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开
贤宗法师给企业管理界开示
杜柯整理
拿出你们的钥匙,把心打开
今天这节课,其实不是我在上面讲,而是大家在下面用心来体验。是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和共鸣。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这一天就是丰富、圆满的一天;反之,这一天就很枯燥、无味,度日如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能不能得到收获,完全在与你用心来体验多少。
在佛教的思想里面,你想从这个世界得到多少收获,最终取决于你的心打开多少,假如你的心打开针孔那么大,那么看到的外境就在一毫之间。假如你把心打开到无限量大,你看到的世界是无止无境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各执一词,但是,前者如盲人摸象,对世界的认识是片面的、残缺的,后者呢,可能更多地、更全面地反映了事实真相。而佛陀,就是全知全能者。
因此,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事物的体认,都来自于我们的一颗心。今天有缘跟大家在一起,我希望大家尽可能地打开自己的心,与我同频共振。所以,请拿出你的钥匙来,把心打开。
心没打开,手就抓住不放
对于管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管理主要管什么?管人。管人主要管什么,管心。这是最简截的回答。你管住他的行为管不了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扭曲的,在那里憋着,那么早晚也会出问题,这时候,他的行为也管不住了。所以说,心是什么?是一切的源头。所以禅修就是训练我们自己的心,——从无知到有知,从残缺到圆满,从局限到超脱。让我们的心永远达到一种澄明宁静、祥和自在的状态,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禅。
禅,佛教通常有个解释,叫静虑。静,是安静、宁静的一种状态。静是身心从里到外的舒坦,是能看清各种事物的存在状态,浮躁的心没有了,烦恼的心没有了,祥和的心生起了,喜乐的心存在了。当内心宁静的状态在身上涌现时,你所有纠结的细胞就打开了。别人惹我生气,我不和他争吵,这也是一种宁静的状态,因为我一争吵,心就不宁静了;当我们自在地展现出超人的智慧时,也是宁静的状态,因为心不宁静,不可能产生超人的智慧;当我们能掌控人生、能高屋建瓴、能智慧地去解决人生中的问题,这也是宁静的状态。你看为什么有人开车容易撞车,因为他太急躁,或者急着要去完成一件事,每逢这个时候,就最容易出错、出乱子。再比如,还有的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微笑柔和,这也是宁静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不是一时半会炼出来的,而是日常养成的。
因此,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如果今天坐在这里,你却心不在焉,不断想着家里有什么事,公司有什么事,朋友有什么事,这些事在你的心里缠绕盘旋。你心不在这里,人又不能回去,于是很纠结,于是就坐立不安,身心不安稳。想一想,倘若我们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什么忧郁症、分裂症、强迫症、肠胃不好、睡眠不好、精神恍惚、神经衰弱,等等毛病都出来了。不是我在瞎说,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很多大病都是从微小的一时一刻开始的,因此要时时保持警惕。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抓一个东西,时刻把它抓得紧紧的,白天抓住,晚上抓住,走路抓住,吃饭抓住,那你累不累呢,你会变成一个什么东西?会变成一个奴隶,——被你所抓的东西绑架了,像绳索把你捆得紧紧的。把你捆得紧,里面细胞就不能顺畅地更替,新陈代谢不能自然地完成。你想想,这个身体能健康吗,这个智慧能生长吗,那种愉悦的状态能展现吗,幸福的美感能生起吗?所以,有的人把钱抓得紧紧的,成了守财奴,其实是被钱绑架了,正如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那个葛朗台,最后为钱而死,却没有带走一文钱。钱不能带进棺材,但有的人却为了钱进棺材。
同样,有的人把权抓得紧紧的,为了权被权绑架,最后架了空,从高空中跌下来,摔的很惨。有的人把感情抓得紧紧的,被感情奴役,最后折磨得不成样子,人不人鬼不鬼。
由此可见,如果你的心没有打开,你的手就打不开,就会抓得紧紧的。这便是我们怎样对待,怎样选择的问题。早晨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大老板,才45岁,得病暴死。前面看过有28岁暴死的,当然还有的更年轻。这些人也算事业有成,却都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科学计算,一个人按正常生命,应该活到120岁。为什么30岁、40岁,其实处于人生的少年时期就夭折了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我们每天为什么活着?所以这节课就是我们一起来思考,一起来观照,一起来找问题,一起来解决它。
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一定为自己的心活着
实际上,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来源于我们的心态。举个简单例子,当我开着3万块钱的车,看着人家开着20万的,心里不免有一种失落、一种不舒服。这时候你要想一下: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呢,为什么总被其他的东西左右而活不出自我呢,为什么要把车跟面子绑架在一起。如果你到别人家去做客,发现他家里不如你,你就趾高气扬沾沾自喜;发现人家比你强许多,你就羡慕嫉妒恨,心里埋怨哀叹。当你穿的衣服不如别人奢华,戴的首饰很便宜,你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难道这些真的非常重要吗?难道和别人比较你就能找到自我吗?难道你就是一个空壳、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所有的一切必须建立在外物之上吗?——那样你岂不成了稻草人了?如果把一个稻草人给他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首饰,你是不是也朝他顶礼膜拜呢?如果你的眼光够长远,视野够开阔,去看看,那些对世界做出极大贡献的人,都是有钱人吗?那些演技最好的演员,都是最漂亮的吗?那些被后人永远记住、怀念的人,都是非富即贵,活着时无限风光吗?
