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貫日,輕騎追風
香海禅寺第14期七日禅賢宗法師開示
杜柯整理
他爲什麼要出家?
今天是佛祖釋迦摩尼的誕辰,日子很殊勝,我借此機會給大家簡單講講佛教的創始人,佛教的傳播,以及發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爲何許人也?他是一個印度的王子,按我們中國話說就叫太子,是不久將繼承王位的人。可以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在這個國家裏是最受尊崇的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享有無限榮華富貴的人,卻選擇了出家修行,爲什麼?一般人很難理解。常言道,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所以一般選擇修道的,不是貧窮困苦、曆經磨難,便是有大智慧之人,基本上這兩類人居多。那麼釋迦摩尼既然不是前者,肯定就是後者,他絕不會一時興起、發神經去出家修道的。
今天的人,對佛教有諸多誤解,認爲信佛都是老太太的事,或者是事業不成功、戀愛失敗的人靈魂的寄托之所。還有人見了和尚用電腦,也覺得很奇怪,仿佛見了外星人,看到出家師父開車,學外語,也覺得不可思議。這些,都是對佛教的邪知邪見。
事實上,釋迦摩尼在創教之初,身後跟隨他的一群人多是達官貴人,是這個國家有地位、有名望,活得非常舒坦的一群人物。爲什麼這樣一群人和他一樣,不選擇好好享受人生而去幹這種苦差事呢,這值得大家思考。
實際上,如果你對名聞利養放不下,佛教的大門是進不來的。所以,能“真正”走進佛門的人,都是大智慧者。爲什麼說大智慧?因爲他追求人生究竟圓滿的解脫,他站在六道之外看待這個世界,站在無盡的虛空看待六道,他的目光太恢宏太深邃了,以至于塵世的東西都障礙不到他。一般人,根本沒有這個眼光。
但是在座的各位,我們的思想落于哪個層面?——我們打坐的時候想些什麼?一會兒想,我的店怎麼樣了,今天生意好嗎?一會兒想,我要如何多發一點財?一會兒想,公司裏准備提拔我,該不會泡湯吧?一會兒想,我要怎樣才能把她追到手?一會兒想,我的兒子能出國就好了……腦子裏盡充斥這些東西,一刻也不停,即使偶爾停一下也是給腦子換換氧,讓它喘口氣,繼續想。財色名利,七情六欲,完全主宰了我們的人生方向,所有人都在往這個方向狂奔,此是我們人生的指南針,所以長期以來我們找不著北了。
你對名聞利養不能放下,自然被它綁架,成爲一個奴隸。你不能調伏自己的心,就不能成爲生命的主人。
儒道釋叁階段
在古代中國,士大夫一般要經曆叁個階段:年輕的時候,意氣風發,積極進取,追求人生理想,要實現自己政治抱負和衣錦還鄉的願望,所以去學儒,做官,治國平天下;等到中年,混得差不多了,經曆了人事的起伏和歲月的磋磨,心中疲憊,發現理想也不是那麼容易實現,于是在苦惱和焦慮之中去學道,學著去忘事,尋找內心的平衡,此時回歸自然,退隱山林;到老年時,經曆了一生的滄桑,不免看淡世事,而且死亡在即,解決死後的問題似乎成了頭等大事,于是開始學佛。
爲什麼學佛放在最後呢,因爲要理解佛法的思想,沒有人生的經曆做鋪墊,是很難入門的。佛法的思想對一般人來說太高深了,它高高在上,終極目的是出世。故而,對一般年輕人講佛法,他很難聽進去。我也經常給年輕人說,你想真正了解佛法,就要好好做事,做好當下的事。怎麼做?在家庭中,你是丈夫,就把丈夫的角色扮演好,你是妻子,就把妻子的角色扮演好。在公司,你是員工,就做好自己的崗位工作,你是老板,就把這個企業辦好。無論做什麼,都要盡力,都要把每件事做到理想,極致,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曆練自己的靈魂。因爲人生沒有經曆你就是一張白紙,只有經曆了,才會發現,人生的種種挫折,種種痛苦,感情的糾葛,事業的不順,人際關系的失衡,等等,都是走向成熟的必備階段,你只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和升華。
佛教的思想,就要經曆這樣一個階段。經曆這個階段後,你說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如果還沒有經曆,提都沒提起來,何談放下?除非有一種,他是過來人,早已成佛做菩薩了,今生是帶著使命來的,他在過去世中曾經得到過大徹大悟,所以能很快放下,做什麼都能一通百通,悟性奇高。這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就我們一般凡夫俗子而言,都是一步步走的。因此,年輕的時候學佛,不是不能,而是要看機緣、根器和福報。在座的各位,你們年紀青青就遇到了佛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緣起性空
人,只要活著,就會不斷遇到問題。不要認爲我今天信佛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我今天到佛前拜一拜,上一炷香,所有的壞事都與我無關,所有的好事都接踵而至。那是不可能的。學佛,我們學的是智慧,不是迷信。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佛與衆生本無差別,只不過他開悟了,改變了自己。我們大家信佛,如果不去改變自己,整天想著佛祖保佑,去磕頭,那無濟于事。爲什麼呢,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心造就的。境隨心轉,你的心沒有改變,世界怎麼會改變?有的人,他把心當做心,世界當做世界,認爲是兩個東西,認爲心和世界毫不相幹。但是量子物理已經證明了一點——這個世界除了心的波動外空無一物,所有的東西都是心念造成的。在佛教裏,這叫依報和正報的關系。依報隨著正報轉,正依不二。
