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甚深,微妙法
賢宗法師開示
杜柯整理
下午我們講的主題叫六度修行。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格、思想、境界、處世、交友等各個方面,得到圓滿的結果。要達到這種理想的狀態,就必須修行。
什麼叫圓滿?無缺,完美,盡善的那種狀態。一般來講,修行的過程分六個方面,叫六度。從此岸到彼岸,從生死到涅槃,從凡夫變成聖人,從殘缺變成圓滿,從黑暗到達光明……六度修行可以改變我們的一切,可以乾坤再造。
哪六度呢?第一叫布施。
我曾經看到一本雜志,上面有篇文章,說如果你想富有,有幾個方法,第一個就叫布施。佛教裏面講,一個人要想得到富有,精神和物質雙料的富有,唯一的方法就是布施。
布施分幾種,一是財施,一是法施,一是無畏施。財施就是把你的物質給予別人。法施就是把你的理論、思想、技能傳授給別人,無畏施便是用你生命無畏的狀態去幫助別人。
布施難不難呢?
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
有些人之所以很難做到布施,究其原因,乃因爲他沒有放下,執著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以布施的本質就是放下。布施是一種讓我們放下的行動,只要你盡力去布施——元錢、一朵花、一句鼓勵的話——都是在訓練自己放下。也就是破除我們的執著心。
在布施中有個最高的境界,稱爲叁輪體空。——指布施時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叁個方面,其實就是住于“空觀”。當你布施時,一切以“空觀”照之,才是最上乘的境界。
如果你每做一個布施都有“叁輪體空”的思想,你得到的結果將是最圓滿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這個小人,我曾經那麼幫助他,結果他都忘得一幹二淨了!……”爲什麼存在類似的想法呢,爲什麼你會憤憤不平呢,因爲你在幫他時,對他有所期待,有所求,結果不如願時便很失落,很不舒服。這個時候你想想,本來做了一件好事,結果變成了壞事,成了耿耿于懷的一個心病,那是何必呢?
倘若我們修叁輪體空的布施,就不會得到這種不良後果,沒有副作用。因爲你在幫助別人時心中萬念放下,心中是“空”的境界,無所求,無所念。你幫助他、布施他,並非爲了得到回報;如果是爲了得到回報而去幫助,這個不叫布施,在本質上和商人市利差不多,那是放高利貸。你高利貸放空了,當然就失落,當然就罵娘。
而布施本身是一種高尚的行爲,它可以增長我們的大悲心,破除我執心。它與商業,與現實利益沒有絲毫關系,只與個人靈性的成長有關。
布施,可以在任何對象身上發生,不僅對外人,對我們的家人、親人照樣可以行布施,而且布施的含義非常寬廣。
仔細想想,夫妻之間是不是可以布施呢?我對你微笑,和顔悅色,這是布施,我幫你做家務,也是布施。
有人說:我天天爲你做飯,天天送孩子,天天幫你拖地板,父母大人我照顧,親戚朋友我應酬……結果呢,你居然這樣對我?!——這個家庭主婦非常痛苦,爲什麼呢,因爲她在做這些事時,期望有所回報。可能大家都覺得這是人之常情,但此正是我們擺脫不掉的一個魔障,——回報不回報是人家的事,主權永遠在別人身上。你就是對他做再多貢獻,再大的幫助,人家不感恩你,不回報你,你也沒轍,你只能從道德上譴責他。
所以一開始你就處于被動的境地。
由此可見,我們布施時沒有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就難免失落、痛苦,甚至懷疑這個行爲的本身。反過來,一個得到布施不知回報、忘恩負義的人,即使你不說什麼,身邊的人也自會有評價,甚至把他罵得狗血淋頭。這樣的人,到底有多少呢,這樣的人,大家以後還敢幫他嗎,這樣的人,生意場上有人敢和他合作嗎,在公司領導會提拔他嗎,他會交到真心的朋友嗎,可想而知。
施惠莫念,受恩莫忘。能做到如此的一體兩面,才算到位。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次到馬路上去乞食,有個人窮的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唯一的一套破衣服穿在身上。這個人對佛陀說,你是世間偉大的智慧,能不能教我怎樣富有啊?佛陀講,你要布施。他說我什麼都沒有怎麼布施呢?佛說,你什麼都可以布施,你可以用身體布施,幫人掃地,搬東西,可以用微笑布施,語言布施,可以贊美別人,別人布施時你可以隨喜贊歎。……
布施來自哪裏?就來自你一顆布施的心。來自你對這個世界的愛。
