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主动去学呢,还是等着老师来教?
每人都是一棵树,不过我们是平凡的小树,而那些伟人是参天大树。树越大,它的根扎得越深,汲取营养,稳固自己,每一个枝叶,都拼命吸收阳光雨露,只有这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人生正是如此,你不断汲取各种知识、智慧,你的生命就更接近圆满状态,反之,你的人生就有很多缺陷,而最大的缺陷就是,你还不知道自己有这缺陷。我们有人觉得读书就是消遣,看电视就是打发时间,游山玩水就是散散心而已,他没有从看书中得到营养,没有从看电视中得到启发,没有从山水自然中使身心品质得到熏陶净化,他没有通过各种各样的过程去悟道,去明理,去完成自己的进化,去圆满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书是书,他是他,是分离的,这等于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掉了,使灵魂没有得到成长。想想我们自己,在这七天时间,你在干些什么?不接电话、不说话时,你的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心在想什么?——如果你的心优哉游哉,总是跟着外缘跑,借着自己的六根附着在六尘之上,没有回归灵性的观照,那就是整天坐在那里也毫无用处。
所以,生活中要时刻观照自己,把观照当做一种习惯。我们吃饭前念那些短句,你是否每念一句都对照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去提升和改变自己?如果是这样,那每念一次就有很大收获。反之,倘若没有观照的能力,你就会觉得这个过程太漫长太痛苦太无聊了,唧唧歪歪念个不休,饭菜都冷了,肚子咕咕叫,实在是一种折磨。当你抱着不是修行的心来到寺院,而是把这当做一个休闲散漫的去处,你发现这里吃饭没有肉,还要念经,睡觉旁边有人打呼噜,早晨5点就要起来,敲板让人不得安宁,晚上9点就要上床,又睡不着,没有电视,不能上网,不能打电话,这一切的一切,让你痛苦不堪。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一定是自己错了,你的心还没有调到这个频道上来,你离所谓的修行还很远;相反,如果你的心在这个频道,你就是不到寺院来,不打坐不念经,照样是修行。
禅修,首先就是调伏我们那颗浮躁散乱的心。人生中做任何事都要调伏自己的心,且不说去做丰功伟绩,单就是做一个平凡的人,你当好一个爸爸,做好一个妻子,难道一下就能到位吗?还不是不断通过学习、磨砺,转变自己,最终越来越称职?我们看金庸的小说,里面武功很强的人,大多以前都经历过很多磨难,所以当他出人头地、名动江湖的时候,再回头看看,以前那些经历是不是必要的?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最初到寺院去,师父不是让他听经闻法,而是到厨房舂米,当伙夫。他得到衣钵正传之后,遭到别人妒忌,要追杀他,他迫不得已在猎人堆里藏了十几年。猎人是个杀生的职业,与他的信仰正好相反,他们吃肉,他就吃肉边菜。他不能外出一步,因为只有这个地方是安全的,别人想不到他会藏在这里。这个过程他煎熬不煎熬?这十几年,也就是他自我调伏的过程。在猎人堆里,在屠宰场,在地狱里,都可以是一种修行。
有人觉得,我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不需要修行了。把明白道理当做修行。明白道理是修行,但只是修行的第一步,你要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才行。而要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磨砺。因为从理论转化到实践,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观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需要观照,时刻使自己处于一种“醒”的状态。人生应该保持“活水流动”的状态,不是结成冰,也不是水蒸气。冰是睡着的水,它的心太冷了;水蒸气是沸腾的水,它的心太热了。人生的过程,就在于保持一种恒温的活力。
打个比方,你现在已经困得不行了,公司还要让你加班,怎么办?——我那天从欧洲回来,时差还没有倒过来,眼睛瞪得大大的睡不着,这时候我就去看书。四点钟,被朋友拎起来打扑克,打完扑克,客人一拨一拨来,一直没有停过。所以从半夜12点到第二天晚上7点,我根本就没有时间休息。人已经困得晕乎乎,怎么办?到最后,人都走掉了,我就闭着眼睛做几个深呼吸,补充一下能量。
人在最艰难时,就是观照自己的最佳时间。你如果只喊着我受不了了,这只能说明自己不行,而且更多时候你不是喊一声我受不了了就可以改变现状的,那样反倒简单了。我以前在深圳上BSE,8天睡了十几个小时,每天只有2个小时,到后来站着都会睡着,这时怎么去调节自己?所以很多时候碰到问题,你喊痛苦没有用,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只有自己去转变它。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千万不要在那里抱怨,怨天尤人。也不要去依赖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可靠。当然,身边有贵人相助、有善缘是最好的,但是你不要完全依靠在某人身上,特别是现在很多女孩子,说嫁人一定要嫁个安全的。实际上哪有十足安全的人?是人都会变动,活水就会流动。死水才不能动,死人才不会变。什么都是无常的,就是他现在对你再好,早晚有一天也会死掉,他死掉了你怎么办,你还靠谁?所以,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才最重要。
