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冰是睡着的水
贤宗法师于普陀山宝陀讲寺开示
杜柯整理
从《醒来》中醒来
这首歌的名字叫《醒来》,它优美的童声宛如天籁之音,穿透了我们的灵魂,唤起我们灵魂深处灵性的醒觉和回归。里面的歌词,是《四十二章经》和许多经书都讲过的: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我们现在是在“迷”的此岸,还是在“悟”的彼岸,就在自己一念之间的飞跃。
今天讲的“六度修行”,究其本质,也是让我们从生死迷茫中醒来,达到涅槃自在的彼岸,这中间飞跃的过程,即是“渡”,——是醒来的过程——也是“度”的过程。彼岸有花,名曰:彼岸花。“彼岸花开开彼岸,断肠草愁愁断肠”——“彼岸花”如此美丽雅洁,我们徒然仰望,愁成一棵断肠草亦是枉然,唯有渡过中流激水,方能真正采撷到手。这朵美丽非凡之花是什么呢,俗称曼陀罗,它就是至高无上的佛性。
一心而有十法界
六度修行为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大家耳熟能详,但对于它的深刻内涵,未必有多深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和自己下去实践,是完全不同的。
这几年我在社会上做事,风风雨雨,摸爬滚打,在红尘中裹着一身青衫,渐渐地有了一番滋味,有了一点感悟,反观自照,佛法的博大精奥真的不可以指测河。
“六度”是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面最关键是什么?度。我们怎样从烦恼度到喜乐,从纷扰度到清净,从黑暗的度到光明,从生死度到涅槃……所以度的第一步,首先是醒来。从红尘中觉醒,于此娑婆世界,时刻地观照自己。佛经上讲五戒、十善,实际是告诉我们怎样修世间法。但修世间法不是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在出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法是出世间法的基础,好比世间法是房屋的地基,出世间法则是高耸入云的亭台楼阁,为地面以上的部分。两者连成一个整体,是一不是二。有个笑话说,一个傻子看见人家的三层楼房漂亮,就央求他做财主的父亲也盖个三层楼。他父亲从第一层楼开始盖,他急着说,我只要第三层,你盖下面两层做什么?!我们很多人学佛就和这个傻子一样,总想着盖空中楼阁。
固此,佛法的智慧就是怎样从世间法去修出世间法,怎样从出世间法去反省世间法。有人总结说:儒是入世,道是出世,而禅是入世加出世,就是二者的综合。诚然如是。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能保持一种觉性,就是禅的状态。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迷失自己,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无所适从,保持一份觉知,就不会诚惶诚恐,保持一份觉知,就会进退自如,保持一份觉知,就会不失初心,保持一份觉知,就会活在当下。……
如果你的工作不如意,事业不顺遂,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不美满,那你首先要反省自己,肯定是自己长期以来失去了那份觉知,陷入迷途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故而修行,就是一念之间的转迷为悟。一念迷,佛是凡夫;一念悟,凡夫是佛。转换,为修行的肯綮之所在,可以说没有转换就没有修行。我们知道,僧人法达曾读《法华经》两千遍,他没有转法华,却被法华转,最后,他还是他,经还是经,没有开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转念,路途寂寞了,心可以热闹;环境嘈杂了,灵魂可以宁静;人老了,精神可以年轻;物质贫穷了,心灵可以富有……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消咫尺天涯。毛泽东说,这世上的事,怕就怕在“认真”二字。我们也可以说,修行的事,怕就怕在“转念”二字。只要善于转念,你的眼前就是一片光明,你的世界就会海阔天空,你的人生就能通达无碍……
这种转换,它要求我们从当下去醒来,去觉知,去感悟。所以佛教有一个基本思想:一心而有十法界。十法界,本来差别如此悬殊,然而究其根本只是心性的显现,只要心的念头一转,你可以自由跳越任何频道。一切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即物,物即心,心物不二。
所以六度修行,就是六种改变我们心的方法。心改变了,一切都改变了。凡人心以物转,圣人以心转物。凡圣之间,区别在此。
布施。
布施,每个人都懂。比如我施舍东西给别人,用佛法去度化别人、开人智慧,或者照顾别人、安慰别人,使之无忧无惧。这些都是布施。其实布施是来自我们内心那颗施舍之心、悲悯之心、柔软之心,对世间苦难众生的感同身受之心。
倘若你对众生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布施行为。比如钱财,你只会施舍一些小钱,小恩小惠。更多更大的布施行为一定建立在你心甘情愿地付出,当内心没有触动,没有感化,没有共鸣,怎么可能放下自己的大笔钱财?由此可知布施是一个人对他人关爱的外化,是自内而外流露出来的。
当你看到一只为生活碌碌奔忙的蚂蚁,不忍心打扰它,看到树上怡然鸣叫的小鸟,不忍心驱赶它,看到陷入苦难中的众生,不忍心不伸出悲悯之手……这都是慈悲心的自然显现。众生即我,我即众生,众生乐即我乐,众生苦即我苦,我与众生本无差别,所以布施要求的一个最高境界便是三轮体空,为无相布施。不要执着一个“我”,再给一个“你”,我和你是一体的,我自己给自己,感什么恩呢!
