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涼山上光明照

  一種活法

  賢宗法師于浙大開示之二

  杜柯整理

  大家先閉上眼睛,凝神靜聽一首歌。

  聽後,有什麼感受?

  我們每人都知道佛教,卻未必了解佛教。佛教,到底要表達什麼呢?——就像這首歌告訴我們一樣:讓我們學會醒來,重生。告訴我們,人要學會活得明白。

   妙善人生,萬法歸心

  在中國古代,士大夫總結人生的曆程通常會走叁步:年輕時候學儒,要成就功名,立功立德,要衣錦還鄉,成就自己;中年呢,在實際生活中、人際關系中,弄的疲憊不堪不能自已,此時便學道,學會知天達命,順應自然,學會“致虛極,守靜笃,萬物並作,吾以觀複”這樣一種思想;到老年,轉而學佛,學佛什麼,出世。同時在生命將近終點時,作爲一種精神寄托去想想下一生。

  當然,以上叁種思想是互相通融的,並非絕然排斥,不過有的這樣占多一點,有的那樣占多一點。

  縱觀人之一生,就是這樣一個漸漸通透的過程,一個我們應該越活越明白的過程。雖然中國的儒釋道“叁維空間”有很好的互補作用,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未領受其要旨,直到生命臨終前還十分糊塗,把各種欲望和遺憾帶入下一世。

  爲什麼我們在活著過程中迷失掉自己,被各種外來的東西,如名望地位、金錢權力等名聞利養牽著鼻子走呢?還有,同時被內在的東西纏繞,如惱怒、痛苦、恐懼、怨恨,等七情所折磨。無論是七情還是六欲,都沒辦法擺脫,終其一生,奴役一生。

  因此,趁著有生之年,我們應該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理順自己的人生,捋順自己的人生,順承天地人生的大道,走向一個更廣闊的際域。

  唯有認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才能活的明白,活的明白就不迷惑,不迷惑你就能主宰自己,能主宰自己,就能更好的規劃自己,完成自己。

  人人都希望自己一生活的幸福,活的長壽,活的自在,不希望自己一生痛苦,中途夭折,總是壓抑。于是拼命去追求,用各種世俗的方法追求,很多人追求了一生,也沒有追求到。

  這是爲什麼?其實是方向錯了,南轅北轍。

  要想幸福、長壽、自在,首先就要有顆幸福、長壽、自在的心。沒有這顆心,一切皆是妄談。因爲心乃一切之主導。

  現在,我講叁個佛教中經典的事例,來說明心的妙用。

  第一個是慧能大師,他爲了躲避追殺,在獵人堆裏混了十幾年,最後覺得差不多了,就離開那裏來到廣州的光孝寺。當時寺裏有個師父正在講《涅槃經》,中場休息的時候,兩個僧人看到院外經幡被風吹的沙沙作響,于是一個說,這是幡動,另一個說,不,是風動。兩人相持不下爭論不休,此時,身邊一個不起眼的同修對他們說:“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仁者心動。”,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有如靈光灌頂,頓時心開意解。這個不起眼的人,便是隱藏已久的慧能。

  第二個故事是,師兄二人下山,剛下過一場雨,河水漫漲,他們走到河邊的時候,看到一個漂亮姑娘也要過河,但她不願意脫鞋子,央求兩個師父把她背過去。師弟在旁邊猶豫不決,師哥卻毫不介意,抱起女孩子就過了河。他們再趕路時,師弟就很不滿意,對師哥說,“我們是出家人,戒律裏有明文規定,不許近女色,你怎麼去背她呢?”,師兄一笑置之,並不理他。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師弟還在那裏唠叨,他實在忍不住了,就對這個師弟說:“小姑娘我早就放下了,師弟,你怎麼還抱著不放呢!”那師弟聽了後十分慚愧。

  第叁個故事是宋代的大學士蘇東坡,他和一個叫佛印的禅師是朋友。一次兩人在禅堂裏對坐,佛印一向節儉,穿的衣服有點爛了,蘇東坡看後笑著說:“禅師,你知道在我眼裏你是什麼嗎?” 佛印問:“什麼?”蘇東坡說:“在我眼裏你像一堆狗屎。” 佛印並不生氣,回問他:“蘇學士,你知道在我眼裏你是什麼嗎?”蘇東坡問是什麼,佛印說:“一尊佛。” 蘇東坡很高興,因爲他常和佛印有機鋒之辯,可惜的是總占下風,這次總算贏了他。于是回去得意地對妹妹說,我今天終于占了便宜!妹妹問怎麼回事,他說了來龍去脈,妹妹聽後說:“哎呀,哥哥,你又失敗了。我聽說心中有佛的人看到別人就是佛,相反,心中是狗屎的人看到別人才是狗屎。所以不是你占了佛印的便宜,而是佛印占了你的便宜!”蘇東坡聽後後悔不疊。

  禅宗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都是心。心是世界的鏡像,總會如實地反映出來。你的心靈是扭曲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扭曲的。心靈是澄澈的,這個世界就是澄澈的。心是酸的,世界就是酸的,心是甜的,世界就是甜的。心是紫的,世界就是紫的,心是綠的,世界就是綠的。總之,心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它是一切照片的底板。

  拿破侖擁有世人所夢寐以求的一切:權力幾乎控製整個歐洲;財富在當時無人能及,他卻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過真正快樂的日子。”海倫

