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长虹贯日,轻骑追风

  长虹贯日,轻骑追风

  香海禅寺第14期七日禅贤宗法师开示

  杜柯整理

   他为什么要出家?

  今天是佛祖释迦摩尼的诞辰,日子很殊胜,我借此机会给大家简单讲讲佛教的创始人,佛教的传播,以及发展。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为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印度的王子,按我们中国话说就叫太子,是不久将继承王位的人。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这个国家里是最受尊崇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享有无限荣华富贵的人,却选择了出家修行,为什么?一般人很难理解。常言道,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所以一般选择修道的,不是贫穷困苦、历经磨难,便是有大智慧之人,基本上这两类人居多。那么释迦摩尼既然不是前者,肯定就是后者,他绝不会一时兴起、发神经去出家修道的。

  今天的人,对佛教有诸多误解,认为信佛都是老太太的事,或者是事业不成功、恋爱失败的人灵魂的寄托之所。还有人见了和尚用电脑,也觉得很奇怪,仿佛见了外星人,看到出家师父开车,学外语,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些,都是对佛教的邪知邪见。

  事实上,释迦摩尼在创教之初,身后跟随他的一群人多是达官贵人,是这个国家有地位、有名望,活得非常舒坦的一群人物。为什么这样一群人和他一样,不选择好好享受人生而去干这种苦差事呢,这值得大家思考。

  实际上,如果你对名闻利养放不下,佛教的大门是进不来的。所以,能“真正”走进佛门的人,都是大智慧者。为什么说大智慧?因为他追求人生究竟圆满的解脱,他站在六道之外看待这个世界,站在无尽的虚空看待六道,他的目光太恢宏太深邃了,以至于尘世的东西都障碍不到他。一般人,根本没有这个眼光。

  但是在座的各位,我们的思想落于哪个层面?——我们打坐的时候想些什么?一会儿想,我的店怎么样了,今天生意好吗?一会儿想,我要如何多发一点财?一会儿想,公司里准备提拔我,该不会泡汤吧?一会儿想,我要怎样才能把她追到手?一会儿想,我的儿子能出国就好了……脑子里尽充斥这些东西,一刻也不停,即使偶尔停一下也是给脑子换换氧,让它喘口气,继续想。财色名利,七情六欲,完全主宰了我们的人生方向,所有人都在往这个方向狂奔,此是我们人生的指南针,所以长期以来我们找不着北了。

  你对名闻利养不能放下,自然被它绑架,成为一个奴隶。你不能调伏自己的心,就不能成为生命的主人。

   儒道释三阶段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积极进取,追求人生理想,要实现自己政治抱负和衣锦还乡的愿望,所以去学儒,做官,治国平天下;等到中年,混得差不多了,经历了人事的起伏和岁月的磋磨,心中疲惫,发现理想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于是在苦恼和焦虑之中去学道,学着去忘事,寻找内心的平衡,此时回归自然,退隐山林;到老年时,经历了一生的沧桑,不免看淡世事,而且死亡在即,解决死后的问题似乎成了头等大事,于是开始学佛。

  为什么学佛放在最后呢,因为要理解佛法的思想,没有人生的经历做铺垫,是很难入门的。佛法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太高深了,它高高在上,终极目的是出世。故而,对一般年轻人讲佛法,他很难听进去。我也经常给年轻人说,你想真正了解佛法,就要好好做事,做好当下的事。怎么做?在家庭中,你是丈夫,就把丈夫的角色扮演好,你是妻子,就把妻子的角色扮演好。在公司,你是员工,就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你是老板,就把这个企业办好。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力,都要把每件事做到理想,极致,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历练自己的灵魂。因为人生没有经历你就是一张白纸,只有经历了,才会发现,人生的种种挫折,种种痛苦,感情的纠葛,事业的不顺,人际关系的失衡,等等,都是走向成熟的必备阶段,你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和升华。

  佛教的思想,就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经历这个阶段后,你说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如果还没有经历,提都没提起来,何谈放下?除非有一种,他是过来人,早已成佛做菩萨了,今生是带着使命来的,他在过去世中曾经得到过大彻大悟,所以能很快放下,做什么都能一通百通,悟性奇高。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就我们一般凡夫俗子而言,都是一步步走的。因此,年轻的时候学佛,不是不能,而是要看机缘、根器和福报。在座的各位,你们年纪青青就遇到了佛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缘起性空

