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心相應

  心心相應

  賢宗法師于南京“中國企業家導師班”開示

  杜柯整理

  今天,我給大家簡單講四點:第一菩提心,第二光明心,第叁清涼心,第四歡喜心。

  這“四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有用處,如果以此四心置換大家固有的素常之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都能脫胎換骨,像換了一個人。以前我經常把它們寫成字幅送給朋友,現在,你們回去也可以寫成條幅,挂在自己行住坐臥、舉手投足皆能看到的地方,常常給自己以警示和觀照。

  我們佛教認爲,心是一切的根源。修道,就是修心。成佛,也是心的轉凡成聖。人們平時無論修行、學習,還是求世間的福報,抑或追求某種自我超越的理想結果,它的達成,一定是來自這顆心的轉變。此爲“以心轉境”之理,也可以理解成“能量轉化爲物質”。

  一、菩提心

  菩提是覺悟、智慧的意思。所以發菩提心乃指讓迷惑的人達到覺悟。那麼擁有這樣的一顆心,一定是利益他人之心。在佛教裏有“四宏誓願”的發心: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第一個說的是度衆生,第二個講自己斷煩惱,第叁個,要學習無量法門,應機度化別人,第四個,是自己要終究成佛。這四大誓願不可小觑,其中任一一項都不容易實現,何況四類並舉,因此叫四宏誓願。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四大誓願裏,自己與衆生連爲一體,將自己的修行和度衆生——也就是自利和利他聯系在一起,于是在成就衆生的同時,便成就了你自己。

  去寺院裏,我們可以看到千手觀音,每個手裏拿的法器都不一樣,有的拿刀,有的拿劍,有的拿筆,有的拿書……爲什麼呢?因爲她度化的對象不一樣,方法就不一樣,是書生她就拿筆,是將軍她就拿劍,是農民她就拿鋤頭,應以何身而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菩薩爲了度衆生,可以說煞費苦心。

  如果你留心,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些羅漢都塑得五花八門、奇形怪狀,但是菩薩的相貌基本上是一個形態,十分莊嚴。爲什麼如此呢,按照佛教的戒律,羅漢最後應該比菩薩莊嚴,比菩薩好看才是。因爲比丘最後成的果爲羅漢,而“比丘戒”要求六根不全者不能受戒。“菩薩戒”就沒有此規定了,你缺胳膊斷腿都可以受戒,但最後爲什麼菩薩反而比羅漢莊嚴、端正呢?原因是,一個羅漢他之所以是羅漢,乃因爲他是自了漢,而菩薩他之所以成爲菩薩,是因爲她自利利他,她發有無上菩提之心,所以最後成就的果報,當然比羅漢圓滿得多。

  發菩提心,即是發無量正知正覺之心,此心一旦發起,你肯定站在世間最巅峰處俯視大千世界、芸芸衆生、古往今來,你看到的是萬物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一刻不停變化,長流不淨,無常生滅。此時的胸懷和眼光就異于常人,——你沒有什麼看不開,也沒有什麼放不下,更沒有什麼不能接受。你獲得了超拔的力量和卓越的智慧。

  菩提心一旦生發起來,你整個人將爲之改變,面對的整個世界,也隨之改變。因爲心變了,世界就變了。從此,你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同理,我們做企業,也要發菩提心,發起無量的利益大衆之心,而不是時刻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想著自己的回報、自己的利潤,這樣的企業才能做大、做強、做久。企業,時刻想著能爲社會貢獻什麼,社會自然會給你以豐厚的回報。

  企業家若是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他的思想境界自然更闊大恢弘,目光自然更高瞻遠矚,他就會在大的局面上去籌劃問題決策問題,不會陷入狹小的個人得失,不會說今天一個單子丟了就睡不著覺,自己的競爭對手生意好了就咬牙切齒。所以一個發起菩提之心的人是無我的,他念念爲衆生,他的“我”,融化在衆生之間。故而,他在成就衆生的同時成就了自己。因爲他行的是菩薩道。

  其實,我們愛心聯盟就具有菩薩精神,行的就是菩薩道,所以我們愛心聯盟裏每個成員都是菩薩。菩薩最主要的特征是,悲憫之心,利他之心。作爲企業家,我們只要把自己的愛不斷傳播開來,連鎖下去,就會像觀音菩薩形成千百億化身。有千百億菩薩在度衆生,這世界就是一個極樂國土。

