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甚深,微妙法

  无上,甚深,微妙法

  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下午我们讲的主题叫六度修行。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格、思想、境界、处世、交友等各个方面,得到圆满的结果。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修行。

  什么叫圆满?无缺,完美,尽善的那种状态。一般来讲,修行的过程分六个方面,叫六度。从此岸到彼岸,从生死到涅槃,从凡夫变成圣人,从残缺变成圆满,从黑暗到达光明……六度修行可以改变我们的一切,可以乾坤再造。

  哪六度呢?第一叫布施。

  我曾经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篇文章,说如果你想富有,有几个方法,第一个就叫布施。佛教里面讲,一个人要想得到富有,精神和物质双料的富有,唯一的方法就是布施。

  布施分几种,一是财施,一是法施,一是无畏施。财施就是把你的物质给予别人。法施就是把你的理论、思想、技能传授给别人,无畏施便是用你生命无畏的状态去帮助别人。

  布施难不难呢?

  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

  有些人之所以很难做到布施,究其原因,乃因为他没有放下,执着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以布施的本质就是放下。布施是一种让我们放下的行动,只要你尽力去布施——元钱、一朵花、一句鼓励的话——都是在训练自己放下。也就是破除我们的执着心。

  在布施中有个最高的境界,称为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住于“空观”。当你布施时,一切以“空观”照之,才是最上乘的境界。

  如果你每做一个布施都有“三轮体空”的思想,你得到的结果将是最圆满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小人,我曾经那么帮助他,结果他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为什么存在类似的想法呢,为什么你会愤愤不平呢,因为你在帮他时,对他有所期待,有所求,结果不如愿时便很失落,很不舒服。这个时候你想想,本来做了一件好事,结果变成了坏事,成了耿耿于怀的一个心病,那是何必呢?

  倘若我们修三轮体空的布施,就不会得到这种不良后果,没有副作用。因为你在帮助别人时心中万念放下,心中是“空”的境界,无所求,无所念。你帮助他、布施他,并非为了得到回报;如果是为了得到回报而去帮助,这个不叫布施,在本质上和商人市利差不多,那是放高利贷。你高利贷放空了,当然就失落,当然就骂娘。

  而布施本身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它可以增长我们的大悲心,破除我执心。它与商业,与现实利益没有丝毫关系,只与个人灵性的成长有关。

  布施,可以在任何对象身上发生,不仅对外人,对我们的家人、亲人照样可以行布施,而且布施的含义非常宽广。

  仔细想想,夫妻之间是不是可以布施呢?我对你微笑,和颜悦色,这是布施,我帮你做家务,也是布施。

  有人说:我天天为你做饭,天天送孩子,天天帮你拖地板,父母大人我照顾,亲戚朋友我应酬……结果呢,你居然这样对我?!——这个家庭主妇非常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她在做这些事时,期望有所回报。可能大家都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但此正是我们摆脱不掉的一个魔障,——回报不回报是人家的事,主权永远在别人身上。你就是对他做再多贡献,再大的帮助,人家不感恩你,不回报你,你也没辙,你只能从道德上谴责他。

  所以一开始你就处于被动的境地。

  由此可见,我们布施时没有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就难免失落、痛苦,甚至怀疑这个行为的本身。反过来,一个得到布施不知回报、忘恩负义的人,即使你不说什么,身边的人也自会有评价,甚至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呢,这样的人,大家以后还敢帮他吗,这样的人,生意场上有人敢和他合作吗,在公司领导会提拔他吗,他会交到真心的朋友吗,可想而知。

  施惠莫念,受恩莫忘。能做到如此的一体两面,才算到位。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次到马路上去乞食,有个人穷的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唯一的一套破衣服穿在身上。这个人对佛陀说,你是世间伟大的智慧,能不能教我怎样富有啊?佛陀讲,你要布施。他说我什么都没有怎么布施呢?佛说,你什么都可以布施,你可以用身体布施,帮人扫地,搬东西,可以用微笑布施,语言布施,可以赞美别人,别人布施时你可以随喜赞叹。……

  布施来自哪里?就来自你一颗布施的心。来自你对这个世界的爱。

  我们常常提到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如果不仅仅是口号,把它落到实处,那也是布施的精神。考虑一下,这个世间的任何组织和团体,它为什么而存在?——政府为什么存在,企业为什么存在,学校为什么存在,医院为什么存在,佛教为什么存在,存在即合理不是吗?它存在就说明有存在的价值,就说明有人需要它。佛教2500多年了,没有灭亡,是因为人们需要它。企业为什么现在,是因为客户需要它,没有客户,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所以,一个企业就是为客户而存在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目标存在,这个一定要搞明白。因为是为客户存在,当你弄不清客户的需求时,就很难存在,有一天被淘汰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把“本”忘了,本末不能倒置。为客户服务是“本”,自己赚钱是“末”,如果你这么想,把思想摆在这样的位置,你的企业焉有不兴的道理?你也没有不发财的道理。“本”好比是树的根,而财富和金钱是树的枝叶、末梢,根系发达,枝叶没有不繁盛的。