当然这样的境界不是一日可以达到,因而需要不断修行。布施,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圆满自己、成就他人,自利利他的最佳方案。它的功德利益至大,因而成为“六度”之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观音菩萨普门品》,记得里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了度化各种各样的众生,示现了各种各样的身份,她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到哪座山,唱哪首歌。这是为了善巧方便,她与你无时不在一个频道中。观音菩萨为一个大智慧者,做到了应机说法。
最近,我们寺院的义工把我也加入了微信,每逢看到的好文章,好的思想观点,我就不断发上去与大家分享,此也是一种布施。要让布施成为你的生活习惯。现在,我的微信群里已经有几千人了。如果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利他的过程,慢慢地,你就会变成观音菩萨的化身。人生的完美境界,就来自你有颗感恩之心,布施之心,和利他之心。
今天大年初六,我到秦皇岛去给那些“国字头”的老总们讲课。他们给我一万块钱课时费,我布施给秦皇岛佛教协会去印书。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讲课,他们又给了我两万元,我把这个钱也转手捐掉了。最后我发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缺钱花。你只要能布施,绝对不会贫穷。很多人觉得,自己越布施,钱会越少,越穷。这是愚昧的知见,布施为因,是种子,你撒了很多种子,当然会有收获。但你不是现种现收,农民伯伯春天种地,还要等到秋天收获呢。
又有人觉得,我就那点工资,怎么行布施?事实上,布施需要内心一定的丰足才能实现。它不在于你现实中有多富,而在于心灵有多穷!因此,一个能布施的人是心灵富足的表现。同样,一个千万富豪,却一点都不舍得布施,他就是一个心灵的乞丐。心为法王,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通则法通。对于这样的富豪,他只享受过去世种下的福报,而不知道耕种,早晚会成一个穷人的。
在布施上,有“半文为满,千文为半”的说法,它告诉我们:不在乎你布施了多少钱,更在于你的心有多诚,有多大的悲悯之心。一个贫苦的农妇捐了半文钱,她的功德和福报超过了一个随随便便捐了千文钱的富豪,就因为富豪不是用心在布施。在心力的布施上,贫苦的农妇其实已经超过了富豪。
况且,除了布施钱财以外,还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所以那些总说自己穷而无法布施的人其实是一种借口。一个真正愿意布施的人,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布施,在生活中,一点一滴都可以布施。福报,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
布施度悭贪。一个人越吝啬越难布施,所以布施可以破除我执。当你学会了布施,就发现自己的贪欲在减少,人际关系在改善,磁场越来越和谐,生活越来越幸福。
那些能布施的人,其实是真正的智者;反之,便是真正的愚痴。
第二,持戒。
戒为菩提之本。要想了生脱死,达到涅槃的境地,必须持戒。佛教有基本五戒:杀盗淫妄酒。守住此五戒,才能得到人身。所以在座的各位,都是曾经守住此根本五戒的人。
六祖慧能有句话说:无嗔就是戒,清净就是出家。你内心清净无染,清凉安住,始终保持如一的状态,就是没出家也等于出了家。相反,内心烦恼不断,熏染严重,即使出家、穿着袈裟,也等于在红尘中打滚,没有丝毫用处。任何的外在形式都不能改变你的本质。
戒,其实是保护我们。你的肺不好,医生说不能抽烟,这就是戒,不抽烟是为了保护你的肺。一条狗为什么被链子拴着呢,因为它会咬人。如果它足够律己,绝不会出现咬人事件,就不用栓了。但这时还有戒吗?还有,不过已经习惯了,所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即是戒。因此,持戒不是我们想的那么难,我们说不杀人,这也是戒,大家做到了吗,我们每天都做到了,但好像并没有为此而费力,为什么?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为准则。当你习惯了它,它对你就不再是一个束缚。
相反,少数人犯了这个戒,成了杀人犯。他为什么会犯呢,没有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对方立场去感受被杀是什么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他犯了戒,作为回报,必须偿还自己的生命。因为他犯了这个“戒”,所以无法保护自己的性命。所以保护别人,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持戒度的是毁坏。没有犯戒就没有毁坏,正如…
《醒来:冰是睡着的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