不一定是什麼好事。我就認識一位老人,四年前得了一場大病,住上醫院,從那以後身體每況愈下,這幾年基本在醫院裏度過,非常痛苦。我去看他整個人身上插滿12根管子。插12根管子是什麼滋味?恐怕正常人沒法感受,那其實比下地獄還痛苦。所以我就在想,買保險做什麼呢,買保險就是自己快要死了,然後不死,讓醫生繼續虐待你,不是嗎?要死死不掉,活著一點質量都沒有,一點幸福感也沒有。所以我們對生命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有了正確的態度,對生死是沒有恐懼的。很多人得了癌症,也許他本來還可以活個叁年五載,但是由于恐懼,幾個月就走了。
想象一下,許多病人即便再活二十年,也無非重複以前的生活,每天都是程式化的,了無新意。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早死幾年和晚死幾年沒有多大區別,那麼又何必一定要多賴上幾年,何必對癌症産生那麼大慌恐呢?
我以前的一位師兄,在醫院查出肝癌晚期,他是修淨土的,子女要給他治療,他不治,並且做好了隨時離開的准備。每天早晨起來,他洗完澡,穿上壽衣壽褲壽鞋,戴上壽帽,蓋上壽被,念阿彌陀佛。念到晚上沒有死掉就繼續睡覺,睡到第二天又起來念,這樣二十年過去了,還沒有死掉。所以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越不怕死的人越死不掉,越害怕死的人死的越快。《道德經》裏有句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什麼意思呢?上等德行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德,其實這種人最有德行。下等的德往往表現出不失去道德,其實沒有德。怎麼理解?比方說,我們現在提倡“和諧社會”,爲什麼要提倡和諧社會呢?因爲社會不和諧。爲什麼要提倡道德呢,因爲很多人不講道德。如果本來就和諧,本來就有道德,那還提倡什麼?所以什麼事只要在提倡就是缺失的表現。正如我現在講佛經,如果大家都信佛,都真信不疑,我就沒必要說了。
人需要一邊活著,一邊善于總結。自然有春夏秋冬,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事有成住壞空,最後你發現,一切都是無常的存在。今天你很富有,是無常,貧窮也是無常。今天你很美貌是無常,醜陋也是無常。今天你很痛苦,是無常,快樂也是無常。隨著時間的遷流,一切終將過去。對事物和人生有了這樣一個基本認識之後,你便不會太執著。因此,保持現狀不可能,活在當下才是王道。
左手柔軟,右手清淨
倘若想達到自己那個理想的幸福狀態,就需要修行。所以修行是廣義的,不僅僅指出家師父,你可以不要求出六道,總不能不要幸福吧?怎麼修呢?第一,柔軟。把自己的心修得很柔軟。我前面講過,嬰兒出生的時候很柔軟,因爲他沒有成見。水很柔軟,因爲它放在杯子裏是杯形,放在桶裏是桶形,它無形,又有形,但並不以自己的有形而阻礙了無形的變化,又不以自己的無形而輕慢了有形。一個內心柔軟的人就像水,這個世界是什麼形狀他都可以適應,隨方就圓,把自己調成什麼形狀。因此,當一個人內心柔軟的時候,他對這個世界是沒有怨恨的,可以對所有人充滿愛,不會産生抗拒心理。仁者無敵,我們也可以說是“柔者無敵”。這個“柔”,以及“不會産生抗拒”,並非說明他無能,相反倒是他的心量夠大、格局夠高、包容夠廣的表現。
大家都熟悉的觀音菩薩,就是這個狀態。她的狀態就是柔軟,所以觀音菩薩循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慈悲,喜舍。一個慈祥的母親面對她的愛子那種眼神和關懷,就是柔軟。當你跟一個人交談的過程中,如果對方很柔軟,你看到他的眼神,絕對是純淨無邪的。如果對方不柔軟,你看他的眼神,充滿著嗔恨,恐懼或者不安,這時候他的言行舉止都是一種不柔軟的狀態,就像水結了冰。因此,我們練瑜伽是爲了讓自己的內心更柔軟更柔和,心柔和了身體就…
《一心柔軟,一念清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