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來:冰是睡著的水
賢宗法師于普陀山寶陀講寺開示
杜柯整理
從《醒來》中醒來
這首歌的名字叫《醒來》,它優美的童聲宛如天籁之音,穿透了我們的靈魂,喚起我們靈魂深處靈性的醒覺和回歸。裏面的歌詞,是《四十二章經》和許多經書都講過的:從生到死有多遠,呼吸之間;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從愛到恨有多遠,無常之間;從古到今有多遠,談笑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我們現在是在“迷”的此岸,還是在“悟”的彼岸,就在自己一念之間的飛躍。
今天講的“六度修行”,究其本質,也是讓我們從生死迷茫中醒來,達到涅槃自在的彼岸,這中間飛躍的過程,即是“渡”,——是醒來的過程——也是“度”的過程。彼岸有花,名曰:彼岸花。“彼岸花開開彼岸,斷腸草愁愁斷腸”——“彼岸花”如此美麗雅潔,我們徒然仰望,愁成一棵斷腸草亦是枉然,唯有渡過中流激水,方能真正采撷到手。這朵美麗非凡之花是什麼呢,俗稱曼陀羅,它就是至高無上的佛性。
一心而有十法界
六度修行爲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大家耳熟能詳,但對于它的深刻內涵,未必有多深的體會。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和自己下去實踐,是完全不同的。
這幾年我在社會上做事,風風雨雨,摸爬滾打,在紅塵中裹著一身青衫,漸漸地有了一番滋味,有了一點感悟,反觀自照,佛法的博大精奧真的不可以指測河。
“六度”是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裏面最關鍵是什麼?度。我們怎樣從煩惱度到喜樂,從紛擾度到清淨,從黑暗的度到光明,從生死度到涅槃……所以度的第一步,首先是醒來。從紅塵中覺醒,于此娑婆世界,時刻地觀照自己。佛經上講五戒、十善,實際是告訴我們怎樣修世間法。但修世間法不是目的本身,我們的目的在出世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法是出世間法的基礎,好比世間法是房屋的地基,出世間法則是高聳入雲的亭臺樓閣,爲地面以上的部分。兩者連成一個整體,是一不是二。有個笑話說,一個傻子看見人家的叁層樓房漂亮,就央求他做財主的父親也蓋個叁層樓。他父親從第一層樓開始蓋,他急著說,我只要第叁層,你蓋下面兩層做什麼?!我們很多人學佛就和這個傻子一樣,總想著蓋空中樓閣。
固此,佛法的智慧就是怎樣從世間法去修出世間法,怎樣從出世間法去反省世間法。有人總結說:儒是入世,道是出世,而禅是入世加出世,就是二者的綜合。誠然如是。
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能保持一種覺性,就是禅的狀態。保持一份覺知,就不會迷失自己,保持一份覺知,就不會無所適從,保持一份覺知,就不會誠惶誠恐,保持一份覺知,就會進退自如,保持一份覺知,就會不失初心,保持一份覺知,就會活在當下。……
如果你的工作不如意,事業不順遂,人際關系不和諧,家庭不美滿,那你首先要反省自己,肯定是自己長期以來失去了那份覺知,陷入迷途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故而修行,就是一念之間的轉迷爲悟。一念迷,佛是凡夫;一念悟,凡夫是佛。轉換,爲修行的肯綮之所在,可以說沒有轉換就沒有修行。我們知道,僧人法達曾讀《法華經》兩千遍,他沒有轉法華,卻被法華轉,最後,他還是他,經還是經,沒有開悟。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善于轉念,路途寂寞了,心可以熱鬧;環境嘈雜了,靈魂可以甯靜;人老了,精神可以年輕;物質貧窮了,心靈可以富有……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消咫尺天涯。毛澤東說,這世上的事,怕就怕在“認真”二字。我們也可以說,修行的事,怕就怕在“轉念”二字。只要善于轉念,你的眼前就是一片光明,你的世界就會海闊天空,你的人生就能通達無礙……
這種轉換,它要求我們從當下去醒來,去覺知,去感悟。所以佛教有一個基本思想:一心而有十法界。十法界,本來差別如此懸殊,然而究其根本只是心性的顯現,只要心的念頭一轉,你可以自由跳越任何頻道。一切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外無物,物外無心,心即物,物即心,心物不二。
所以六度修行,就是六種改變我們心的方法。心改變了,一切都改變了。凡人心以物轉,聖人以心轉物。凡聖之間,區別在此。
布施。
布施,每個人都懂。比如我施舍東西給別人,用佛法去度化別人、開人智慧,或者照顧別人、安慰別人,使之無憂無懼。這些都是布施。其實布施是來自我們內心那顆施舍之心、悲憫之心、柔軟之心,對世間苦難衆生的感同身受之心。
倘若你對衆生沒有發自內心深處的關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布施行爲。比如錢財,你只會施舍一些小錢,小恩小惠。更多更大的布施行爲一定建立在你心甘情願地付出,當內心沒有觸動,沒有感化,沒有共鳴,怎麼可能放下自己的大筆錢財?由此可知布施是一個人對他人關愛的外化,是自內而外流露出來的。
當你看到一只爲生活碌碌奔忙的螞蟻,不忍心打擾它,看到樹上怡然鳴叫的小鳥,不忍心驅趕它,看到陷入苦難中的衆生,不忍心不伸出悲憫之手……這都是慈悲心的自然顯現。衆生即我,我即衆生,衆生樂即我樂,衆生苦即我苦,我與衆生本無差別,所以布施要求的一個最高境界便是叁輪體空,爲無相布施。不要執著一個“我”,再給一個“你”,我和你是一體的,我自己給自己,感什麼恩呢!
