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是蓮花開

  心是蓮花開

  賢宗法師給企業管理界開示

  杜柯整理

  拿出你們的鑰匙,把心打開

  今天這節課,其實不是我在上面講,而是大家在下面用心來體驗。是心與心的交流、碰撞和共鳴。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這一天就是豐富、圓滿的一天;反之,這一天就很枯燥、無味,度日如年。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能不能得到收獲,完全在與你用心來體驗多少。

  在佛教的思想裏面,你想從這個世界得到多少收獲,最終取決于你的心打開多少,假如你的心打開針孔那麼大,那麼看到的外境就在一毫之間。假如你把心打開到無限量大,你看到的世界是無止無境的。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認爲自己掌握了真理,各執一詞,但是,前者如盲人摸象,對世界的認識是片面的、殘缺的,後者呢,可能更多地、更全面地反映了事實真相。而佛陀,就是全知全能者。

  因此,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對事物的體認,都來自于我們的一顆心。今天有緣跟大家在一起,我希望大家盡可能地打開自己的心,與我同頻共振。所以,請拿出你的鑰匙來,把心打開。

  心沒打開,手就抓住不放

  對于管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管理主要管什麼?管人。管人主要管什麼,管心。這是最簡截的回答。你管住他的行爲管不了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扭曲的,在那裏憋著,那麼早晚也會出問題,這時候,他的行爲也管不住了。所以說,心是什麼?是一切的源頭。所以禅修就是訓練我們自己的心,——從無知到有知,從殘缺到圓滿,從局限到超脫。讓我們的心永遠達到一種澄明甯靜、祥和自在的狀態,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現在,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禅。

  禅,佛教通常有個解釋,叫靜慮。靜,是安靜、甯靜的一種狀態。靜是身心從裏到外的舒坦,是能看清各種事物的存在狀態,浮躁的心沒有了,煩惱的心沒有了,祥和的心生起了,喜樂的心存在了。當內心甯靜的狀態在身上湧現時,你所有糾結的細胞就打開了。別人惹我生氣,我不和他爭吵,這也是一種甯靜的狀態,因爲我一爭吵,心就不甯靜了;當我們自在地展現出超人的智慧時,也是甯靜的狀態,因爲心不甯靜,不可能産生超人的智慧;當我們能掌控人生、能高屋建瓴、能智慧地去解決人生中的問題,這也是甯靜的狀態。你看爲什麼有人開車容易撞車,因爲他太急躁,或者急著要去完成一件事,每逢這個時候,就最容易出錯、出亂子。再比如,還有的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微笑柔和,這也是甯靜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不是一時半會煉出來的,而是日常養成的。

  因此,我們要盡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如果今天坐在這裏,你卻心不在焉,不斷想著家裏有什麼事,公司有什麼事,朋友有什麼事,這些事在你的心裏纏繞盤旋。你心不在這裏,人又不能回去,于是很糾結,于是就坐立不安,身心不安穩。想一想,倘若我們長時間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什麼憂郁症、分裂症、強迫症、腸胃不好、睡眠不好、精神恍惚、神經衰弱,等等毛病都出來了。不是我在瞎說,集腋成裘,積沙成塔,很多大病都是從微小的一時一刻開始的,因此要時時保持警惕。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抓一個東西,時刻把它抓得緊緊的,白天抓住,晚上抓住,走路抓住,吃飯抓住,那你累不累呢,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東西?會變成一個奴隸,——被你所抓的東西綁架了,像繩索把你捆得緊緊的。把你捆得緊,裏面細胞就不能順暢地更替,新陳代謝不能自然地完成。你想想,這個身體能健康嗎,這個智慧能生長嗎,那種愉悅的狀態能展現嗎,幸福的美感能生起嗎?所以,有的人把錢抓得緊緊的,成了守財奴,其實是被錢綁架了,正如巴爾紮克小說中的那個葛朗臺,最後爲錢而死,卻沒有帶走一文錢。錢不能帶進棺材,但有的人卻爲了錢進棺材。

  同樣,有的人把權抓得緊緊的,爲了權被權綁架,最後架了空,從高空中跌下來,摔的很慘。有的人把感情抓得緊緊的,被感情奴役,最後折磨得不成樣子,人不人鬼不鬼。

  由此可見,如果你的心沒有打開,你的手就打不開,就會抓得緊緊的。這便是我們怎樣對待,怎樣選擇的問題。早晨在微信上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大老板,才45歲,得病暴死。前面看過有28歲暴死的,當然還有的更年輕。這些人也算事業有成,卻都享受不到自己的勞動成果。科學計算,一個人按正常生命,應該活到120歲。爲什麼30歲、40歲,其實處于人生的少年時期就夭折了呢?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我們每天爲什麼活著?所以這節課就是我們一起來思考,一起來觀照,一起來找問題,一起來解決它。

