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涼山上光明照▪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僅僅單靠物質去武裝,那樣的話,終將昙花一現。

   常行觀照,如夢歸影

  剛我把打坐的技巧告訴了大家(略),大家堅持去做。有人會問,這個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實在太多了。

  打坐只是訓練禅定的一種,廣義的禅定修行是,行住坐臥無不在定中。這個是很高的境界。所以,打坐首先是訓練我們的定力,訓練我們的靜功。讓我們的身心時刻保持在愉悅和諧的狀態,處在清靜自然、如如不動的狀態。

  我們看奧運會,有的運動員平時水平可能很高,結果臨場發揮失常,十分可惜,爲什麼呢,他定力不夠。有的學生平時成績很好,考試時卻很緊張,臨陣慌亂,這都是定力不夠的表現。

  同樣,你遇上一個不順心的事,別人罵你一句、說你一句,就激烈反彈,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過後又很後悔,覺得當時沒必要那麼激動。這都是定力不夠的表現。當一個人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時,便是優雅的;能控製自己的心態時,就是成功的。一個有大定力的人,一定是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刻都保持一種平衡。

  禅,又叫靜慮,要達到的境界是外禅內定,專注一境。它讓我們感知自己,認識自己,並能找到自己最佳的狀態。讓我們真正臣服自己的內心。

  禅修還有利于我們的健康。當身體處于甯靜的狀態,五髒六腑各個功能都能得到調養,它自身的免疫力就會增強。我們現在,正處于佛陀所說的“飲苦食毒”的年代,吃的蔬菜有毒,糧食有毒,空氣有汙染,水有汙染,身體無時不受著侵害,這也是如今各種癌症、疾病層出不窮頻繁肆虐的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關鍵看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強不強,說實話,如果強的話,就是稍微有點毒也可以化掉。

  我認識一個老板,姓楊,他以前有心髒病,還有叁高,後來偶然一個機緣到我們寺院來禅修,回去後堅持打坐,通過數息把自己的心髒治好了。大半年後我再次見到他,是他來我們寺院感恩來了,這時他已經紅光滿面,和以前判若兩人,我開始都沒有認出他。

  他自己得到了利益後,把這個方法四處宣揚結緣,後來他帶領了一大群老領導練習打坐。這些人都是當官退休下來的,和他一起修習,效果非常好。

  禅的內核是 “獨一靜處,專精思維”,這便是我們所說的觀照。觀是什麼?看。看自己,像鏡子一樣照自己,看自己有什麼問題,糾結之處在哪裏。人有鏡則儀容正,同理,如果有個心理的鏡子,我們的行爲思想就能正確,這個心理的鏡子要我們自己按裝進去,它便是禅修打坐。

  一個能自我觀照的人,即是智者。反之,即是迷者,他會碰到一系列問題。

  還要“觀”什麼呢,一個是無我,一個叫苦、空。

  講“無我”,先要知道什麼是“我”。什麼是“我”?可能把大家都問住了,在佛教裏,“我”是主宰意。比如,我們都認爲能主宰自己,我吃飯,我睡覺,我坐,我站,我笑,我哭……好像能主宰自己,但其實想想,除了這些之外我們又能主宰多少呢?還有更多的東西是無法主宰的,——我得了癌症,我不想得癌症,行嗎?我要死了,我不想死掉。我老了,我想更年輕。我生個男孩,我想他變成女孩……這些,可以實現嗎?

  對于自己人生,我們到底能主宰多少,我們年齡到了,記憶就衰退,年齡到了,手腳就無力,年齡到了,就人老珠黃,假如此時你還偏要和一個十八九歲的小姑娘爭奇鬥豔,注定會失敗,即使你披金挂銀,也掩蓋不了滄桑。這是自然的規律,人不可能戰勝大自然,不可能逆生長。

  一個簡單的東西,到最後都控製不了,你對這個世界真的有主宰嗎?佛教裏分析這個“我”,是五蘊組成,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又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影響。人都是五蘊和合或者說四大和合而成,哪有什麼自己呢?