當然這樣的境界不是一日可以達到,因而需要不斷修行。布施,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圓滿自己、成就他人,自利利他的最佳方案。它的功德利益至大,因而成爲“六度”之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觀音菩薩普門品》,記得裏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觀音菩薩爲了度化各種各樣的衆生,示現了各種各樣的身份,她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到哪座山,唱哪首歌。這是爲了善巧方便,她與你無時不在一個頻道中。觀音菩薩爲一個大智慧者,做到了應機說法。
最近,我們寺院的義工把我也加入了微信,每逢看到的好文章,好的思想觀點,我就不斷發上去與大家分享,此也是一種布施。要讓布施成爲你的生活習慣。現在,我的微信群裏已經有幾千人了。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利他的過程,慢慢地,你就會變成觀音菩薩的化身。人生的完美境界,就來自你有顆感恩之心,布施之心,和利他之心。
今天大年初六,我到秦皇島去給那些“國字頭”的老總們講課。他們給我一萬塊錢課時費,我布施給秦皇島佛教協會去印書。然後到另一個地方講課,他們又給了我兩萬元,我把這個錢也轉手捐掉了。最後我發現,無論走到哪裏都不缺錢花。你只要能布施,絕對不會貧窮。很多人覺得,自己越布施,錢會越少,越窮。這是愚昧的知見,布施爲因,是種子,你撒了很多種子,當然會有收獲。但你不是現種現收,農民伯伯春天種地,還要等到秋天收獲呢。
又有人覺得,我就那點工資,怎麼行布施?事實上,布施需要內心一定的豐足才能實現。它不在于你現實中有多富,而在于心靈有多窮!因此,一個能布施的人是心靈富足的表現。同樣,一個千萬富豪,卻一點都不舍得布施,他就是一個心靈的乞丐。心爲法王,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通則法通。對于這樣的富豪,他只享受過去世種下的福報,而不知道耕種,早晚會成一個窮人的。
在布施上,有“半文爲滿,千文爲半”的說法,它告訴我們:不在乎你布施了多少錢,更在于你的心有多誠,有多大的悲憫之心。一個貧苦的農婦捐了半文錢,她的功德和福報超過了一個隨隨便便捐了千文錢的富豪,就因爲富豪不是用心在布施。在心力的布施上,貧苦的農婦其實已經超過了富豪。
況且,除了布施錢財以外,還有法布施和無畏布施,所以那些總說自己窮而無法布施的人其實是一種借口。一個真正願意布施的人,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在生活中,一點一滴都可以布施。福報,要從日常生活中積累。
布施度悭貪。一個人越吝啬越難布施,所以布施可以破除我執。當你學會了布施,就發現自己的貪欲在減少,人際關系在改善,磁場越來越和諧,生活越來越幸福。
那些能布施的人,其實是真正的智者;反之,便是真正的愚癡。
第二,持戒。
戒爲菩提之本。要想了生脫死,達到涅槃的境地,必須持戒。佛教有基本五戒:殺盜淫妄酒。守住此五戒,才能得到人身。所以在座的各位,都是曾經守住此根本五戒的人。
六祖慧能有句話說:無嗔就是戒,清淨就是出家。你內心清淨無染,清涼安住,始終保持如一的狀態,就是沒出家也等于出了家。相反,內心煩惱不斷,熏染嚴重,即使出家、穿著袈裟,也等于在紅塵中打滾,沒有絲毫用處。任何的外在形式都不能改變你的本質。
戒,其實是保護我們。你的肺不好,醫生說不能抽煙,這就是戒,不抽煙是爲了保護你的肺。一條狗爲什麼被鏈子拴著呢,因爲它會咬人。如果它足夠律己,絕不會出現咬人事件,就不用栓了。但這時還有戒嗎?還有,不過已經習慣了,所以隨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在這個世間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規範,這種規範,即是戒。因此,持戒不是我們想的那麼難,我們說不殺人,這也是戒,大家做到了嗎,我們每天都做到了,但好像並沒有爲此而費力,爲什麼?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行爲准則。當你習慣了它,它對你就不再是一個束縛。
相反,少數人犯了這個戒,成了殺人犯。他爲什麼會犯呢,沒有換位思考,沒有站在對方立場去感受被殺是什麼感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他犯了戒,作爲回報,必須償還自己的生命。因爲他犯了這個“戒”,所以無法保護自己的性命。所以保護別人,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持戒度的是毀壞。沒有犯戒就沒有毀壞,正如…
《醒來:冰是睡著的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