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心相应

  心心相应

  贤宗法师于南京“中国企业家导师班”开示

  杜柯整理

  今天,我给大家简单讲四点:第一菩提心,第二光明心,第三清凉心,第四欢喜心。

  这“四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有用处,如果以此四心置换大家固有的素常之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都能脱胎换骨,像换了一个人。以前我经常把它们写成字幅送给朋友,现在,你们回去也可以写成条幅,挂在自己行住坐卧、举手投足皆能看到的地方,常常给自己以警示和观照。

  我们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的根源。修道,就是修心。成佛,也是心的转凡成圣。人们平时无论修行、学习,还是求世间的福报,抑或追求某种自我超越的理想结果,它的达成,一定是来自这颗心的转变。此为“以心转境”之理,也可以理解成“能量转化为物质”。

  一、菩提心

  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所以发菩提心乃指让迷惑的人达到觉悟。那么拥有这样的一颗心,一定是利益他人之心。在佛教里有“四宏誓愿”的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个说的是度众生,第二个讲自己断烦恼,第三个,要学习无量法门,应机度化别人,第四个,是自己要终究成佛。这四大誓愿不可小觑,其中任一一项都不容易实现,何况四类并举,因此叫四宏誓愿。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四大誓愿里,自己与众生连为一体,将自己的修行和度众生——也就是自利和利他联系在一起,于是在成就众生的同时,便成就了你自己。

  去寺院里,我们可以看到千手观音,每个手里拿的法器都不一样,有的拿刀,有的拿剑,有的拿笔,有的拿书……为什么呢?因为她度化的对象不一样,方法就不一样,是书生她就拿笔,是将军她就拿剑,是农民她就拿锄头,应以何身而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为了度众生,可以说煞费苦心。

  如果你留心,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罗汉都塑得五花八门、奇形怪状,但是菩萨的相貌基本上是一个形态,十分庄严。为什么如此呢,按照佛教的戒律,罗汉最后应该比菩萨庄严,比菩萨好看才是。因为比丘最后成的果为罗汉,而“比丘戒”要求六根不全者不能受戒。“菩萨戒”就没有此规定了,你缺胳膊断腿都可以受戒,但最后为什么菩萨反而比罗汉庄严、端正呢?原因是,一个罗汉他之所以是罗汉,乃因为他是自了汉,而菩萨他之所以成为菩萨,是因为她自利利他,她发有无上菩提之心,所以最后成就的果报,当然比罗汉圆满得多。

  发菩提心,即是发无量正知正觉之心,此心一旦发起,你肯定站在世间最巅峰处俯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古往今来,你看到的是万物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一刻不停变化,长流不净,无常生灭。此时的胸怀和眼光就异于常人,——你没有什么看不开,也没有什么放不下,更没有什么不能接受。你获得了超拔的力量和卓越的智慧。

  菩提心一旦生发起来,你整个人将为之改变,面对的整个世界,也随之改变。因为心变了,世界就变了。从此,你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同理,我们做企业,也要发菩提心,发起无量的利益大众之心,而不是时刻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自己的回报、自己的利润,这样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做久。企业,时刻想着能为社会贡献什么,社会自然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

  企业家若是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他的思想境界自然更阔大恢弘,目光自然更高瞻远瞩,他就会在大的局面上去筹划问题决策问题,不会陷入狭小的个人得失,不会说今天一个单子丢了就睡不着觉,自己的竞争对手生意好了就咬牙切齿。所以一个发起菩提之心的人是无我的,他念念为众生,他的“我”,融化在众生之间。故而,他在成就众生的同时成就了自己。因为他行的是菩萨道。

  其实,我们爱心联盟就具有菩萨精神,行的就是菩萨道,所以我们爱心联盟里每个成员都是菩萨。菩萨最主要的特征是,悲悯之心,利他之心。作为企业家,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爱不断传播开来,连锁下去,就会像观音菩萨形成千百亿化身。有千百亿菩萨在度众生,这世界就是一个极乐国土。

