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涼山上光明照

  清涼山上光明照

  ——賢宗法師于浙大開示之一

  杜柯整理

  佛教“唯心”

  下午給大家講一點關于心態的建設。

  佛教曾經被人稱爲“唯心”,歪打正著的是,還真說對了。——我們每個人最關鍵的就是心,我們的心是什麼樣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這即是佛教中一貫說的“境隨心轉”。它還有個更專業的術語,叫:依報隨著正報轉。

  縱然如此,佛教典籍中也毫不含糊地寫明著,但那些不信教的人,根本不屑于承認,他們認爲,說自己的心能改變世界那是自大狂,太自以爲是,太“唯心”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現實世界也只是你眼中的世界,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和看法不同,目異則色異,別人說一個旅遊之所,山水自然多麼漂亮,你跑去一看,覺得俗不可耐或者很一般,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心的感受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同樣一件事物,有時竟然有截然相反的態度和評價。由此可見,要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心。

  人對事物的看法來源于我們的六根感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經過我們的思維做出判斷和選擇,而心又控製了我們的思維。心爲“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它縱覽一切。所以,要改變這個世界必須改變我們的心,當心改變了,你的思維就變了,思維改變,你解讀事物的觀念,你對世界的認識就改變了。

  有人還是不解:說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其實世界並沒有改變,只是你的心變了?——我要告訴各位,這不是自欺欺人。當你的心改變了,世界真的就跟著改變了,你的心變善良了,你發現世界也跟著變善良了,你的心變邪惡了,你發現世界也跟著變邪惡了。爲什麼呢?因爲人心是內宇宙、小宇宙,世界是外宇宙、大宇宙,我們古人早就總結出“天人合一、人天感應”的道理,所以我們的內宇宙,可以影響、改變外面的宇宙,可以發生共振。我們和山川樹木、鳥獸魚蟲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體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和外面廣大無邊的宇宙連線著。這就是爲什麼會有吸引力法則,爲什麼會有感召,爲什麼會有平行宇宙的概念。

  以上是我國古人從物理上通俗的解釋,其實關于這個,現今的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他的量子力學已經給我們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哪怕微細的念頭,都與這個物質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浩浩光明心

  浩浩光明心,朗朗照乾坤,一旦遭邪魔,變成照妖鏡。

  既然心這麼重要,我們一定要談談“心”。可“心”絕非一下午可以談完,那麼,我就從實際出發,給大家分享兩點。

  第一個是光明心。

  光明在佛教裏代表智慧。我們現實生活中,光明是非常重要的,遠古人類沒有發明電,最初用火來燭照黑夜。在沒有發明火之前,就被稱爲蒙昧的黑暗時代,人類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現在,如果我們把這個房間的燈關掉,是什麼樣呢,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清,黑板,音響,凳子,都不知道在哪裏,這樣恐懼就産生了,不安就産生了。同理,當我們的心沒有光明的時候,當心裏沒有一盞燈的時候,我們就恐懼、擔憂、抑郁,沒有喜樂,沒有希望。

  什麼是光明心,就是有智慧。什麼是有智慧,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如何去做,了解自己,更了解環境。當你對一切都清楚的時候,你就不恐懼了,你就心安了,心安你就能保持一種從容自在的狀態。

  要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就必須經常問自己:我生命存在的意義體現在哪裏?——我們很多人認爲,我要把店開好,要賺很多錢,要買大房子,要買名車,要成爲這個行業標兵……等等,這些才是人生意義的體現。但仔細想一想,你得到了這些又怎樣呢?譬如,你有很大的房子,很大很大,幾千平米,只有一家叁口住在裏面,——我就有個朋友,搬到一座大別墅裏面,有兩千多平方,叁層樓,幾十個房間,晚上如果不把這些燈打開,到處都黑洞洞的,十分空寂。然後庭院很大,經常長草,下一場雨,長半尺。不處理它,很荒涼,處理吧,又麻煩。而且每個房間都要打掃,有時電出問題,有時水出問題,每天搞得爲這些瑣事頭疼。他丈夫呢,整天沒事,約一群狐友來打牌,常常一打半夜,有時通宵,她在屋裏不得安甯。這時你想想,買了大房子就一定幸福嗎?再說買車,你的車好,維護費就高,停到哪裏也不放心。假如你騎的就是一輛破自行車,根本就不在乎了。“冶容誨淫,慢藏誨盜”,你得到了這一樣寶貝,還要千方百計把它藏好,否則就成了致禍之源。

  如果你只是一個平常的老板,穿件襯衫短褲,走在馬路上誰也不認識,想怎樣就怎樣,但如果你是習主席呢,這樣在馬路上逛行嗎?如果你是歌星,就要戴著墨鏡、口罩和帽子,怕別人把自己認出來。你想想,如果你成了那樣的人,每天得雇保镖,每天被人看守著,你覺得這是一個舒服的生活嗎?

