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遵守交通規則就會很安全一樣,你若想車毀人亡,就不用遵守交通規則。
第叁個,忍辱。
有人說,我被人欺負,被人罵,心裏很難受,忍著。實際上,忍辱不是這樣一種狀態,——它像水流下來,我們打開一個通道,讓它流走,不讓它聚集在這裏,走了後什麼都沒有了。
爲什麼忍辱可以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呢?因爲你和他不在一個頻道,他根本傷害不到你。他在一樓,你在五樓,他怎麼打你?你的思想、境界遠遠超過他。到這種高度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忍的概念了,你無忍而忍,而這種“忍”,才是最忍辱的最高境界。
所以一個真正能忍辱的人,他一定是站在宇宙成住壞空的高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他解脫了,超然了,放下了。不會爲雞零狗碎、雞毛蒜皮的事去耗費精力,不會爲一切短暫的因緣和合而執著,他深味了苦空無常的本義,人在紅塵,心在淨土,他的心一定是出離的。
因此,真正的忍辱者,一定具有出世間的大智慧。
另一方面,忍辱的修行還需要我們轉換自己的思維。
常言道,要想成功,需要朋友;要想取得大成功,需要敵人。敵人是什麼,乃是你的逆增上緣。這個人打擊你,折磨你,跟你過不去,一直和你作對,你要把他看做是對自己的鍛煉,是來修煉你的。此爲思維方式的變化。
去年是龍年,據說屬狗的最不好過,我正好屬狗。去年的流年真是不利,我們領導不斷給我找麻煩,要蓋房子他不讓,說把債務還清了再蓋。于是我們拼命還債,終于還清了,還是不批,要這樣那樣證明,把人弄得暈頭轉向,腿都跑細了。最後,我安慰自己,爲什麼不把這當做一個修行呢?修行本來就在生活中,難道還有脫離生活而有另外的修行嗎?于是我的心態也變了。去年年底,我們所有的手續都批了下來,今年32000平米的房子就可以動工了。
所以,不要與身邊的人對抗,不論他用什麼刀槍劍戟,你都接受下來,有人說,這樣你不是傷痕累累成了篩子嗎?不會的,你把自己空掉,把自己變成空氣,它能傷害到你嗎?
記住:吃虧是福。能吃虧的都是有福報的人,吃大虧得大福,吃小虧得小福,不吃虧沒有福。別人打你一拳,你打他一拳,他踢你一腳,你還他一腳,這麼禮尚往來絲毫不吃虧的人,怎麼能積德修福?德土太薄,就載不了大福報。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讓你真正過不去,唯一過不去的就是你自己,是自己給自己障礙,自己給自己難受。只有自己能傷害到自己。所以自己才是最大的敵人,修行的意義就是要“化敵爲友”,把這個敵人、敵對轉化過來,成爲和我一個陣營,一股力量,一種方向。這樣就非常強大了。
四,精進。
對于修行,知道的再多並不重要,講的再多也不重要,關鍵是,看你做了多少。我經常給皈依的弟子說,修行,不是你誦了多少經,拜了多少佛,懂多少名相……而是你的心態、你的行爲、你的爲人處世,有沒有得到改變?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這一反一正,即是修行的意義所在,這樣“反正”之後才能知道正反,知道物理人倫,知道世道人心存在的規律。每天盡可能做一些善事,哪怕是對別人微笑,在公交車給人讓座,把垃圾袋撿起來,這些瑣碎小事,都有無量的意義。修行,是從生活中點點滴滴做起,從當下修起。當你全力去做的時候,你的心就在一點點改變,它變得更柔軟,更安詳,更喜樂,更自在。當你嘗試著去做利他之事時,福報自然如涓涓細流,越聚越多。當你把行善當做一種習慣,連龍天護法都跟著你,運氣肯定會越來越好。
我們生活中那些“領導”是從哪裏來的?——就是你幫助的人越多,利益的人越衆,那些人喜歡跟你在一起,漸漸地你就成爲他們的精神領袖,小的可以成爲一個團體的領導,大的可以成爲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領導。假若你沒有那種利他之心、愛人之心,沒有那種智慧,不可能做領導。
老子說,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所以要學會吃虧,吃虧得福。