  很多人见面关心地问我:你们寺院香火好不好?我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自己都不知道香火好不好。香火好还是不好,是个什么概念,我没有去关注过。我只关注每月做了哪些利益众生的事,送出去多少书籍、光盘,有多少人来这里禅修,有多少人心理疾病、生活不如意,得到我们的开示、启发后重新开始喜乐人生,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至于寺院一个月收入多少,有多少人捐款,说实话,我真的没有统计过。这些钱十方来十方去,来之于众生,用之于众生,寺院只相当于一个中介作用。我们这里每年印书、买书的钱,要化掉300多万,有一个月的短信,竟然达6万多块。当然从去年开始短信被停掉了,这一块国家在管制,现在用微信。尽管目前我们的网络等现代设备还不健全,还在不断完善中,但就是如此,已经有源源不断地反馈回来,有人是看了我们短信、微信来寺院的,有人是看了我们的书籍或杂志来寺院的,有人是来拜访的,有人是来参学的,有人是来感谢的,有人是来捐款的,有人是来禅修的,有人是来看稀奇的……什么人都有。如果硬要用“钱”来衡量一下我们的回报,我可以告诉大家,到目前为止,我来香海不到十年,累积投入的款项达1.5个亿,这些钱是哪里来的?我们不是工厂,不生产任何产品,我们也没有商店,不卖任何商品,这些钱,都是大家自愿捐助来的。

  老子说,大白若辱,大盈若冲,大直若屈。我也可以说,一个企业,要做得不像企业,才能做成大企业。什么叫“不像企业”?就是不以盈利为本。那以什么为本?以利益他人为本。这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阴,一面是阳,一面是利他,一面是自利。你只有把“自利”这一面彻底忘掉,让“利他”这一面露出来,向上,成为阳面,那背后潜伏的“自利”一面,自然跟着来了。

  我们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其实真正不如别人只有这一百多年。但现在很多人都崇洋媚外,认为智慧在西方,先进在西方,我们祖宗,都是些混账、迂腐不堪的老头子,他们的思想文化,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不值得去学习和效仿。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不了解,是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的结果。

  推荐大家有空去看看孙皓晖写的11本《大秦帝国》,这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包罗万象,有很多智慧在里面,为我们解读世界和人生提供了许多思考。记得里面讲到一节,当时群雄纷争,各国都在争夺人才。而魏国,是第一大国。魏王为了迎接孟子,他带着浩大的仪仗队,开着华丽的马车,亲自到城外30里迎候。那时候没有手机,有时候等半天,有时候等一天。魏王见了孟子,亲自把他扶上车,带回皇宫,在群臣文武百官面前向他顶礼。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企业,要想强大、兴盛,人力绝对是第一资源,人是一切的根本。那个时代对人才的敬重,绝对超过现在。所以我们做企业,为了人才,老板也应该降尊纡贵,卑躬谦虚,以厚德载物的形态去做事,“君视臣如手足,则视君如腹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是千古而然的道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吸引人才要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个笼统的概念,而它的背后,一定是企业掌舵人的使命、信念和价值观。同性相吸,同频共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来到身边,“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一个企业老板如果有大使命,有广泽天下利益众生的信念,有无私无我,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精神,他的人格光辉和精神力量自会高屋建瓴,光明烛照,诚如李世民所说,“天下英雄尽如吾毂中矣”,是完全可能的。

  菩提心的发起,一定同时是接纳别人、容忍别人,如果心中还有许多敌对,许多干扰纠葛,怎么去利益别人?看看曼德拉,他以前也是酋长的儿子,出身上层,后来成为一族之长,他也想过用暴力压制别人,但用暴力能真正压制别人吗?后来他发现这样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变得越来越理性,柔软,包容,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被当局判处入牢27年,但他毫无怨言,包括以前那些曾经反对过他的人,最后都支持他。1993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去世的时候,南非为他举行国葬。

  反观一下我们的新疆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妥善处理民族的冲突、矛盾、隔阂,甚至信仰的差别,如果一直按我们现在的方法不断压下去,我相信类似上次昆明杀人的事件还会发生,许多无辜的人都死于非命。其实人的隔阂、人的敌对、人的仇恨,完全可以化解掉,前提是看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化解。

  上次青年论坛的时候,我提出一个“义工银行”的理念,在这里我也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设想是,这个事不是哪个人、哪个组织做,而是所有人、全体社会来做,形成一个“天地银行”的网络,那么它的传播,互动,对正能量的开发、辐射,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这个构思的缘起很简单:我们寺院旁边有个敬老院,是镇上办的,我经常从这里经过,发现有的老人,早晨搬个凳子出来,坐一天,晚上又回去。他本来是健康的,但是无事,无聊,就这么白白坐着,消磨时间。我就想,他本来可以做一点事,诸如帮别人拖拖地,洗洗衣服,捶捶背,送送饭,陪人聊聊天,等等,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有这样一个制度,一个模式,那他今天给别人拖地板,把时间储存起来,明天给某个生病的人送饭,把时间储存起来,哪一天,等到他生病的时候,别人就可以照顾他,他就收获了这个时间的回报。如果这样,养老院的很多工人就不用雇,因为许多工作在他们之间就化掉了。而且做事的时候,一是避免了自己无聊,二是可以互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样心里就很温暖,快乐…

《心心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