  人,只要活着,就会不断遇到问题。不要认为我今天信佛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今天到佛前拜一拜,上一炷香,所有的坏事都与我无关,所有的好事都接踵而至。那是不可能的。学佛,我们学的是智慧,不是迷信。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只不过他开悟了,改变了自己。我们大家信佛,如果不去改变自己,整天想着佛祖保佑,去磕头,那无济于事。为什么呢,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心造就的。境随心转,你的心没有改变,世界怎么会改变?有的人,他把心当做心,世界当做世界,认为是两个东西,认为心和世界毫不相干。但是量子物理已经证明了一点——这个世界除了心的波动外空无一物,所有的东西都是心念造成的。在佛教里,这叫依报和正报的关系。依报随着正报转,正依不二。

  修行,从本质讲就是改变。修是修改,行是行动。改变自己乃修行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一个人他说自己修行了几十年却一点没有改变,那是骗人,他一定不是在修行,而是做样子。禅修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在于此,它让你时时观照自己,及时修正自己。譬如一个家庭,两个人组合在一起,如果很幸福,生活美好,当然是好事。如果婚姻不幸,天天吵架,矛盾重重,就很痛苦,此时你要智慧地看待这个问题,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不能解决,是因自己还有没参悟它,形成了障碍。

  把世间的很多事悟透后,你会发现,佛法的思想是最究竟圆满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站的位置不同,视觉不同。假如说儒是小学,道是中学,佛就是大学。要上大学,首先要经过小学和中学,不是吗?所以你要了解佛教的思想,首先要了解儒家和道家,这样就会更深地把握它。一开始就谈出世是不及物的,先要入世再谈出世,就像你先要上到一二层楼, 才能到三层来,身怀绝技一下子跳上来的没有几个。因之,学佛的前提是,先把世间的事做好。“人成即佛成”,不是没有道理。

  释迦摩尼佛有累世修行的基础,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见证了人的生老病死,就生起大的出离心。他觉得做王子也不是最有意义的事,毅然放弃王位,出家修行,追求生命永恒的解脱。人活着到底为什么?很多人小时候也许都这样问过自己:我来到这个世间做什么?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出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了之后又到哪里去?可能很多人在人生的许多阶段都思考过这个问题,都有一段疑惑,但就是从来没有谁能够解决。

  释迦牟尼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岁出家修道,毅然放弃了无上的权力和财富,放弃了美妻娇妾,把华丽的衣服交给侍者,孑然一身云游四海,向当时有名的修道人学习。他在悟道之前,几乎学遍了所有的教法,甚至还向很多外道学习。当时的印度有许多外道,比如拜火教,见了火就拜,把火当做神,当做一种精神信仰;还有的是苦行僧,一年四季只吃林子里的水果,释迦摩尼也向他们学习,在九年时间里,他每天只吃一粒米,差点饿死;还有人学牛吃草,认为把自己训练得像牛一样就得道了,弄到最后,连牛都羡慕他;还有的向鱼学习,天天泡在水里;还有的向树学习,站着整天不动,认为这样才能成道……当时的印度各种宗教无奇不有,佛教把他们叫外道,就是邪魔外道。释迦摩尼年轻的时候就跟各种各样的外道学习过,最后他发现,他们所有的思想都不究竟,不圆满,不彻底,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然后他放弃了跟他们学习,在菩提树下自己参悟,打坐,最后他夜睹明星而开悟,悟出了“缘起性空”的思想。

  我简单解释一下什么叫缘起性空。比方说,现在这把椅子,是由木头,钉子,人工等组合而成,单纯的木头不能叫椅子,单纯的钉子不能叫椅子,单纯的人工也不能叫椅子,而是把这些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成为椅子。世间的事物都是如此,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组合生成的。这个椅子,只是各种因缘暂时组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假名叫椅子,这些因缘条件一旦散离,椅子就不复存在了。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空。

  人的身体之于灵魂亦是如此。身体只是灵魂暂时寄居的房子,你把房子当做永恒不变的东西,或者把房子当做自己本身,都是痴迷不悟的表现。这个身体只是假借,是暂时的因缘和合而成,你把它当做实有,就会产生诸多痛苦。当然,很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灵魂,身体就是我们本身,除了身体外别无他物,这种思想现在被称为“唯物”,还认为是科学。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鬼附体”现象,在民间有很多,就是一个人突然迷住了,发疯了,然后说出的话、声音、举止都不是他自己的,是另外一个人,甚至说出许多他不曾经历过的事,有的还说出了已经失传的古代语言,这些,科学都没法解释。这个叫灵魂附体。

   觉察自心,接受磨难

  释迦摩尼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教主呢?有一点,他和儒家的代表孔子一样,非常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孔子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他在30岁时就已经很博学了。释迦摩尼也一样,他19岁出家,遍学了当时所有的名师外道。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往往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善于学习的,并且在此之前历尽艰难坎坷,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那么,对照我们自己,想想是不是差得太远了?我们常常…

《长虹贯日,轻骑追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