  很多人見面關心地問我:你們寺院香火好不好?我說,從來沒有考慮過。我自己都不知道香火好不好。香火好還是不好,是個什麼概念,我沒有去關注過。我只關注每月做了哪些利益衆生的事,送出去多少書籍、光盤,有多少人來這裏禅修,有多少人心理疾病、生活不如意,得到我們的開示、啓發後重新開始喜樂人生,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至于寺院一個月收入多少,有多少人捐款,說實話,我真的沒有統計過。這些錢十方來十方去,來之于衆生,用之于衆生,寺院只相當于一個中介作用。我們這裏每年印書、買書的錢,要化掉300多萬,有一個月的短信,竟然達6萬多塊。當然從去年開始短信被停掉了,這一塊國家在管製,現在用微信。盡管目前我們的網絡等現代設備還不健全,還在不斷完善中,但就是如此,已經有源源不斷地反饋回來,有人是看了我們短信、微信來寺院的,有人是看了我們的書籍或雜志來寺院的,有人是來拜訪的,有人是來參學的,有人是來感謝的,有人是來捐款的,有人是來禅修的,有人是來看稀奇的……什麼人都有。如果硬要用“錢”來衡量一下我們的回報,我可以告訴大家,到目前爲止,我來香海不到十年,累積投入的款項達1.5個億,這些錢是哪裏來的?我們不是工廠,不生産任何産品,我們也沒有商店,不賣任何商品,這些錢,都是大家自願捐助來的。

  老子說,大白若辱,大盈若沖,大直若屈。我也可以說,一個企業,要做得不像企業,才能做成大企業。什麼叫“不像企業”?就是不以盈利爲本。那以什麼爲本?以利益他人爲本。這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陰,一面是陽,一面是利他,一面是自利。你只有把“自利”這一面徹底忘掉,讓“利他”這一面露出來,向上,成爲陽面,那背後潛伏的“自利”一面,自然跟著來了。

  我們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曆史文化,其實真正不如別人只有這一百多年。但現在很多人都崇洋媚外,認爲智慧在西方,先進在西方,我們祖宗,都是些混賬、迂腐不堪的老頭子,他們的思想文化,都是些陳谷子爛芝麻,不值得去學習和效仿。其實,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不了解,是傳統文化出現斷層的結果。

  推薦大家有空去看看孫皓晖寫的11本《大秦帝國》,這雖然是一本小說,但是包羅萬象,有很多智慧在裏面,爲我們解讀世界和人生提供了許多思考。記得裏面講到一節,當時群雄紛爭,各國都在爭奪人才。而魏國,是第一大國。魏王爲了迎接孟子,他帶著浩大的儀仗隊,開著華麗的馬車,親自到城外30裏迎候。那時候沒有手機,有時候等半天,有時候等一天。魏王見了孟子,親自把他扶上車,帶回皇宮,在群臣文武百官面前向他頂禮。

  上至一個國家,下至一個企業,要想強大、興盛,人力絕對是第一資源,人是一切的根本。那個時代對人才的敬重,絕對超過現在。所以我們做企業,爲了人才,老板也應該降尊纡貴,卑躬謙虛,以厚德載物的形態去做事,“君視臣如手足,則視君如腹心”,“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是千古而然的道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吸引人才要靠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個籠統的概念,而它的背後,一定是企業掌舵人的使命、信念和價值觀。同性相吸,同頻共振,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吸引到什麼樣的人來到身邊,“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內有小人,門外小人至”,一個企業老板如果有大使命,有廣澤天下利益衆生的信念,有無私無我,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的精神,他的人格光輝和精神力量自會高屋建瓴,光明燭照,誠如李世民所說,“天下英雄盡如吾毂中矣”,是完全可能的。

  菩提心的發起,一定同時是接納別人、容忍別人,如果心中還有許多敵對,許多幹擾糾葛,怎麼去利益別人?看看曼德拉,他以前也是酋長的兒子,出身上層,後來成爲一族之長,他也想過用暴力壓製別人,但用暴力能真正壓製別人嗎?後來他發現這樣不能解決問題,于是變得越來越理性,柔軟,包容,他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被當局判處入牢27年,但他毫無怨言,包括以前那些曾經反對過他的人,最後都支持他。1993年,他獲諾貝爾和平獎,他去世的時候,南非爲他舉行國葬。

  反觀一下我們的新疆問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妥善處理民族的沖突、矛盾、隔閡,甚至信仰的差別,如果一直按我們現在的方法不斷壓下去,我相信類似上次昆明殺人的事件還會發生,許多無辜的人都死于非命。其實人的隔閡、人的敵對、人的仇恨,完全可以化解掉,前提是看你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化解。

  上次青年論壇的時候,我提出一個“義工銀行”的理念,在這裏我也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設想是,這個事不是哪個人、哪個組織做,而是所有人、全體社會來做,形成一個“天地銀行”的網絡,那麼它的傳播,互動,對正能量的開發、輻射,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這個構思的緣起很簡單:我們寺院旁邊有個敬老院,是鎮上辦的,我經常從這裏經過,發現有的老人,早晨搬個凳子出來,坐一天,晚上又回去。他本來是健康的,但是無事,無聊,就這麼白白坐著,消磨時間。我就想,他本來可以做一點事,諸如幫別人拖拖地,洗洗衣服,捶捶背,送送飯,陪人聊聊天,等等,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有這樣一個製度,一個模式,那他今天給別人拖地板,把時間儲存起來,明天給某個生病的人送飯,把時間儲存起來,哪一天,等到他生病的時候,別人就可以照顧他,他就收獲了這個時間的回報。如果這樣,養老院的很多工人就不用雇,因爲許多工作在他們之間就化掉了。而且做事的時候,一是避免了自己無聊,二是可以互動,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樣心裏就很溫暖,快樂…

《心心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