  人生有很多東西,當我們沒有得到時,常常羨慕不已,但當我們真正得到後,覺得也不過如此,甚至又産生了新的煩惱。

  人活的不明白,就迷失掉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值得做的事,你會發現,很多精力就不會花在那些無謂的消耗上。所以光明是什麼?即是明確知道自己的存在。

  我們對事物的結果沒有認識透,便是內心沒有光明和智慧。沒有光明和智慧,你就找不到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你找不到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就長期處于遊離、彷徨,擔心和焦慮的狀態,這樣時間久了,身體也會發生病變。

  時時刻刻找到一個清醒的自己,明白自己所要的,把自身存在的價值找出來,然後隨時隨地把自己的角色切換到當下。比如,開家長會的時候,你就是家長,你介紹自己是某某老板,說自己是某某高官,有意義嗎?這時候你就是孩子他爹或媽而已,你的這種身份跟家長會沒有一點關系。我們經常把某個角色帶到很多地方去,當別人對自己不恭敬一點,別人對自己講話不客氣一點,內心就很受挫,感到大傷自己的自尊心。爲什麼你有點地位別人稍說一兩句就受不了了呢,爲什麼這樣?——有空了好好想想,我爲什麼這麼在意,爲什麼這麼憤怒,爲什麼這麼糾結,爲什麼會忐忑不安,爲什麼會睡不著覺。經常這樣問自己,就能找到答案,就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西方的哲學之母蘇格拉底,他最厲害的一招是什麼?就是不斷地設置各種各樣角色,讓自己去面對,去問自己。因爲人生有很多假設,我們才有很多可能。沒有很多假設,你就不敢去探討、去想象、去實行。所謂的創新,所謂的自我超越,多是在假設的基礎上成立的。

  所以,我們時常要問自己,我爲什麼而存在?你是老板,你爲什麼存在?——你當然是爲客戶存在。當一個店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時,你就開兩個、叁個店來滿足他們。小到一個店,大到一個集團公司,一個國家,世界的某些組織,都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國家一天到晚在提什麼?民生,民建。這是一個國家一天到晚應該考慮的事,如果它不爲人民做些事情,那人民還需要政府嗎?他就是爲這些人民存在的。我們的店,如果不爲客戶著想的時候,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沒有存在的價值你的生意還能做得起來嗎?生意做不下你還有收入嗎?當你一切以自身利益爲標准的時候,結果會怎樣呢?你肯定會考慮,工資盡量少給員工開一點吧,對客戶的服務,少一點吧,産品的質量,最好差一點吧,這樣成本低一點,——可這樣下去,客戶還能來嗎?實際上這就是舍和得的關系。你不能更多地舍,就不會更多地得。

  事實上,我們人的智力都相差無多,超常聰明的很少,特別愚笨的也不多。大家的起點都接近,但因爲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會形成天差地別的結果。有人越做越好,有人越做越差。我認識一個朋友就是這樣,最後房租都交不起,工資也發不出,店快倒閉了。他讓我去救他,我就問:你每個月在店裏呆多長時間?他說,我基本不在店裏,我們店有店長管。我說店長能管的好嗎?他說,就是因爲管不好所以工資發不出。我說那你有幾個店?他說就兩個。我說,兩個店你都不在店裏管?店長管不好,店就要關閉了,店關閉了,你這個老板還怎麼做?我說這時候你要在外面少跑,把所有的精力投注到店裏面,當時你之所以能開兩個店,說明還是有不錯的地方。只有把所有的時間投入進去,你就能發現身邊存在的問題,能發現問題就能找到答案,能找到答案,你就可能從這個困局裏解脫出來。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許多麥當勞門店的銷售額大幅下滑,公司很緊張,一時人心惶惶。爲此,總裁雷·克洛克想了很多辦法,但都收效甚微。後來,他帶著助手親自到各店去摸查情況,微服私訪。一個月後,克洛克終于找到了原因。他立即采取措施,要求所有虧損店面的管理者都砍掉辦公室座椅的靠背,並把熱水壺拿到餐廳去。這個簡單的措施實施後,奇怪的是,虧損店面的銷售額開始好轉,半年後,又繼續盈利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很多人大惑不解。原來,克洛克發現,那些業績不好的店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經理或部門主管成天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渴了可以隨手倒水喝,不願到餐廳多走動。現在沒了椅背,拿走了熱水壺,他們坐久了就會覺得腰酸背疼,渴了也必須上餐廳。這樣,自然會多去餐廳,也就容易發現並及時解決銷售中存在的問題。

  所以,我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思維的局限造成的。這種思維把我們自己捆綁到某個角落走不出來,失去了更廣大的視野。因此,真正要改變自己的生命,首先就要從自己的思維模式、思維方式去改變,去超越。

  然而,我們時常養成的習慣是,遇到什麼事就不斷指責別人,夫妻之間,同事之間,同行之間,或者認爲社會不公,把問題都歸結給別人,而很少去反省自己。一個人,你能夠反省,外在的一切都不是問題。你不能反省,外在的一切都是問題。大…

《清涼山上光明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