  因此,佛教裏叁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前面兩個是告訴我們世界的本原和方法,後面一個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境界。

  但是對芸芸衆生而言,都執著于這個暫時的色身,把這個暫時的色身抓住不放,以妄爲常,迷惑顛倒。財色名食睡,我們叫五欲,是有情衆生最離不開的東西。這五害猶如五條繩索把我們牢牢捆綁維系,一生成爲奴隸。財,人爲財死,鳥爲食亡;色,色字頭上一把刀,有福消福,無福消壽;名,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食,五味亂口,使口爽傷;睡,人之豬性,如日進食。財色名食睡,凡夫俗子很難逃過它們的“恩寵”。

  有個人找到寺院的師父,請把自己才死的父親超度到天堂。師父說,這不可能吧,你把一桶油倒到水裏,再把一筐石頭投在水裏,你讓石頭浮起來,讓油沈下去可能嗎?——如果你父親生前做了善事,積累了福報功德,他的身心輕安,心地純淨,靈魂輕盈,自然會往上走;如果他生前做了很多惡事,欲望熏染深重,整個都是貪嗔癡,自然往下沈。這是自然規律。

  寺院師父的念經超度,只是助緣,起不了決定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你一生的起心動念,行爲造作。

  觀人間,萬家燈火,悲歡離合,潮起潮落,我們都在奔忙什麼呢?財色名利,當你把這些別人在乎的東西放下來,你的思想就跟別人不一樣。你的思想跟別人不一樣,就能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成績來。實際上,你越糾結某個東西,這個東西越成爲你前進路上的障礙,讓你反而做不好。把放不下的東西全部放下,不僅僅財色名利,包括健康,疾病,親情、愛情等等,一切都放下,釋然,這時候想一想,你的心,會是個什麼樣的灑脫自在。

  我們讀《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菩薩就是大自在,因爲她什麼都放下了。有人說,她不是還有大悲心嗎,她念念不忘度衆生。菩薩是有大悲心,但她事來則應,事過即靜。事來則現,事過則空,心中無著無染,所以永遠處于一種大自在,大安定的狀態。

  禅修實際上就是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當真正理解“無我”的思想後,你就能正確地看待自己,正確地看待人生。能正確地看待人生,你就能智慧通透地活著。

  《道德經》雲:吾所以有患,爲吾有身。正因爲我們都有這個色身,所以就有後患,就有了可乘之機。

  佛教總結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苦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乃生命不變的本質,必須面臨的課題。面對這樣一個不變的本質,我們如何更清醒地活著?

  回顧我們人類的文化曆史,不僅僅是佛教在說空,說無我。人類對宇宙人生的觀察,早就在遺留的詩文中有記載:

  曹植的《薤露行》裏面有“天地無窮極,陰陽轉相因。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陸機的《短歌行》說:置酒高堂,悲歌臨觞。人壽幾何,逝如朝霜。時無重至,華不再揚。蘋以春晖,蘭以秋芳。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人類面對自身渺小、短暫生命的悲歎、留戀和不舍,都通過這幾句詩文表現出來了。這裏面其實就是“空”、“無常”的思想。

  “君看今年樹上花,不是去年枝上朵”,“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當我們了解了事物的本質,變化、流動、生滅,了解了世界的成住壞空,人事的變幻無常,花月的陰晴圓缺,自然的變異遷播,四季的輪回不息……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個方向,就是無常。所以無常才是常,常即是無常。當你把握這一智慧的結晶,以此爲引擎,爲方向盤,你就能自如駕馭自己的人生,驅動你的人生,走向一個圓滿和無憾的結果。

  所以,最後送給大家四句話: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

  好好去實踐這四句話。

  

《清涼山上光明照》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清涼山上光明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