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者,更多人死時都執迷不悟,而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是活著時就已經了然人生之一切,從而調整了相應的步伐。
昨天,有個房地産的老板來訴苦,他在全國有十幾個樓盤,市場做得非常大,房子賣得非常好,卻跑到我這來,對我說了一大堆困惑,什麼資金跟不上,手下人不行啊,等等。最後我跟他講,第一,錢要大家賺。第二,你想想,自己這大歲數了,多賺十幾個億少賺十幾個億,還不一樣嘛?現在你把所有樓盤賣掉,錢十輩子都花不完。爲什麼要糾結于此呢?你想想,自己走到今天,錢有了,名望,地位都有了,還妄求什麼呢,生命對你來說還剩下多少,你能花多少?一碗稀飯,就吃飽了,山珍海味你還不一定能消化。……
所以對于我們的人生,一定要深入去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事實上,當我們打破以自我爲中心的時候,才能真正解脫。這時進入的一種狀態叫實相狀態,就是進入了本體,進入了宇宙大道,與“道”合而爲一。此時,你産生的智慧遠非常人能夠想象,這時候你的智慧是通透圓融的,是無礙、無瑕的。因爲你對事物存在的規律一清二楚,對宇宙的成住壞空了然于心,能夠站在生死的高度看待人的一期生命,能以匆匆“過客”的身份安于一席之“坐莊”,此時你就成爲生命的智者,不會被任何表象所蒙蔽。《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智慧。什麼相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真正的智慧就是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眼中無此四相。比如現在這個椅子,有椅子的相,它看起來很好,很結實,但是有一天,它終將消亡,一切不複存在。同樣,現在這個房子,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後,它又成什麼樣子呢?它也在成住壞空的過程。所以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世上的一切,包括我們人,都是緣聚而生,緣散而滅,當我們身體的因緣盡了時,它就會變化,分離,死亡。
因此,一切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今天你健康,明天未必健康,今天你活著,明天未必還活著……這就是佛教講的無常,空。當我們明白此道理,就會安于當下,執而不著。因爲空不是無,“空”之中存在著“有”,“有”中孕含著“空”。不斷切換,推進,無始無終。
但人往往看不透這些東西,說,我錢越多越好,名望越高越好。當你追求“我應該怎麼”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不“怎麼”了,你追求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就成爲你的障礙。
你追求金錢,就被金錢迷惑,就無法駕馭它,因利生害。這個錢本來可能給你帶來快樂,現在卻給你帶來煩惱,本來可能給你帶來便利,現在卻給你帶來麻煩,本來可能給你帶來幸福,現在卻給你帶來災禍。其他的東西無不如此。因爲你已經迷失掉自己,失去了駕馭它的能力。
心的解放
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爲有神論。我說佛教不是有神論,它是所有宗教裏面最物質的,最講科學的,——它就是講物質的生滅,宇宙的構成。
其實不管科學家也好,政治家也好,哲學家也好,自古至今,每個人都以他自己的人生經曆,對社會人生的理解,進行系統分析,然後總結出一套理論——基督教是這樣看待的,伊斯蘭教是那樣看待的,蘇格拉底是這樣看待的,柏拉圖是那樣看待的,不過有的變成了哲學,有的變成了宗教,都是對這個世界進行解讀,僅此而已。
所不同者,只是層次不同,看到的風景不一樣,有人站在5層樓,有人站在10層,有人站在20層,他們看到的境界有圓滿不圓滿、究竟不究竟之別。所以一個真正的思想者他是沒有局限的,所有的局限都是我們人爲設定。當你站到一定高度,不會對別人的思想有排斥,有敵對。我們的寺院是佛教的禅宗,但是我們每次吃飯前都在念《道德經》和《論語》,大家知道《道德經》道家經典,《論語》是儒家經典,可我們並不排斥,因爲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精華,都有可取性,都可以爲我所用。
禅修的目的,就是要解脫自我,把自己解放出來,突破一個個思想的藩籬。禅宗是從慧能開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當下成佛”,這就是去掉一些繁瑣的理論,文字上桎梏,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當然頓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它與過去世的積累有關,但無論如何,開悟是禅宗重要一環。
禅宗中有許多公案就是記錄師父如何讓弟子開悟,有個丹霞燒佛的故事很出名:
說丹霞禅師到處遊方,有一次到了洛陽慧林寺,遇上大寒天氣,他就把殿上的一尊木佛劈碎了來燒火。師兄看到後大驚失色,說:“你怎麼把佛像燒了呢?”丹霞用拄杖在火灰裏撥撥,說:“我看看有沒有舍利子。”師兄說:“你糊塗了吧,木頭像怎麼會有舍利子!”丹霞說:“既然沒有,燒燒何妨,我就再取兩尊來吧。”
按照一般的寺院規定,丹霞這是大不敬,犯了五逆重罪,但丹霞燒佛的行爲,實質是想告訴我們不要著相,《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以,一切的關鍵乃人的內心,生活中造成巨大困惑的,就是我們的心,當心改變過來,世界就改變了。
爲什麼我們的企業不能創新,爲什麼我們沒有中國式管理,爲什麼我們處處學習別人的經驗而沒有自己的建樹,爲什麼我們總走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當學生?就因爲我們長期以來被傳統的思想禁锢,失去了本自清淨的根性。什麼是自性?我們本自具足清淨圓滿的智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那個清淨的根性一旦汙染,就失去了能生萬法的功能。
爲什麼近百年來,我們中國沒有出一個自然科學,醫學、物理方面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因爲我們的教育把人的能動性禁锢了,教育的目的就是高分,所以學生都死記硬背,擅長紙上談兵。同時,我們父母的教育也把孩子禁锢了,從小就給他們灌輸考高分,進好學校,將來出來找好工作的理念、藍圖,至于人文方面的意義和思想,根本不值得一提,被現實的利益打得落花流水。
即便追求現實的利益和成功,俞敏洪的一段話也值得思考: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迹,成功之路也不盡相同。高考並不是奮鬥的終點,不管成績如何、讀什麼大學,都不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決定個人成敗的是伴隨一生的胸懷、精神和勇氣;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無窮無盡的馬拉松。
所以,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步,甚至是很不重要的一步,但在我國恰恰相反,如果我們的教育製度能借鑒美國,由嚴進寬出改成寬進嚴出,效果就不同了。
現在,我們的企業對下面員工管得太多,我們的政府對我們的企業又管得太多,所以把大家的手腳束縛住了。我們的政府還沒有充分完成“服務職能”這一轉換,當然,這需要時間。
有時候我在想,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本來是莫大功績,但此後“車同軌書同文”,把文字和度量衡等等都統一起來,思想也統一起來,最後,我們的思想就被禁锢了,失去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此後,新的東西很少出現。這不能不說是它的副作用。
好,下午和大家簡單分享的,就是通過禅修這樣一種有效手段,去深入我們的內心,發現我們的內心,解放我們的內心。心解放了,一切都解放了,做什麼都可以達到自由無礙的狀態,再把這種狀態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無不心想事成,如願以償。
《空靈一夢解禅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