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就不斷地問,升官有什麼好處呢?升官的那種感覺真是我理想中的結果嗎?你把所有的結果都深入去想。你的官很大,再大的官,有習主席大嗎?再想想他,能像我們這樣坐在這裏上課嗎,能到菜市場去自由買菜嗎,遇到不順心的事能破口大罵嗎,能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行走嗎?世界上每樣東西都有正反兩面,都有利和弊,好的反面就藏在好之中。所以你必須把方方面面都想到。我小時候喜歡看電視,那時候只能收一個臺,從頭看到尾,沒有選擇,遇到什麼看什麼,不像現在有幾百個臺,不想看廣告了看新聞,不想看新聞了看電視劇,不想看古裝劇看現代劇,不能看言情劇看諜戰劇,選擇多得不得了。但太多反而眼花缭亂了,有人就把遙控器拿在手裏,不斷從這個臺跳到那個臺,幾個小時過去了,問他看了什麼,腦子一片空白。同樣的,比如結婚,在古代,就是媒妁之言,一個就定了,不像現在是自由戀愛,今天和這個談,明天遇到一個更好的,又換了,後天遇到一個更有意思的,再換,最後亂的不得了,今天這個失戀,明天那個自殺,今天這個離婚,明天那個再婚……當然,我不是說自由戀愛、自由選擇不好,而是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你在享受它好處的時候,勢必受到它壞處的光顧,這是逃不掉的。
現在再想想,我們渴望住大房子,渴望發大財,渴望聲名遠揚,渴望被衆人捧的那種感覺,真的有意義嗎?當然,我不是說你追求大房子,想發財,想成名就不對,而是這些真的是勢不可少,那種感覺真的使你十分享受嗎?當明星好,但你當了明星後行動不自由,出去要戴個墨鏡、口罩,上廁所都怕被狗仔隊逮住了,那種感覺你體會不到吧。你覺得住大房子好,很風光有面子,但如果你月薪只有幾千元,你拼死拼活省吃省用,拼命賺錢,把自己變成一匹負重過甚的驢,最後好不容易把房子弄到手了,住進去了,你發現自己其實用不了那大房子,就幾個人,很多空間都閑置著,而你最好的年華已經失去了,你的余生就坐在這個大房子裏看著,有什麼意義呢?爲了面子,爲了虛榮心活著,那是你自己嗎?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爲自己的心活著,可惜的是,很多人到老了才明白這一點。
管理,就是心與心的交流
大家都是做管理的,那什麼才算真正的管理?真正的管理就是心與心的交流,然後達成共識。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去指責別人,你不對,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真正的管理,就應該跟對方坐在一起,面對面,站在跟對方平等的角度去解決現在所發生的問題。你不能說,我命令你怎麼怎麼,我是領導,你必須無條件接受我的意見。實際上,我也在做管理,我花了兩年多時間去讀EMBA,所以了解這些,最終我發現,人,沒有誰能夠指揮誰,現在你權力大可以壓過他,但他內心不接受,你也不能把事情徹底解決,那個根還留著,一有時機就冒了出來。來過我們寺院的人都知道,我們寺院有個萬手觀音,密密麻麻,總跨度30多米,9米多高。有人問我,觀音菩薩爲什麼手上拿各種各樣的東西呢?我說這就是觀音菩薩的智慧。佛經講: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意思是觀音菩薩要度一個人,對方是農民,他就示現農民身,對方是官員,就示現官員身,對方是做生意的,他就變成做生意的,對方是讀書人,他也變成知識分子和你對話。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和對方在一個頻道,方便溝通。應機度化,隨緣度人,這樣才可能成功。就像我們面對淘氣的孩子,父母就要問他,你爲什麼不好好學習,爲什麼不想去學校,爲什麼不想見老師,不斷地發問,不斷地去思考,你就發現孩子的抵觸情緒越來越少。爲什麼,你跟他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心與心在對接。其實人生的道路都是自己選擇的,誰也沒法強製你,很多人說,自己的大學是父母提議的,專業是父母指定的,如果真是這樣,那現在看看還有多少人在從事自己的專業?因爲你做這些不感興趣,也做不好,試想一個愛好表演的人,你讓他去踢足球,他能成功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他是你的孩子,你不要替他安排人生,他不喜歡這個,一定喜歡那個,總有他喜歡他感興趣的東西。他是一匹馬你讓他犁地,他是一只牛你讓他奔跑,都適得其反。所以從小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培養他的喜好,發展他的興趣,不要約束他,適當的引導和指點是可以的,但不能代替和支配他的選擇。