記得有一次,大慈寺開光,我們以嘉興佛教協會的名義去參加活動。當時一群人全部被擁到主席臺上,我上去後走了一圈,發現沒有自己的位子。這種情況很尴尬,主席臺很高,下面又是黑壓壓的幾千人。通常一個人上去容易,要當衆灰溜溜下來就難了,那個時刻我就有種深刻的覺醒,爲什麼很多領導占了位子不願意下來呢?因爲走到哪裏都是被衆人捧,被鮮花掌聲包圍,阿谀奉承不斷,他就很舒服,坐在那裏不想下來了。爲了把位子做穩,爲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他會千方百計使用手段、伎倆在臺上多賴一會兒,這樣的結果是,有的釀成了大錯,甚至身敗名裂。如果他恰如其時,該下來就下來,也許不至于這樣。
我很感謝那次,無形中給了我一次醒覺的機會,以後我無論參加任何活動,都願意坐在角落裏,盡量少露面,更不願意占據主席臺,成爲主角。如果可以不上去,就盡量不上去。我怕上去多了不能下來了。
人這種動物,由于累劫的習氣熏染,對財色名利有著天然的喜好與趨同,如影隨形,很難擺脫。塵世是一個大染缸,大家每天浸泡在裏面,早已面目全非。因而,我們要時時保持一顆警覺之心,觀照自己的言行。這即是精進的表現。
五,禅定。
禅定,在佛學上叫思維修,亦稱靜慮。我們前面講過,獨一靜處,專精思維,這就是禅定。廣義的禅定是心不散亂,無著無住,所以禅定可以發生在行住坐臥日常生活的一切細節中。不是只有打坐才叫禅定,打坐,是讓我們的心沈澱下來、安靜下來最常見的一種方法。
禅定可以開啓我們的智慧之門,讓你的思維更靈敏,同時讓身體更健康,內心更平和,煩惱更少。長此以往,你看待事物的觀點、角度都會發生質的改變。
蘋果手機的締造者喬布斯就是資深禅修人士,蘋果手機品牌的創立、設計、包裝都是他禅定後的靈感閃現。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現在,禅修已經成爲風靡世界的運動,在美國,很多公共場所設有禅修館,在香港,可以看到天主教徒、伊斯蘭教徒都在參加禅修。
如果你去禅修,會發現這個市場非常之大,大得足以把人淹死。有太多人渴望禅修,有太多人需要指導,倘若你幹這一行,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找到用武之地,因此不用擔心找不到飯吃。當然,這是就謀生和風潮而言,我們禅修,首先是爲了淨化自己的心靈。
禅修的益處,不是幾句話可以講完,更是實踐了才能知道。現代人普遍心浮氣躁,如果大家每天能禅修一刻鍾,相信連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能改變。
每天,面對牆壁坐上十分鍾二十分鍾,觀照自己,過濾身心,湛然寂靜。日累月積,生命的能量在增加,主宰自己的能力在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之前的煩惱和疲憊都消失了,你變得更喜樂、更輕安,吃飯更香,睡覺更甜……禅修,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禅修在本質上,是尋找自性的過程。我們已經遺失得太久太久了,需要逆流而上,回到清淨的源頭,把一顆汙染到斑駁陸離、面目全非的心,洗滌得晶瑩發亮。
守住清淨的本心,你看到的就是清新宜人的世界,感受到的便是無比清涼的天然空調。那種喜樂如靈泉,從內心深處汩汩湧現,將你沐浴得非常舒服。
第六個,智慧。
佛教裏的智慧叫般若,它是究竟圓滿的出世間智慧,與一般人所言的聰明是兩回事。世智辯聰,不在智慧之內。
從出世間的角度去看待世間的一系列問題,其實每一部經書,都是給我們以這樣的智慧。故而看經書的過程,便是啓發智慧的過程。
這幾天,我有一種感悟,人世間許多東西,自有其內涵,對于陌生的事物,我們往往誤讀。最近幾年我們寺院裏買了很多基督教、天主教的書,《與神對話》、《德蘭修女自傳》等等,我還經常看《聖經》,這在一個佛教徒是鮮見的。我的微信裏面,有許多團體都是基督徒,甚至也有基督徒到我們寺院來禅修的。爲什麼會接納他呢?因爲我也喜歡讀《聖經》,喜歡上帝講的諸多言簡義深的道理。當你不了解它時,就不可能知道其真正的內涵,對它就是排斥的。你要接引衆生,就要盡可能了解娑婆世界每個區域人的生存狀態,所以不能不了解西方文化。而要了解西方文化,不能不了解《聖經》。就像《聖經》裏面講到,一個人要真正進入“神”的境界,便要處于處子的狀態。