修行,從本質講就是改變。修是修改,行是行動。改變自己乃修行至關重要的一步,如果一個人他說自己修行了幾十年卻一點沒有改變,那是騙人,他一定不是在修行,而是做樣子。禅修的一個重要功能,即在于此,它讓你時時觀照自己,及時修正自己。譬如一個家庭,兩個人組合在一起,如果很幸福,生活美好,當然是好事。如果婚姻不幸,天天吵架,矛盾重重,就很痛苦,此時你要智慧地看待這個問題,再去尋找解決的方法。如果不能解決,是因自己還有沒參悟它,形成了障礙。
把世間的很多事悟透後,你會發現,佛法的思想是最究竟圓滿的。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它站的位置不同,視覺不同。假如說儒是小學,道是中學,佛就是大學。要上大學,首先要經過小學和中學,不是嗎?所以你要了解佛教的思想,首先要了解儒家和道家,這樣就會更深地把握它。一開始就談出世是不及物的,先要入世再談出世,就像你先要上到一二層樓, 才能到叁層來,身懷絕技一下子跳上來的沒有幾個。因之,學佛的前提是,先把世間的事做好。“人成即佛成”,不是沒有道理。
釋迦摩尼佛有累世修行的基礎,所以他在很小的時候見證了人的生老病死,就生起大的出離心。他覺得做王子也不是最有意義的事,毅然放棄王位,出家修行,追求生命永恒的解脫。人活著到底爲什麼?很多人小時候也許都這樣問過自己:我來到這個世間做什麼?爲什麼要來到這個世界?出生之前我在哪裏?死了之後又到哪裏去?可能很多人在人生的許多階段都思考過這個問題,都有一段疑惑,但就是從來沒有誰能夠解決。
釋迦牟尼佛爲了解決這個問題,19歲出家修道,毅然放棄了無上的權力和財富,放棄了美妻嬌妾,把華麗的衣服交給侍者,孑然一身雲遊四海,向當時有名的修道人學習。他在悟道之前,幾乎學遍了所有的教法,甚至還向很多外道學習。當時的印度有許多外道,比如拜火教,見了火就拜,把火當做神,當做一種精神信仰;還有的是苦行僧,一年四季只吃林子裏的水果,釋迦摩尼也向他們學習,在九年時間裏,他每天只吃一粒米,差點餓死;還有人學牛吃草,認爲把自己訓練得像牛一樣就得道了,弄到最後,連牛都羨慕他;還有的向魚學習,天天泡在水裏;還有的向樹學習,站著整天不動,認爲這樣才能成道……當時的印度各種宗教無奇不有,佛教把他們叫外道,就是邪魔外道。釋迦摩尼年輕的時候就跟各種各樣的外道學習過,最後他發現,他們所有的思想都不究竟,不圓滿,不徹底,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然後他放棄了跟他們學習,在菩提樹下自己參悟,打坐,最後他夜睹明星而開悟,悟出了“緣起性空”的思想。
我簡單解釋一下什麼叫緣起性空。比方說,現在這把椅子,是由木頭,釘子,人工等組合而成,單純的木頭不能叫椅子,單純的釘子不能叫椅子,單純的人工也不能叫椅子,而是把這些有機地組合起來才能成爲椅子。世間的事物都是如此,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組合生成的。這個椅子,只是各種因緣暫時組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假名叫椅子,這些因緣條件一旦散離,椅子就不複存在了。我們把這種性質叫做空。
人的身體之于靈魂亦是如此。身體只是靈魂暫時寄居的房子,你把房子當做永恒不變的東西,或者把房子當做自己本身,都是癡迷不悟的表現。這個身體只是假借,是暫時的因緣和合而成,你把它當做實有,就會産生諸多痛苦。當然,很有人認爲人死如燈滅,沒有靈魂,身體就是我們本身,除了身體外別無他物,這種思想現在被稱爲“唯物”,還認爲是科學。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鬼附體”現象,在民間有很多,就是一個人突然迷住了,發瘋了,然後說出的話、聲音、舉止都不是他自己的,是另外一個人,甚至說出許多他不曾經曆過的事,有的還說出了已經失傳的古代語言,這些,科學都沒法解釋。這個叫靈魂附體。
覺察自心,接受磨難
釋迦摩尼爲什麼能夠成爲一代教主呢?有一點,他和儒家的代表孔子一樣,非常好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 ”孔子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他在30歲時就已經很博學了。釋迦摩尼也一樣,他19歲出家,遍學了當時所有的名師外道。我們發現,這個世界往往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善于學習的,並且在此之前曆盡艱難坎坷,就是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那麼,對照我們自己,想想是不是差得太遠了?我們常常…
《長虹貫日,輕騎追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