我們做企業也一樣,常常陷入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假如看到一個好産品,就一窩蜂上去模仿,別人賣五十元,我賣二叁十元,這個叫模仿,在國外就叫盜版,現在我們還專門起了個光明正大的詞,叫山寨。今天山寨這個,明天山寨那個,就是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真正有能力的人,他的思維會不斷地超越,超越別人,也超越自己。他不要別人淘汰自己,到一定的時候就先把自己淘汰了。因爲不淘汰自己,不蛻變出新的自己,早晚就會被別人淘汰。這樣的人別人永遠追不上,他總是跑在前面,因爲他的思維在別人前面,他不會重複別人的思維模式,即便偶爾重複,也是在吸取別人,再融合自己,然後推陳出新,這時候就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很多人做企業爲什麼容易失敗,他沒有創新思維,當看到別人有優點,有閃光的一面時,就把自己的眼睛晃瞎了,就迷失掉自己。結果,只能跟在別人後面拾點牙髓,甚至這樣的牙髓也沒有多少可拾,因爲拾的也很多。所以我們需要跟別人學習,但不是全面地模仿,而是學習別人創造這樣一種結果背後的思想,他爲什麼能創造出來這樣一個東西,這才是最關鍵的。把握這個關鍵,你隨時都可以創新。
在學習別人的同時,都必須應對自己獨特的環境,獨特的人文,獨特的生活氛圍。我經常講,企業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老板的文化就是老板對這個世界的價值解讀,所産生的一種思想動力。這個價值解讀一定是正向的,是符合人類發展需要的,是符合天地大道的,那這樣的企業文化就是好文化。
轉變,是人生的常態
禅修一個重要的功能,可以總結爲:讓我們“自靜其心,自淨其意”。讓我們面對生活中出現的所有問題,把它轉換過來。比如你的婚姻很不幸,你的事業很不順,你的家庭很不和睦,或者某一個人是你的眼中釘,老是折磨你,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以怨抱怨,以暴易暴肯定是不行的,因爲這樣只會加深和延長仇恨,激化矛盾。這時候你就要轉化思維,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無緣無故來到我們身邊的,佛教講每個人現在所承受的一切皆是業力所爲,是你前世造的業,今生成熟了,你才享受這個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此是宇宙的真理。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再耿耿于懷糾結于心。所以,不管他是誰,你都應該從心裏把他稱爲師兄,因爲他可以消你的業障,可以磨練你,提升你,是你的逆增上緣。在這樣的逆境中磨練的人,一旦到順境中去,很快就上去了,這種人才能成功,才可以做成較大的事業。有的人一碰到逆境就逃走了,這樣的人,就是生活的弱者。你能超越困境,就能成爲生活的強者,事情永遠如此。你逃避它,今天逃一個,明天便想逃兩個,你就淪爲生活的逃跑者,而這種事總會不斷出現,你難道要永遠跑下去嗎?
因此,我們內心要存有一個信念——敢于面對問題,消化問題。一個能解決問題的高手,才是真正的高人。這樣的人哪裏都會需要,因爲生活,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個敢于解決問題的人,一定是一個能放下自我的人,能放下自己的知見、執著。當你的內心空出來,才可能裝進其他東西,而只有先裝進去,才可能消化它。從佛教講,此所謂達到“空”、“無我”的境界。能達到這樣境界的人,內心就會産生巨大的能量,創造出巨大的價值。他不會因爲一個人不順從他,就十分不爽,也不會因爲沒有得到加班費,就不去做它,也不會因爲沒有得到老板的提拔、賞識,而泄氣,消極。他對每一件事都會盡力而爲,但心中沒有強烈的執取,他能隨方就圓,逆來順成,因爲他是無我的。事實上,許多建功立業的偉大人物,都是這樣。拿老子的話講:正因爲無我,才成就了有我。
民間有種說法:30歲以前的相貌是父母給的,30歲以後的相貌是自己修的。這個道理在哪裏呢,30歲以前,處于人生的青春,靠的更多是先天的遺傳和給養。而30歲以後,面貌漸漸衰老,但同樣是老,卻有不同的老法,比如有的老太太老大爺,你第一眼看上去很舒服,他是那麼慈祥、隨和、喜樂、安靜。和他在一起,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如果他滿臉充斥著嗔恨,偏激,抱怨,和獰惡,你和他坐一分鍾都難受。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天到晚都看到世界不好的一面,並且無限放大,且念念不忘執著于此。因而,時光把他的心刻在每一個皺紋之中,刻在他的音容笑貌中。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相反的,一個看上去很舒服的人,一定是個包容、富有愛心、感恩、愉悅、自在的人。這樣的人才能修出這種面貌。
