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既往的平静,是八风吹不动。当然,这个境界绝非随便可以达到。
藉此,能修好忍辱行的人,首先,他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来看待世间的成住坏空、生老病死、阴晴圆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看透了,所以能够坦然,能够放下。韩信之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因为他的思想境界已远远超过市井小民。如果他和那个泼皮无赖一样斤斤计较,也没有后来的经邦济世、建功立业。
假如你今天接受了禅修思想后,有一天很倒霉,被别人不明所以抓进监狱里去,整天像圈养一样,没有自由,没有阳光,吃的很差,还经常受到其他犯人和狱卒的虐待,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怎么度过难关?——那我今天教的就能用上了,你在那里面好好禅修,打坐吧。当你真正进入打坐的境界,你会发现不是那么难受,也不度日如年了。甚至还很快乐。
所谓一念之间,天堂地狱。人的思想境界一旦转变,处处都是快乐。欢乐是自给的,痛苦也是自给的。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叫自在的人。
我曾看过鬼谷子的文集,讲到苏秦,张仪,孙膑。也许是作者的境界不高,里面好像叙述苏秦回到家里,别人说他几句他就很受挫,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境界有局限,没有真正把鬼谷子的思想学到位。一个能左右天下大事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诋毁几句就消极沉沦,他还是以一般人的情感来描述他们,这就错位了。
孟子讲,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也。你很贫穷,但不以贫穷为贱,安贫乐道,不发牢骚,不郁闷,在富人面前也不阿谀奉承;你富有,不骄横淫逸,不奢侈地生活;在武力和权势面前也不屈服,丧失节操,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儒家的标准人格大丈夫境界,也是佛家里讲的,不为外物所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大禅定境界。
佛教里面讲,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太玄了点,一般人很难理解。他告诉我们什么?你如果贪图一个有,就不可能达到事物的最高境界,当你进入无的境界之后就能得到自己的一切。你看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无招。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你真正进入道的境界之后,你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在修道。同样,当你身心完全投入在销售里,你不觉得自己在销售。你不觉得自己在做销售,才是销售的最高境界。同理,你陶醉在读书里,不觉得自己在读书,此时读书的效果是最好的。
我们平时做事,顾忌太多,挂碍太多,还没有做就想着我没有做成怎么办,我做成了又怎么办,对我的职位有什么影响,我有多少利益可得?……当你内心塞满这些的时候,你还能完全忘我地投入去做吗?所以,当内心是“空”的状态,没有想到自己任何利益的时候,才可以达到做事的最高境界。
后面三个是精进,禅定,般若。
精进是什么?努力。这种努力必须是正确地努力,正确的方向,你才能走向正确的结局。否则越努力越错的离谱。说起精进,我们应该跟日月学习,你看太阳,每天到一定时候就升起来,到一定时候又落下去了,所以清华大学有一个校训,自强不息。这就是精进的表现。如果你每天像太阳一样守规律,不懈怠,按这个方法去做,你的人生不成就都不行。比如我们每天打坐,如果发愿每天打坐半小时,十年二十年坚持下来,你的人生将会发生质的飞跃。再比如读书,每天给自己规定读10页,一年下来读多少书,十年下来读多少书?如果你今天一口气读完一本,在此后几个月,一页也没看,一曝十寒,永远也没有多少收获。
精进就是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以前在普陀山教书8年,后来到了桐乡。这几年也做了一点事,有人问我:你是靠什么把这些事做成的?我说,唯一的就是坚持,只要方向正确,你不断地坚持——总有成绩的。
记得我们寺院刚开禅修班的时候,每次5个、8个,10个、20个,人都招不来。现在呢,次次人满为患,要提前20天截止,不然就没办法了。所以现在很多人要找我走后门,参加禅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就是坚持的力量。刚开始时,我一边走一边也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然后自己也松懈了,不想做了。然而,每到这个时候其实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所以“精进、不舍、奋发”这些字眼,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坚持。赢在起点不一定是赢,赢在终点,才是真正的赢,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很多时候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成功的。
精进对治懈怠,那禅定对治什么呢?散乱。
我们在修禅修的时候为什么要大家观呼吸,这是治散乱很好的方法。佛教里面有戒定慧,叫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今天带大家打坐其实是教给大家一个生起智慧的方法,你能生发多少智慧,最终看你拥有多少定力,大定则大慧,小定则小慧,无定则无慧。当然,定,不是一天可以练成的。佛教中,把七地以上的菩萨叫大菩萨,大菩萨和小菩萨有什么区别呢,其中有一点,大菩萨行住坐卧,无时不在定中。
最后一个般若,也叫智慧。此智慧是大智慧,出世间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了解天地万物存在的规律,了解无常、无我之根本。你读《金刚经》,读来读去,最后无非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都是众缘和合而成,都是缘聚缘灭,这个世间,只有变化、无常才是是永恒的。
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现在年轻,不可能永远年轻;现在生病,不可能永远生病;现在死掉了,不可能永远没有了,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总在不断轮回。一个蛹,壳破了,它变成蝶,蝶孵出卵,又变成虫,虫又变成蛹,蛹又化成蝶,如此永远循环。
身边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生死流转轮回不息这种规则真的存在。我们不知道自己前一世和下一生是什么样的,但可以通过事物的果业了解事物的因,从事物的因去推演事物的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当你拥有这样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不会被事物的暂时表象所蒙蔽。《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它告诉我们,色空不二。色是什么,物质。物质不可能永远不灭,它的规律是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就像我们现在的房子,它是由木头,钢筋,水泥,等等一起盖起来的。十年后,房子跟今天不一样,五十年后,房子变化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房子有一天终将灰飞烟灭。这就是无常,就是生灭,就是流动,就是变化。当我们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去推究、去掌控,就能得到智慧圆满的结局。
“六度如盲,般若如导”。在六度中,智慧总领前面五度,是它们的向导,如果没有智慧,就如同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人,却是一个瞎子,处在盲目和黑暗中。
今天下午,告诉了大家六种修行的方法。最关键的一点:佛法不是在台面上,也不是在课堂上你听了多少了解多少,而是要运用到实践中。通过跟生活密切无间的结合,从而改变你的眼界,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行为,让你从原来的状态里面得到提升和超拔,以此,来不断圆满自己的人生。
《无上,甚深,微妙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