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涼山上光明照▪P2

  ..續本文上一頁問題套著小問題,小問題又衍生新的問題,你煩惱不斷,覺得人生怎麼這麼不順啊!如果你能直面自己,自然善于總結自己,這樣就更容易解決問題,最終超越它。

   好,我們第一個講的是光明心。光明心非常重要,正如電燈之于我們人類一樣重要。家庭有光明,就充滿幸福和歡笑,內心有光明,整個人就心安。光明跟黑暗是相對的,又可以互相轉化,當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時,如果看到的是它的陰暗面,那光明就在眼前消失了。如果看到的是積極、美好的一面,那黑暗等負面情緒就消失了。它們是一枚錢幣的兩面。

  光明心會讓我們整個人充滿在輕安、自在、愉悅的狀態裏,你對人生會更積極,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勇于接納。我一直認爲,這世界上沒有最好的人,也沒有最壞的人,只有可用與不可用之人。你把每一個人優點用到最好同時又避免了他的短處,你就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在一個出色的木匠眼裏,天下沒有廢棄的木料。同樣,天下本無無用之人,你不能用他,只是把他放錯了地方,只是缺少一雙伯樂的眼睛而已。你爲什麼缺少伯樂的眼睛,因爲你的內心沒有光明。

  但要達到內心光明的境界,有個至關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只有看透生死,才能真正放下,放下了內心才會坦然,沒有恐懼,沒有挂礙。這時候,才會真正生起智慧,生起光明。

  而要看透生死,就要站在出世間的高度去看待事物,不要局于這一生一世的得失。是站在宇宙的成住壞空,看待潮起潮落花開花敗。我們應該知道,無常是永恒的,變化是不變的,所有抓在手裏的東西都將失去,隨風而逝。故而,應該灑脫地面對一切,做個不爲外物羁絆心靈自由的人。

  悠悠清涼心

  悠悠清涼心,南山如畫屏,坐觀青天月,本性自清靜。

  第二,清涼心。

  清涼心就是清淨心,因爲心靜自然涼,只有內心靜了,才會清涼自在。

  不要看就這麼簡單一個詞,真要達到內心清淨的狀態,是非常不容易的。

  到寺廟去,我們常看到佛像前供有叁杯水,什麼意思,難道佛菩薩也口渴嗎?這其實是表象。清水代表純淨無染的那種狀態,衆生每天看到它的時候,內心就被淨化了。很幹淨的一杯水,如果拿筷子一攪,就會變渾濁。怎麼讓它清澈下來呢?只有讓它靜下來,沈澱下來。因此,我們每天也要找一個時間讓自己的內心沈澱下來。當內心沈澱下來,你看到的問題就很清楚。當你清楚的時候,心是通透的。所以修行就是時刻使自己處于那種通透的狀態,不要有太多分別,太多執著,太多妄想,太多世故,太多是非煩惱,去汙染它。

  禅修,我們簡單地表述就是“獨一靜處,專精思維”。首先是獨一,然後是靜處。獨一就是一個人,一個人靜處,然後把你散亂的心收攝回來,聚于一點,反光自照。

  這八個字組成了一面鏡子,任何情景,皆能栩栩如生映在這面鏡子裏,這便是觀照。眼睛所看的色塵,鼻子所聞的香塵,舌頭嘗的味塵,耳朵聽的聲塵,身體感受的觸塵,意識所緣的法塵,總共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人的六根。我們通常說“六根不淨”指什麼呢,指你的眼耳鼻舌聲意一直向外攀援——活在自己的感官世界中,被自己累世固有的習氣所左右,牽引,這樣一刻也不能平靜。因而,修行就是要抛棄感官,關閉六根,用莊子的話說“心齋坐忘”,達到虛靜空明,與道合一的境界。這是最終極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清淨心就會生起。功夫越深,清淨程度也越高。