  这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

  去看看世界五百强,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是靠自己能力做起来的,凡是靠自己能力做起来的,都是通过他们的行为对人类的进步、生活的便利,有巨大的进益,人们需要它,拥护它,乐于接受它,所以才屹立不倒。

  这是我说的第一个,布施。学会给予,学会付出,学会去爱。学会不图回报地爱。

  第二个,持戒。

  其实,持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没有那么恐怖。

  比如我们打坐,怎么才能坐好呢?不能弯腰,不能靠着,不能眼睛睁开,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做小动作,不能胡思乱想……这些要求,都是持戒。这些戒律你不遵守,就不能得到打坐的利益,就不能成就你。所以,戒律从某种程度就是为了成就你。

  要想学习好,就不能贪玩。要想身体好,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能作息非时,暴饮暴食。所以,我们想成就一个目标,就必须要有一种取舍,我今天要去上班,就不能去玩了,要在家里煮饭,就不能去聚会了。我们很多人在一个公司上班,就有很多规章制度,比如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损坏公物,不能喧哗吵闹,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就是为了帮我们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把戒律当做一个生硬的、没有人情味的,令人头疼的东西。佛陀在世的时候,最初跟着的弟子是五比丘,后来发展到1250人。只有五个弟子的时候,有什么做的不对,佛陀说说就行了,但人数一多,就要定些制度来束缚,否则天天有人犯错。这些制度就是戒律。所以这些戒律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修炼和成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不是故意约束你。

  我也在寺院做管理,也有很多社会职务,但是,只要有人请我上课,就尽可能地把事情推掉来上课。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佛教徒,对佛教思想的弘扬、利益众生,是我的本职。至于开会之类,我觉得不重要,让谁去都行。我要尽可能地为这个“主任务”让道,这就是我的修行。所以你一个人要想得到某个结果,需要学会坚持,学会放弃,也就是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即持戒。

  故而,不是说只有和尚才持戒。持戒,是每一个圆满生命走向的人,乃至每个活着的人,都不可逃避的本然。

  有的人,一天应酬太多,最后时间都浪费掉了。我每次遇到这些,就尽量推脱。当你的生活越简单,就越有时间。有时间,就可以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功课。你把时间花在那些无谓的事上,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很忙,但就是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时间是需要我们珍惜的,需要我们挤出来的,有时候我到银行去办事,也带一本书,或者等飞机的时候,抽空看书。为什么这样,当十分钟十分钟积累起来,就是一个大面积时间,一页一页积累起来,就会看很多书。

  所以持戒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告诉自己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永远要有自己的主见,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假如你活到80岁,在这些年内要做些什么事?——诸如,要考一个学位,要学一门外语,要到世界一些国家走一走……然后你再把任务摊平到每一年去实现,这样活着就有了明确方向,不会无聊,不会整天玩游戏,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再譬如,如果我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注重养生,注意生活习惯,加强营养,经常锻炼,等等;如果现在整夜打麻将,玩游戏,酗酒,就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这便是没有持戒。没有持戒,谓之“有漏”。——好比一个水桶,下面有孔,上面不断加水,它能装的满吗?

  有的人,每天活得浑浑噩噩,昨天和今天,上个月和下个月,今年和明年,都是一个样,都过一样的生活,没有什么长进,除了每天浪费粮食和社会资源之外对别人没有一点好处,这样的人,活100岁跟活一天又什么区别?如果你每天活着都把时间浪费掉,那真的没有必要活那么长时间。

  第三个叫忍辱。忍辱是什么呢,不嗔恨。

  我们认为忍辱是很难的,认为忍辱是忍气吞声,憋着,很难受。其实,忍辱不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当你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起来,远远高于别人,——他在三楼,你在十楼,他根本伤害不到你,这才是真正的忍辱境界。其实此时,已经无所谓忍不忍了。因为别人伤害不到你,他无法在你心中种下一个“恶因”,——他怎么骂你都充耳不闻,怎么毁谤你都无动于衷,所以,愤怒、耻辱、沮丧、伤心之类的情绪不会来到你心里。你的心是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是莲花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