这就是一个心的问题。当然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但世界观、价值观也是心的问题。它是心之土上长出的树。
我们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走几百里,没有知觉。那样我们岂不成了牛马?因为只有牛马才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总是在追风,赶潮,迷失掉自己。人家当个经理,当大公司的负责人,你在别人面前就自惭形秽手足无措。人家是个官员,你就卑躬屈膝讨好巴结失掉你自己。如果你能把贫与富,贵与贱,穷与通,都一视同仁,等闲视之,把他们当做是人生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而已,你就不会被它干扰,你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应该努力的方向,当你成功了,发达了,你也不会迷失掉自己。
禅修,即是修我们的心。要达到的境界是,“外禅内定,如如不动”。中国的禅宗,非常注重解决心的问题。禅宗经常讲“开悟”,那悟是怎么开的,不就是心的问题吗?不开悟则不能见道,不见道你就是愚痴迷惑的。什么是开悟?——你的心处于一种不受尘世污染、干扰,澄明安静,随时可以观照,而又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高屋建瓴的理解的时候,这样一种状态,就叫开悟。当然,因为宿根不同,有的可以瞬间开悟,而有的人要几生几世,甚至更久。
一个人,如果在心中总是患得患失,他便不能取得巨大成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因为心的开放程度不同,所以君子远比小人做事更容易成功,这还抛开个人品质的优劣。一个人,能完全臣服自己的心,使它听从于你的指挥,能够自立、自强、自爱,达到那种驾驭自如的状态,他在哪里都不会失败。这个时候,他就能无条件释放自己的能量,他的人生就可以发挥到极致,他就能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显然,禅修,即让我们在人生中时刻找到自己,不会失去自我,从而,成全自我。
打个比方,如果现在大家不坐在这里,而是在外面,被大太阳晒着,你就会烦躁不安,就抱怨受不了。为什么呢,这是人的一贯反应。但如果你换一个思维想,晒太阳可以补钙,流汗可以排毒,或者你把这个当做考验自己的过程,你的心就打开了,你就能接受这一刻,这时候你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没有了,心便很快乐。所以,能不能快乐就是心的问题。
这之间,关键是我们的心解读世界的方式不同。有句话讲:当你解读世界的观念改变了,你的世界就改变了。知道了吧,改变世界先要从改变心开始。因为你看人的方式不一样,看事的方式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宇宙人生存在的规律理解不一样,这就决定了结果不一样。有本书叫《格局决定结局》,你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结局。什么格局?心量的格局,思想境界的格局,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格局。
再比如,同样一个人,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一般,有人说他很坏,有人说好得不得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站立的角度和远近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其实庐山只有一个。人家说你妈妈很坏,你却抵死不承认,觉得她是世间最好的人。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着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但要能“换”过来,必须把心打开。心没有打开都没有转圈的余地,怎么换呢?
有句哲语说:当你大声说话时有人说你,当你小声说话时有人说你,当你沉默不语时还是有人说你。那怎么办呢,说不是,不说也不是。就像有个典故叫“筑室道谋,三年不成”,一个人打算盖房子,于是咨询路人的意见,结果今天这个说能盖,明天那个说不能盖,后天又有人说可以盖,大后天又有人说不能盖,这样折腾了三年,房子还是房子,在他脑子里幻想着,一砖一瓦都没动。这个时候,你就要有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叫主见,一味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其实是有害的,所以那些能成就大事的人物,都是能听取意见但同时又能独断的人,否则,他就晕头转向了。在历史上,一个昏君往往就如前者,而一个明君,便精于选择。昏君败国,明君强国。
当我们选择一样东西时,我们一定要反复问自己,这个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譬如,我想升官…
《心是莲花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