  凱勒是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女,生活本應與痛苦相伴,但她卻說:“生活是多麼美好啊!”所以,你能否快樂,不在別人,也不在上帝,只在你自己。

   自淨其意,天下歸仁

  什麼是佛教,用最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前面兩句話大家耳熟能詳,都明白是什麼意思。那麼什麼是“自淨其意”呢?打個比方,你的心好比一杯水,這杯水本來是純淨透明的,如果拿什麼東西把它不斷攪動,它就會越來越渾濁。剛才說過,心是一切的發源地,當心這個總司令、中央政府昏聩了,發布的就是錯誤的指令,得到的也是錯誤的信息,下的也是錯誤的判斷。結果便是錯上加錯。

  怎麼才能恢複它清明的狀態呢,只有停止攪動,讓它靜下來,沈澱下來,最終,什麼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這即是“自淨其意”,因爲這個“淨”爲隨時隨地的過程,否則一不小心又渾濁了,故而只能自己去淨化,形成一套“淨”的系統,養成“自淨其意”的習慣。

  所謂活的明白,實際上就是讓我們的心回歸到純淨的狀態。這時候我們的智慧才會生起,判斷才會正確,從而不迷失自己。

  我們常常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以仁愛爲代表的儒家,很經典的一句話。這句話就像小學時背的乘法口訣,二二得四,二叁得六,多麼順口,可是你是否真正明了這句話深邃的內涵,就看你隨時隨地是否做到了這一點。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報道:有個50多歲的德國男子,開著法拉利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一只刺猬正在橫穿馬路。他來不及刹車,爲了保護刺猬,只好把方向盤打向公路的護欄。結果,他和刺猬都沒有受傷,法拉利卻嚴重受損,光維修費就合人民幣30萬。事後記者問他爲什麼這樣做,他說:“沒有什麼東西比生命更珍貴,哪怕是一只小刺猬,也值得我爲它讓路……”

  尊重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作爲異邦的他,是深刻領會了孔子這句話的實質,縱然他並不知道這句話,甚至也不知道孔子本人,但他,更有資格說這句話。

  還有一個故事說,齊莊王有次外出打獵,路上有一只小蟲,伸出前肢要擋齊莊王的車輪滾動,齊莊王見了後問趕車人:“這是什麼蟲呀?”趕車人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螳螂。這種昆蟲只知前進不知退卻,從不估算自己的力量,且輕視對方。”莊公聽了後說:“如果它是人的話,肯定是一位天下勇士。”說完便讓車子繞道避開了螳螂。齊國的勇士聽說此事後,都紛紛歸附齊莊公。

  這即是螳臂當車故事的來源,現在人常常用這個成語形容自不量力,但創造了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卻是另外一番眼光,一個簡單的舉動,爲他感召了四方豪傑之士。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你能時時爲對方著想,在人生道路上就不會有太多障礙,有時候,當我們搬開別人的絆腳石時,也許恰恰是在爲自己鋪路。

  還有一位名人,在路上開車,載著他的可愛女兒去遊玩。這一天事不湊巧,天下了雨,道路很泥濘,車開的很慢,他的車在最前面,所以他的車一直是幹淨的,而他後面的車,因爲他的車輪不斷翻卷,濺的別人很髒。他本來有光明正大的理由一直這樣走下去,但是經過考慮,他下了車,把車停至一邊,讓後面的人先走。後面的人很驚喜,但也很不解,問他爲什麼這麼做,因爲走到後面不僅受人壓製速度極慢,而且很髒,他對別人說,我今天是帶我女兒出來的,我不能讓她看到我有理由這樣做就應該這樣,這對她的成長不利。

  我還有個朋友,到澳洲去,早晨他和朋友一起去捕魚。澳洲捕魚有個規定,多大尺寸的魚可以捕,比它大的不能捕,小的也不能。這天早晨手氣實在太好了,他們捕了很多魚,他准備全部帶回家,但他的朋友不允許,把不適合尺寸的魚全部放回大海。他說,這裏就咱們倆,又沒有別人看見,這是何必呢?!他的朋友說,你在澳洲呆時間久了就明白,人應該這麼做,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要這麼做。

  這就是道德對人心的約束,它有個底線。

  我還看過一本小說,叫《黃河東流去》,裏面講抗戰的時候,蔣介石爲了抵製日本人,把黃河炸開一個缺口,結果造成了水災泛濫。在逃難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事,這本書就描述了這些難民。有一點對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有些人他或者道德低下,即使去偷東西,但某些東西他也是不偷的。此亦是道德底線。

  所以,那時候的小偷或者說盜賊,尚遺留一些古風。現在就不同了,可以說進入一個“高調行惡”的時代,就因爲那根底線崩潰了。

  一個民族有“底線”,這個民族就有希望。習主席上臺後提出一個“中國夢”的概念,什麼是中國夢呢,怎樣實現中國夢?我想,如果我們這個民族的思想行爲、智慧文明,能讓世界各國人民敬佩,那才有實現的可能。如果我們的思想行爲,被人鄙視、厭棄,這時候,所謂的中國夢永遠只是一個夢,永遠不可能實現。因爲很顯然,所謂中國夢,所謂強大,…

《清涼山上光明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涼山上光明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