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共事的一個官員叫鄭崇資,母親年老多病,朝廷派鄭崇資出使荒遠的國家。狄仁傑對鄭崇資說:“老太太有重病在身,而你要遠行,怎麼可以讓母親留在離你萬裏之遙的地方哭泣呢?”于是請求朝廷讓自己代替鄭崇資出使。
這只是狄仁傑生平事迹中微不足道的一件,類似的善行,他不知道做了多少,他的福田深厚廣大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荀子》中有一段孔子對水的論述:
孔子坐著觀賞向東流去的江水。子貢問孔子說:“君子看見浩大的流水就一定要觀賞它,爲什麼呢?”孔子說:“那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舍給各種生物而無所作爲,好像德;它流動起來向著低下的地方,彎彎曲曲一定遵循向下流動的規律,好像義;它浩浩蕩蕩沒有窮盡,好像道;如果有人掘開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隨即奔騰向前,好像回聲應和原來的聲音一樣,它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怕,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滿量器後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軟地所有細微的地方都能到達,好像明察;各種東西在水裏出來進去地淘洗,就漸趨鮮美潔淨,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萬折而一定向東流去,好像意志。所以君子看見浩大的流水一定要觀賞它。”
水的德行是《道德經》裏面充分論述了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他是孔子推崇的君子型人格學習的好榜樣,這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如果我們能像水一樣地存在,那我們的人生就會生出無止無盡、無邊無際的福德。
叁、善護念
善護念就是善于觀照自己,並且恒守正念。
一個人的觀照力需要長期訓練。禅修,便是集中起來訓練我們覺性的一種,更多的訓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
如果要把究竟圓滿的佛性開發出來,就要善護念。因戒才能入定,因定才能生慧,所以守戒非常重要。戒,是爲了幫你達到想要的結果。比如不能殺生,這就是五戒之首,爲什麼不能殺生,因果報應,真實不虛,今天你殺他,明天他殺你,你的人生就不會幸福。並且在殺的過程中你的貪嗔癡在增長,損壞了自己的靈性。其它的犯戒,也是如此。
我們打坐,爲什麼不能說話,不能東張西望,不能胡思亂想,不能晃動身子?這些“不能”就是戒,要想得到理想的打坐效果,就要守住這些“戒”,你守住了,就能得到打坐的利益。
其實戒是不難守的,但前提是,沒有被那個理想的結果所吸引,就很難守戒。
可以說,人生就是各種守戒的結果,不僅如此,整個六道衆生的不同生命形態都是“守戒”的結果。比如你持了五戒,就能得人身,在此基礎上五戒十善,福田種得大,就上升爲天人,成爲天道衆生。反之,五戒守不住,連人身都得不到,你貪心太過,進入鬼道,嗔心太重,墮入地獄。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這就是觀照,也是善護念,讓我們時時處于一種防心離過的居善之地。
《呂氏春秋》中,有兩個故事:
趙簡子將鸾徼淹死在河裏,說:“我曾經愛好音樂美色,鸾徼就給我搞來;我曾經愛好宮室亭臺,鸾徼就給我建造;我曾經愛好良馬和趕車能手,鸾徼就給我招來。如今我愛好士子已經六年了,而鸾徼未推薦一個人,這是助長我的過失而廢止我的善行。”所以像趙簡子這樣的人,是能夠以義理督責自己的臣子。能夠以義理督責自己的臣子,那麼,其國君就可以和他一道推行善事,而不可和他一道爲非作歹;可以和他一道推行正直之事,而不得與他一道枉法徇私。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興,桓公對鮑叔說:“何不起身敬酒祝壽?”鮑叔捧起酒杯敬酒,說:“希望您不要忘記逃亡在莒國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記被囚禁在魯國的情景,希望甯戚不要忘記自己喂牛住在車下的情景。”桓公離席對鮑叔再拜,說:“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不忘您說的話,那麼齊國的江山也許就不危險了!”在這個時候,桓公是可以進言的。正因爲可以進言,所以能跟他一起成就霸業。
在這兩個故事裏面,趙簡子與鮑叔牙、齊桓公都是有較強的自我覺照能力,是個善護念者。大至一國之君,小至營營衆生,能善護念就能興盛發達,吉祥如意,至少,不會遭受敗績。
學佛不容易,做到修證的境界更難。讓我們從善護念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去修,去證,逐步體證佛法的至高圓滿。
四、實相
什麼是般若實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金剛經》是讓我們從事物的“有相”去理解“無相”的狀態,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慧能悟道之後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便是透過生命的重重假相,看到自性原初的本質。
所以,我們進入了般若實相,就是進入了事物的本體,就是進入我們的自性。
倘若做事不能做到非常圓滿、獨到,或者別人不可及的境界,乃因爲我們還沒有進入到事物的本體。進入不到本體,是因爲我們的修行還不夠,所以幹擾太多,妄想太多,心被汙染,失去了本有的清淨。例如,當我在臺上講課的時候,如果達到忘我的狀態,那時候主客觀融爲一體,就是我講的最好的時候,下面所有人眼睛一動不動看著你,我甚至能聽到他們的呼吸和心跳。相反,我在臺上狀態不佳,思想遊離,我的表達就很散亂,我的語言感染力就大打折扣,這時候臺下的聽衆就處于遊離狀態,我的話他們聽得有一句沒一句,聽了後理解一句,沒理解一句,如同一杯渾水整個給他灌下去,就把他灌暈了。而好的演講,一定是給人喝一杯清澈的水,把他淨化了,使他五髒六腑重新過濾,煥發出新的生機。所以,當我處于遊離狀態的時候,臺下的人跟我一樣遊離,當我進入“叁昧”之境時,臺下的人和我一起進入“叁昧”之境,這即是感應和共振。因此,當你給別人一個善念時,對方一定能接受到這善念,當你給別人一個惡念時,即使還沒有行動,對方也會有所感應。
這種感應和共振,就是進入了事物的本體。
故而,在人生中,無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心”感召的結果,是我們的“心”給自己造下的“境”。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適應心的生存環境,依報隨著正報轉,“正依不二”。因此,無論碰到什麼,最關鍵的就是覺察自己,修煉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修行,是幫助我們更快地進入事物本體,進入到它的般若實相。一個修行人,如果做什麼事不能做到最好,肯定是他的修行不到位,功夫不到家。一個真正的禅者,一個具有雲水禅心的修道人,不管在哪個工作崗位上,不管讓他擔綱何種角色,都能做出卓越的成績。
《靈臺空明聽梵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