我們常常提到的“爲人民服務”五個字,如果不僅僅是口號,把它落到實處,那也是布施的精神。考慮一下,這個世間的任何組織和團體,它爲什麼而存在?——政府爲什麼存在,企業爲什麼存在,學校爲什麼存在,醫院爲什麼存在,佛教爲什麼存在,存在即合理不是嗎?它存在就說明有存在的價值,就說明有人需要它。佛教2500多年了,沒有滅亡,是因爲人們需要它。企業爲什麼現在,是因爲客戶需要它,沒有客戶,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所以,一個企業就是爲客戶而存在的,不是爲了自己的私利目標存在,這個一定要搞明白。因爲是爲客戶存在,當你弄不清客戶的需求時,就很難存在,有一天被淘汰了,還不知道爲什麼。這就是把“本”忘了,本末不能倒置。爲客戶服務是“本”,自己賺錢是“末”,如果你這麼想,把思想擺在這樣的位置,你的企業焉有不興的道理?你也沒有不發財的道理。“本”好比是樹的根,而財富和金錢是樹的枝葉、末梢,根系發達,枝葉沒有不繁盛的。
這就是事物存在的規律。
去看看世界五百強,凡是長盛不衰的企業都是靠自己能力做起來的,凡是靠自己能力做起來的,都是通過他們的行爲對人類的進步、生活的便利,有巨大的進益,人們需要它,擁護它,樂于接受它,所以才屹立不倒。
這是我說的第一個,布施。學會給予,學會付出,學會去愛。學會不圖回報地愛。
第二個,持戒。
其實,持戒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沒有那麼恐怖。
比如我們打坐,怎麼才能坐好呢?不能彎腰,不能靠著,不能眼睛睜開,不能東張西望,不能做小動作,不能胡思亂想……這些要求,都是持戒。這些戒律你不遵守,就不能得到打坐的利益,就不能成就你。所以,戒律從某種程度就是爲了成就你。
要想學習好,就不能貪玩。要想身體好,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不能作息非時,暴飲暴食。所以,我們想成就一個目標,就必須要有一種取舍,我今天要去上班,就不能去玩了,要在家裏煮飯,就不能去聚會了。我們很多人在一個公司上班,就有很多規章製度,比如不能遲到,不能早退,不能損壞公物,不能喧嘩吵鬧,等等。這些規章製度就是爲了幫我們達到想要的結果。
因此,我們不能把戒律當做一個生硬的、沒有人情味的,令人頭疼的東西。佛陀在世的時候,最初跟著的弟子是五比丘,後來發展到1250人。只有五個弟子的時候,有什麼做的不對,佛陀說說就行了,但人數一多,就要定些製度來束縛,否則天天有人犯錯。這些製度就是戒律。所以這些戒律是爲了讓他們更好地修煉和成就,是爲了保護他們的,不是故意約束你。
我也在寺院做管理,也有很多社會職務,但是,只要有人請我上課,就盡可能地把事情推掉來上課。爲什麼呢,因爲我是佛教徒,對佛教思想的弘揚、利益衆生,是我的本職。至于開會之類,我覺得不重要,讓誰去都行。我要盡可能地爲這個“主任務”讓道,這就是我的修行。所以你一個人要想得到某個結果,需要學會堅持,學會放棄,也就是要學會有所爲,有所不爲。此即持戒。
故而,不是說只有和尚才持戒。持戒,是每一個圓滿生命走向的人,乃至每個活著的人,都不可逃避的本然。
有的人,一天應酬太多,最後時間都浪費掉了。我每次遇到這些,就盡量推脫。當你的生活越簡單,就越有時間。有時間,就可以看更多的書,做更多的功課。你把時間花在那些無謂的事上,會發現自己每天都很忙,但就是不知道在忙些什麼。時間是需要我們珍惜的,需要我們擠出來的,有時候我到銀行去辦事,也帶一本書,或者等飛機的時候,抽空看書。爲什麼這樣,當十分鍾十分鍾積累起來,就是一個大面積時間,一頁一頁積累起來,就會看很多書。
所以持戒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告訴自己什麼不能做,什麼必須做,永遠要有自己的主見,方向和目標,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假如你活到80歲,在這些年內要做些什麼事?——諸如,要考一個學位,要學一門外語,要到世界一些國家走一走……然後你再把任務攤平到每一年去實現,這樣活著就有了明確方向,不會無聊,不會整天玩遊戲,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再譬如,如果我們想健康長壽,就應該注重養生,注意生活習慣,加強營養,經常鍛煉,等等;如果現在整夜打麻將,玩遊戲,酗酒,就與這個目標背道而馳,——這便是沒有持戒。沒有持戒,謂之“有漏”。——好比一個水桶,下面有孔,上面不斷加水,它能裝的滿嗎?
有的人,每天活得渾渾噩噩,昨天和今天,上個月和下個月,今年和明年,都是一個樣,都過一樣的生活,沒有什麼長進,除了每天浪費糧食和社會資源之外對別人沒有一點好處,這樣的人,活100歲跟活一天又什麼區別?如果你每天活著都把時間浪費掉,那真的沒有必要活那麼長時間。
第叁個叫忍辱。忍辱是什麼呢,不嗔恨。
我們認爲忍辱是很難的,認爲忍辱是忍氣吞聲,憋著,很難受。其實,忍辱不是這樣的一種狀態。
當你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起來,遠遠高于別人,——他在叁樓,你在十樓,他根本傷害不到你,這才是真正的忍辱境界。其實此時,已經無所謂忍不忍了。因爲別人傷害不到你,他無法在你心中種下一個“惡因”,——他怎麼罵你都充耳不聞,怎麼毀謗你都無動于衷,所以,憤怒、恥辱、沮喪、傷心之類的情緒不會來到你心裏。你的心是一…
《無上,甚深,微妙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