處子的狀態正如我們佛教裏講的清淨法身。清淨法身佛,他的面容和眼神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這不是一個共同的道理嗎?所以思想是沒有界限、沒有籬笆、沒有隔閡的,所有的隔閡都是人爲造成的,是自己把自己禁锢起來。很多人一聽說異教徒的書籍會咬牙切齒,或者談虎色變退而遠之。佛教最講究包容,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向很多外道學習過,最後才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向外道學習,也是他自我成就的一部分。作爲佛弟子,我們的心胸就要打開到像宇宙一樣寬廣,像大海一樣深邃,像虛空一樣包容,——這時候你將發現,沒有什麼不能接受,沒有什麼可以障礙到你,更沒有一個人可以打擊到你。作爲一個佛弟子,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站在世間製高點上,去俯視整個芸芸衆生,這樣大悲心才能生發,出離才能生起。具備了二者,便能更好地修行和度化衆生。此亦所謂悲智雙運。
有一次,我去浙江大學講課,通常他們要給課時費。那天沒給,後來說給我打過來,也沒有打。一般人或者有種上當被騙的感覺,我沒有這種感覺,也沒有再問。第一,我們不差那幾千塊錢。第二,我就當布施了。你這麼做的時候,就很坦然。其實他沒有把錢給你,最糾結的是他而不是你自己,下一次見面,他肯定不好意思。所以我們不要在這些小事上糾結,在小事上糾結就是智慧不夠。
這幾年,我們在建設寺院的過程中碰到了很多資金壓力,但我每次去講課,從來沒有說我們需要錢,也從來沒有化過緣。爲什麼,因爲我相信一切事情的成功與否都有它的因緣,我這一生能做多少事,就盡量去做,做不到的,不可強求。我來到寶陀講寺時就知道,我這一生寺院建得再好,也不可能達到如此富麗堂皇。你的因緣不具足,僅僅發心是不夠的。因此我不糾結這些,就在現有硬件的基礎上多做軟件,我們去印書,去辦禅修班,去講課,去弘法,去做慈善……我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隨順因緣而做。
作爲佛弟子,應該是看透世間名聞利養,不被物欲、名位、情感染汙的一群人。放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因爲我們知道宇宙人生的般若實相,究竟空,無所有,不可得。但放下不等于放棄,順其自然也不是無所作爲。我們是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佛弟子就應該體現出這樣一種精神,你沒有這種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精髓,也不可能成爲人天師表,更不可能弘法利生。
一個出家人,連生死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我常常在以此反省自己:我是誰?佛陀是誰?佛陀乃一代王子,享受那麼大的福報,都放下了,我們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因而當你把一切都放下的時候,眼前會豁然開朗,敞開一個別有洞天的大千世界。你的心超然于萬物之上,可以活得如此灑脫,如許歡快。所以這世上真正的逍遙人應該是出家人。如果你是出家人,還不能做一番逍遙遊,就應該好好反省自己。
最後,送給大家四句話:打開心量,放下自我,活在當下,奉獻真愛。
打開心量:把我們的心胸打開,像虛空一樣廣闊。心量打開了,什麼都放下了。
放下自我:放下我執,放下以“自我”爲中心。千百年來,“我”字把人害苦了,放下“我”,就不苦了。
活在當下: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羚羊挂角,無迹可尋。勿要攀援,就不會顧此失彼。時刻讓自己身心靈合一,活在每一個喜樂、安然、清淨、幸福的當下。
奉獻真愛:學會吃虧,不要計較得失。多做布施、利他之事。深懷一顆悲憫之心,以愛己之心愛人。你的世界因之改變。
《醒來:冰是睡著的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