要想美,先要修。真正的美不是別人給你的,真善美聯在一起,真也是一種美,而美一定是一種真,假的東西都不可能真美,美不長久。我經常給美容店的老板上課,我說,美容首先在于你的心,當你的心是美的、好的,再加一點妝就會很漂亮,起碼也不算太醜。即使本身容貌再醜的人,只要他的心是美的,善的,日久天長,他的容貌也會漸漸變好。沒有辦法,因爲心是一切的源頭。
在做管理中,我們面對各樣的人,都有各自的特點,一如他們的外貌。有的人有這樣長處,有的人有那樣短處,聰明的領導者,會充分利用他的長處,而盡可能避免和轉換他的短處。這樣一個人的功能才能發揮出來,否則世上就無可用之人,因爲即便再優秀的人,也可能有你難以接受的缺點。當你老是盯著一個人短處的時候,自己就應該反思了,實際上不是人家有缺陷,而是你自己有缺陷,爲什麼呢,眼睛只是一個相機,真正的調控者是裏面的心,你有什麼樣的心就看到什麼樣的世界,你總看到別人的缺陷,本身就說明你的心有缺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今天你不能忍受他,明天也可能不能忍受另一個他,這樣的人到處都有,你不斷地換,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猶如婚姻一樣,你的觀念沒有改變,離多少次婚,換多少個對象,永遠都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好比看電視,你不斷地跳臺,最後什麼都沒看成。
所謂禅,究其本質,是修我們的心。“雲水禅心”,即是把我們的心變得像雲一樣優雅,水一樣從容。禅修,是把我們的心從不圓滿修到圓滿,把你對事物的解讀方式轉變過來,把自己內心的躁動不安轉變過來,把自己狹小的心量轉變過來。故此,轉變乃人生的常態,它可以促成巨大的成長,實現自我飛躍。
要善于學習
我經常給大家講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不是坐在這裏才算學習,這只是學習中的九牛一毛而已。真正的學習,是跟古人學習,跟我們身邊的智者學習,跟天地萬物學習,跟一草一木學習。一個善學之人,無時無刻不可以學習。這樣的人成長就非常快。縱觀那些取得大成就的人,多是善于學習的人。我身邊也有人喜歡學習,結果呢,老師是老師,他是他,書本是書本,叁不相幹。實際上,所有的學習都是用于指導實踐,甚至學習本身就是實踐的過程。因而,學習一定要跟行動結合起來,把轉變自己的行爲、自己的心結合起來,這樣才有實際的效果。所有的學習,都是用來圓滿我們自己,就像一只驢,你不能老是被鞭子抽著走,一個學生,你不能總是被老師推著走。學習就像我們每天吃飯一樣,我們吃蔬菜,吃水果,吃各種各樣東西,爲什麼要吃它,因爲我們的身體需要營養,它經過胃的消化,最後成爲我們生命活力的源頭。但是也不能一股腦全收了,要把不好的東西、有毒的東西,排掉體外。有人感歎現在的年代,見不到古代的聖人,不能親聆聖人的教誨,其實,我們每天讀古人的書,就是跟聖人在一起,我們讀佛經,便是和釋迦摩尼在一起,受他們的教化和熏陶。
也不要認爲,學習一定是在什麼狀態下才能學習,有人抱怨沒有時間,有人抱怨環境不好,有人抱怨沒有善知識做引導。在現代社會,本來就是個高速奔忙的時代,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時間的碎片,見縫插針地學習。我坐飛機經常誤機,每逢這個時候,我就拿出書來看,或者把手機上下載好的大學教授講的課來聽。我一天也很忙,但看過的書可以用車來拉。我還看過很多影視劇,怎麼有時間呢?時間,永遠只給那些珍惜時間的人,你忽略了時間,時間也忽略了你。
其次,在看書和學習的過程中,不要自我設限,不要有太多門戶之見。我是個佛教徒,但並不排除其他宗教,我有十幾本《聖經》,也買了很多基督教的書送給身邊的朋友,什麼《與神對話》,《德蘭修女自傳》,猶太人的智慧等等,我們的微信上也經常發很多上帝的文章。爲什麼這樣?我一直認爲,思想應該是沒有隔閡的,沒有界限的,我們要用這種開闊的心態去學習吸收,只要它有營養有價值,都可以吸取。這樣你的思想就會不斷豐富,當你內心十分豐足之時,對物質的欲望自然降低,因爲你單靠精神生活就已經很快樂了。相反,那些精神空虛的人,往往要用物質來武裝自己。
大家進了寺院,往往會看到一尊佛,肚子大大的,笑得傻傻的,是誰呢,彌勒佛。別看他笑的傻,其實是大智若愚。旁邊有兩福對聯,我們早已熟悉: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裏面關鍵有兩個字,容和笑。有容就能笑,能笑必能容。你爲什麼笑不出來?因爲你不能容,“虛其心,容天下之物”,大海是由每一滴水彙成的,泰山是由每一杯土堆成的。你要成就自己的之大、之高,就要有廣闊無邊的包容精神。
最後再弱弱地問一句:大家平時日子過得開心嗎?是的,有人開心,有人不開心。爲什麼?什麼是開心,這下明白了吧,——開心,就是把心打開。你的心都沒打開怎麼開心呢?如果有人說我的心已經打開了,怎麼還不開心?那是因爲你打開的程度還不夠,如果打開到足夠程度,你總會開心的。所以,請記住這個“開心”的秘訣,一般人我可不告訴他。
《心是蓮花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