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既往的平靜,是八風吹不動。當然,這個境界絕非隨便可以達到。
藉此,能修好忍辱行的人,首先,他站在人生的製高點上,來看待世間的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陰晴圓缺,他把所有的東西都看透了,所以能夠坦然,能夠放下。韓信之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因爲他的思想境界已遠遠超過市井小民。如果他和那個潑皮無賴一樣斤斤計較,也沒有後來的經邦濟世、建功立業。
假如你今天接受了禅修思想後,有一天很倒黴,被別人不明所以抓進監獄裏去,整天像圈養一樣,沒有自由,沒有陽光,吃的很差,還經常受到其他犯人和獄卒的虐待,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怎麼度過難關?——那我今天教的就能用上了,你在那裏面好好禅修,打坐吧。當你真正進入打坐的境界,你會發現不是那麼難受,也不度日如年了。甚至還很快樂。
所謂一念之間,天堂地獄。人的思想境界一旦轉變,處處都是快樂。歡樂是自給的,痛苦也是自給的。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才叫自在的人。
我曾看過鬼谷子的文集,講到蘇秦,張儀,孫膑。也許是作者的境界不高,裏面好像敘述蘇秦回到家裏,別人說他幾句他就很受挫,我覺得這是作者的境界有局限,沒有真正把鬼谷子的思想學到位。一個能左右天下大事的人,絕不會因爲別人诋毀幾句就消極沈淪,他還是以一般人的情感來描述他們,這就錯位了。
孟子講,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爲大丈夫也。你很貧窮,但不以貧窮爲賤,安貧樂道,不發牢騷,不郁悶,在富人面前也不阿谀奉承;你富有,不驕橫淫逸,不奢侈地生活;在武力和權勢面前也不屈服,喪失節操,這是一種什麼境界?這是儒家的標准人格大丈夫境界,也是佛家裏講的,不爲外物所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大禅定境界。
佛教裏面講,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這個境界對我們來說太玄了點,一般人很難理解。他告訴我們什麼?你如果貪圖一個有,就不可能達到事物的最高境界,當你進入無的境界之後就能得到自己的一切。你看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無招。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你真正進入道的境界之後,你根本就感覺不到自己在修道。同樣,當你身心完全投入在銷售裏,你不覺得自己在銷售。你不覺得自己在做銷售,才是銷售的最高境界。同理,你陶醉在讀書裏,不覺得自己在讀書,此時讀書的效果是最好的。
我們平時做事,顧忌太多,挂礙太多,還沒有做就想著我沒有做成怎麼辦,我做成了又怎麼辦,對我的職位有什麼影響,我有多少利益可得?……當你內心塞滿這些的時候,你還能完全忘我地投入去做嗎?所以,當內心是“空”的狀態,沒有想到自己任何利益的時候,才可以達到做事的最高境界。
後面叁個是精進,禅定,般若。
精進是什麼?努力。這種努力必須是正確地努力,正確的方向,你才能走向正確的結局。否則越努力越錯的離譜。說起精進,我們應該跟日月學習,你看太陽,每天到一定時候就升起來,到一定時候又落下去了,所以清華大學有一個校訓,自強不息。這就是精進的表現。如果你每天像太陽一樣守規律,不懈怠,按這個方法去做,你的人生不成就都不行。比如我們每天打坐,如果發願每天打坐半小時,十年二十年堅持下來,你的人生將會發生質的飛躍。再比如讀書,每天給自己規定讀10頁,一年下來讀多少書,十年下來讀多少書?如果你今天一口氣讀完一本,在此後幾個月,一頁也沒看,一曝十寒,永遠也沒有多少收獲。
精進就是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以前在普陀山教書8年,後來到了桐鄉。這幾年也做了一點事,有人問我:你是靠什麼把這些事做成的?我說,唯一的就是堅持,只要方向正確,你不斷地堅持——總有成績的。
記得我們寺院剛開禅修班的時候,每次5個、8個,10個、20個,人都招不來。現在呢,次次人滿爲患,要提前20天截止,不然就沒辦法了。所以現在很多人要找我走後門,參加禅修。爲什麼會有這麼大變化,就是堅持的力量。剛開始時,我一邊走一邊也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然後自己也松懈了,不想做了。然而,每到這個時候其實是離成功最近的時候。所以“精進、不舍、奮發”這些字眼,實際上就是要我們堅持。贏在起點不一定是贏,贏在終點,才是真正的贏,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很多時候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成功的。
精進對治懈怠,那禅定對治什麼呢?散亂。
我們在修禅修的時候爲什麼要大家觀呼吸,這是治散亂很好的方法。佛教裏面有戒定慧,叫叁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今天帶大家打坐其實是教給大家一個生起智慧的方法,你能生發多少智慧,最終看你擁有多少定力,大定則大慧,小定則小慧,無定則無慧。當然,定,不是一天可以練成的。佛教中,把七地以上的菩薩叫大菩薩,大菩薩和小菩薩有什麼區別呢,其中有一點,大菩薩行住坐臥,無時不在定中。
最後一個般若,也叫智慧。此智慧是大智慧,出世間的智慧。什麼樣的智慧呢?了解天地萬物存在的規律,了解無常、無我之根本。你讀《金剛經》,讀來讀去,最後無非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一切事物都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都是衆緣和合而成,都是緣聚緣滅,這個世間,只有變化、無常才是是永恒的。
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現在年輕,不可能永遠年輕;現在生病,不可能永遠生病;現在死掉了,不可能永遠沒有了,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總在不斷輪回。一個蛹,殼破了,它變成蝶,蝶孵出卵,又變成蟲,蟲又變成蛹,蛹又化成蝶,如此永遠循環。
身邊的各種現象告訴我們,生死流轉輪回不息這種規則真的存在。我們不知道自己前一世和下一生是什麼樣的,但可以通過事物的果業了解事物的因,從事物的因去推演事物的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當你擁有這樣一雙智慧的眼睛,就不會被事物的暫時表象所蒙蔽。《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告訴我們,色空不二。色是什麼,物質。物質不可能永遠不滅,它的規律是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就像我們現在的房子,它是由木頭,鋼筋,水泥,等等一起蓋起來的。十年後,房子跟今天不一樣,五十年後,房子變化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房子有一天終將灰飛煙滅。這就是無常,就是生滅,就是流動,就是變化。當我們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去思考、去推究、去掌控,就能得到智慧圓滿的結局。
“六度如盲,般若如導”。在六度中,智慧總領前面五度,是它們的向導,如果沒有智慧,就如同一個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人,卻是一個瞎子,處在盲目和黑暗中。
今天下午,告訴了大家六種修行的方法。最關鍵的一點:佛法不是在臺面上,也不是在課堂上你聽了多少了解多少,而是要運用到實踐中。通過跟生活密切無間的結合,從而改變你的眼界,你的思維方式,你的行爲,讓你從原來的狀態裏面得到提升和超拔,以此,來不斷圓滿自己的人生。
《無上,甚深,微妙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