  我們知道,叁惡道是惡鬼、畜生和地獄,大家都不願意去。叁惡道的衆生汙染非常嚴重,換句話說,他們的內心都是非常不清淨的。鬼的業因是什麼?貪。貪財色名利,鬼的那個心就是貪心,貪心就是鬼心。瞋恚呢,是地獄心。所以喜歡發脾氣的人,怨恨心重的人,他最後走的就是地獄道。有的人一生修行,但臨終時一念嗔恨,墮至地獄,實在可惜。因此,每當要發脾氣時,我們一定警覺,平時要修忍辱,就是遇到再大的侮辱也不發脾氣,也不嗔恨,爲什麼,那些魔子魔孫就是來引導我們下地獄的,你一發脾氣,正中下懷,就上當了。所以人要成就正果,必須接受邪魔外道的考驗,接受各種誘惑的考驗。他一引誘你,你就去了,這是愚癡。一次戀愛失敗,走不出來,便要自殺,這也是愚癡。人之所以愚癡,還是智慧沒開,智慧沒開內心就缺少光明、缺少正見。缺少光明,缺少正見,就不清淨,裏面被烏七八糟的東西占據。所以外面是魔,你裏面也是魔,外魔一來,內魔相應,同氣相求,他們就哥倆好,生意談成了!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人、事、物不起貪瞋癡,就斷了叁惡道的緣。在累生累世的阿賴耶識裏,我們每個人都有叁惡道的因,都有這個種子存在裏面,但是現在,你叁惡道的緣斷了,來生就絕不會墮叁惡道。如果你現在還天天貪瞋癡,那就非常危險,你想一想,裏面有因,外面又有緣,因緣和合,這個就非常麻煩。所以祖師大德們教我們一個方法:起心動念都轉成“阿彌陀佛”,沒事就念它,以一念代萬念,其它的都不用去管,這時候你心就是清淨的,因爲你心中只有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壽,是至清至淨之體。

  一個人心念正了,心地清淨了,看經就容易明白。有人覺得似乎有佛菩薩加持我們,其實沒有佛菩薩加持,而是我們的心跟他們相應。你的心是佛心,佛說的話你自然就懂,你的心是菩薩心,菩薩說的話你當然就明白。如果我們的心是貪嗔癡,是烏煙瘴氣,跟佛心不相應,他怎麼講你都不明了。佛弟子皈依的時候,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六祖慧能就這麼念的,爲什麼呢,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

  當你的心是“覺、正、淨”,佛的心也是“覺、正、淨”,佛的這些言論,全是從“覺正淨”裏面流出來的。這時候,佛所講的就是自己講的,佛所做的就是自己做的,這就叫相應。如果我們的心還是迷、邪、染,佛親自來教,也轉化不了我們。

  爲了使我們的心達到清淨無染,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行外,還有個方法就是堅持打坐。打坐是讓我們回歸到原點的一個最好方法。回歸到什麼原點?回歸到沒有被汙染前的那個狀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但是我們很難坐下來,有的人十分鍾都坐不住,這正是內心不清淨的表現。想一想,當我們一個人的時候,常常在做什麼呢,拿著手機不斷地玩,或者打遊戲、上網,或者找人喝酒去了。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你沒辦法獨處,心是散亂的,所以需要找外在的東西依靠一下,這說明我們的內心不夠豐足,不夠圓滿。

  一個能獨處的人他的內心一定是豐富的。內心豐富的人,對外在物質的需求自然減淡。物欲淡了後,他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自立自強等各方面,都會不斷加強、提升,最後會達到一個令人敬仰的高度,這樣的人才可以成大事。

  現實生活中,一個思想豐富的人,他的生活往往簡單,反之,一個思想貧乏的人,才需要外在的包裹和武裝,把生活搞的非常複雜,把自己搞的像模特一樣穿金戴銀,塗紅描綠。其實這種人內心是非常虛弱的,這種人一旦家庭出現變故,破産,被愛人抛棄,或者被關進監獄,他們就奄奄一息了,因爲他們依靠的東西沒有了。而那些曆史上偉大的人物,即使進了監獄,仍然充滿快樂或者鬥志,因爲他們的內心足夠豐富和強大。

  紅塵是道場

  今天我們講了光明心和清涼心。這兩心是互相聯系的,不能絕然分開。你的心一旦充滿光明,自然就會相對清涼,你的心一旦清涼,自然就生出光明。

  而打坐,是我從專業角度傳授給大家訓練此心的方法。打坐是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想獲得真實利益,就要一直堅持下去。當你到一定時候,打坐不再是個苦差事,而是你心甘情願樂于去做的一件事,爲什麼?你已經嘗到了“禅悅”。所以關鍵是開始這個階段。

  需要說明的是,打坐,只是我們訓練光明心和清涼心一個比較集中的方法,本是我們僧人修煉的方法。其實在打坐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爲人處事,時時處處都可以修煉光明心和清涼心。佛曰:一切聲色盡是佛事。在生活的道場中,在紅塵萬丈中,正是修煉它的最佳去處。

  

《清涼山上光明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