  一個真正智慧的人,一定爲自己的心活著

  實際上,生活中很多問題都來源于我們的心態。舉個簡單例子,當我開著3萬塊錢的車,看著人家開著20萬的,心裏不免有一種失落、一種不舒服。這時候你要想一下:我爲什麼會有這樣呢,爲什麼總被其他的東西左右而活不出自我呢,爲什麼要把車跟面子綁架在一起。如果你到別人家去做客,發現他家裏不如你,你就趾高氣揚沾沾自喜;發現人家比你強許多,你就羨慕嫉妒恨,心裏埋怨哀歎。當你穿的衣服不如別人奢華,戴的首飾很便宜,你就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一截,這到底是爲什麼呢?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難道這些真的非常重要嗎?難道和別人比較你就能找到自我嗎?難道你就是一個空殼、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所有的一切必須建立在外物之上嗎?——那樣你豈不成了稻草人了?如果把一個稻草人給他穿上華麗的衣服戴上首飾,你是不是也朝他頂禮膜拜呢?如果你的眼光夠長遠,視野夠開闊,去看看,那些對世界做出極大貢獻的人,都是有錢人嗎?那些演技最好的演員,都是最漂亮的嗎?那些被後人永遠記住、懷念的人,都是非富即貴,活著時無限風光嗎?

  這就是一個心的問題。當然也是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但世界觀、價值觀也是心的問題。它是心之土上長出的樹。

  我們常常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一走幾百裏,沒有知覺。那樣我們豈不成了牛馬?因爲只有牛馬才別人牽著鼻子走。我們總是在追風,趕潮,迷失掉自己。人家當個經理,當大公司的負責人,你在別人面前就自慚形穢手足無措。人家是個官員,你就卑躬屈膝討好巴結失掉你自己。如果你能把貧與富,貴與賤,窮與通,都一視同仁,等閑視之,把他們當做是人生中一個無關緊要的小插曲而已,你就不會被它幹擾,你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事,應該努力的方向,當你成功了,發達了,你也不會迷失掉自己。

  禅修,即是修我們的心。要達到的境界是,“外禅內定,如如不動”。中國的禅宗,非常注重解決心的問題。禅宗經常講“開悟”,那悟是怎麼開的,不就是心的問題嗎?不開悟則不能見道,不見道你就是愚癡迷惑的。什麼是開悟?——你的心處于一種不受塵世汙染、幹擾,澄明安靜,隨時可以觀照,而又對宇宙人生有正確的高屋建瓴的理解的時候,這樣一種狀態,就叫開悟。當然,因爲宿根不同,有的可以瞬間開悟,而有的人要幾生幾世,甚至更久。

  一個人,如果在心中總是患得患失,他便不能取得巨大成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因爲心的開放程度不同,所以君子遠比小人做事更容易成功,這還抛開個人品質的優劣。一個人,能完全臣服自己的心,使它聽從于你的指揮,能夠自立、自強、自愛,達到那種駕馭自如的狀態,他在哪裏都不會失敗。這個時候,他就能無條件釋放自己的能量,他的人生就可以發揮到極致,他就能把自己的潛能充分開發出來。

  顯然,禅修,即讓我們在人生中時刻找到自己,不會失去自我,從而,成全自我。

  打個比方,如果現在大家不坐在這裏,而是在外面,被大太陽曬著,你就會煩躁不安,就抱怨受不了。爲什麼呢,這是人的一貫反應。但如果你換一個思維想,曬太陽可以補鈣,流汗可以排毒,或者你把這個當做考驗自己的過程,你的心就打開了,你就能接受這一刻,這時候你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沒有了,心便很快樂。所以,能不能快樂就是心的問題。

  這之間,關鍵是我們的心解讀世界的方式不同。有句話講:當你解讀世界的觀念改變了,你的世界就改變了。知道了吧,改變世界先要從改變心開始。因爲你看人的方式不一樣,看事的方式不一樣,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對宇宙人生存在的規律理解不一樣,這就決定了結果不一樣。有本書叫《格局決定結局》,你有什麼樣的格局,就有什麼樣的結局。什麼格局?心量的格局,思想境界的格局,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格局。

  再比如,同樣一個人,有人說他好,有人說他一般,有人說他很壞,有人說好得不得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每個人站立的角度和遠近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其實廬山只有一個。人家說你媽媽很壞,你卻抵死不承認,覺得她是世間最好的人。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學著換個角度、換種思維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但要能“換”過來,必須把心打開。心沒有打開都沒有轉圈的余地,怎麼換呢?

  有句哲語說:當你大聲說話時有人說你,當你小聲說話時有人說你,當你沈默不語時還是有人說你。那怎麼辦呢,說不是,不說也不是。就像有個典故叫“築室道謀,叁年不成”,一個人打算蓋房子,于是咨詢路人的意見,結果今天這個說能蓋,明天那個說不能蓋,後天又有人說可以蓋,大後天又有人說不能蓋,這樣折騰了叁年,房子還是房子,在他腦子裏幻想著,一磚一瓦都沒動。這個時候,你就要有自己的思想,俗話說叫主見,一味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其實是有害的,所以那些能成就大事的人物,都是能聽取意見但同時又能獨斷的人,否則,他就暈頭轉向了。在曆史上,一個昏君往往就如前者,而一個明君,便精于選擇。昏君敗國,明君強國。

  當我們選擇一樣東西時,我們一定要反複問自己,這個真的是我想要的嗎?譬如,我想升官…

《心是蓮花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