我的一个朋友,喜欢喝咖啡,后来他花200万自己开了一个咖啡店。结果呢,员工出问题,客户投诉他,每天应付各种事,弄得他头大,最后他坐在那里喝咖啡一点感觉都没有了。不要以为自己喜欢咖啡就去开个咖啡店,实际上你去开的时候就不是那回事了。这很像世间的婚姻,结婚前,你觉得这个人很好,结婚了一定很幸福。可结婚后发现,怎么不是以前那个人了,每天油盐酱醋,孩子哭闹,婆媳关系,种种矛盾让人焦头烂额,哪有什么幸福可言。这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表象看的那么简单,当你去深入了解它的内涵后,就不再做出轻率武断的判断,而是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只有这种了解,你才能驾驭它。
出家乃大丈夫所为
释迦摩尼悟出缘起性空的思想后,他就开始初转*轮,讲“四圣谛”,苦集灭道。什么是苦,苦是怎么来的,这就是集。有了苦之后我们怎么办,要灭,灭了后就得了道。这个思想不断延续下来,他讲了四十多年,最后,他说,我没有讲过一句话。什么意思?这不是打妄语吗?在《金刚经》里有句话:说法非说法,是名说法。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很有用处,可以套用在任何地方,比如:黑板非黑板,是名黑板。教室非教室,是名教室。禅修非禅修,是名禅修。打坐非打坐,是名打坐。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父母非父母,是名父母。儿子非儿子,是名儿子。钱非钱,是名为钱。怎么解释?——“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你的丈夫,他只是暂时做了你的丈夫,他下一生就不是你的丈夫,或者上一生也不是你的丈夫,他只是在此刻是你的丈夫,也不敢保证明天后天、明年后年还是你的丈夫,因为世事是无常的,什么都在变化。同样,“钱非钱,是名为钱”,它告诉我们不要对钱执着,要以出离之心去看待钱,这样你就能真正认识什么是钱,如何对待钱。
再比如,你是公司的员工,现在老板不在,突然遇到一个问题,怎么办?你是独自去解决,还是逃避它
这时候你站起来,站在老板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你就不是员工而是老板了,所以“员工非员工,是名员工”,角色的定位是可以超越的。一旦超越它,打破它,此时你展现出来的境界就不是平日可比。
你是运动员,老想着要得第一反而不容易得第一,为什么,那个第一的念头已经成为一个束缚,一个负担,一个枷锁。倘若你心中有目标,但把一切的名利都忘掉,进入了浑然忘我的状态,就会把身上所有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时反而容易达成目标。
故而你要想,“此第一名,非第一名,是名第一名”——也就是说,即使得了第一名,也是暂时的,也会被人超越,也只是在某个阶段为第一,那么不得第一又如何呢?当你把这些都想透,身上的负担和枷锁就去掉了,轻松上阵,你的能量反而能发挥到极致。
曾经有个真实事件,一个婴儿从八楼掉下来,他的母亲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楼下,结果,把孩子接着了。后来很多消防队员都去演示,怎么都达不到那个速度,为什么?母亲并不是专业人士,可她跑的比专业人士还快。因为她是孩子的母亲。她在奔跑时心无杂念,只有一个念头。
当你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忧时就没法聚焦,你的潜能就不能发挥到极致。
我们再回到正题。大家知道,在古代印度,一般人寿命很短,只有三四十岁,而释迦摩尼活了80岁。后来在他涅槃一百年左右,大家害怕他的言教被遗忘,所以一些大弟子聚集在一起,由记忆力超人的阿难口诵下来,记录成册,前后一共结集四次。
佛教传到中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被翻译过来。所以古代那些出家人是第一个懂外语的,他们是跟世界最早接轨的人,就相当于现在的顶尖级知识分子。
这之中有几个很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们功德无量,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简单介绍一下。一个是《金刚经》的翻译人鸠摩罗什,他出身于天竺望族,在魏晋南北朝时,很多国家为了争夺他动用军队打仗,好比现在的核物理专家一样吃香。就是如今的核物理专家,还没有动用军队去抢过。他的母亲,是皇帝的妹妹,父亲是宰相,就是这样一个权贵达人,最后选择了出家。他母亲怀他的时候,据说不论记忆或理解能力,都倍于从前。他的舅舅本来是个辩论大师,但此时都辩论不过他的母亲。所以舅舅当时就知道,此胎儿将来绝非常人,可谓天赋异相。
还有,玄奘有个大弟子,叫窥基大师,他后来创立了唯识宗。他是什么人氏?他的祖父就是和唐太宗打天下的尉迟敬德,也是价真货实的名门望族。
至于玄奘,大家太熟悉了,他从印度取经回来,唐太宗三次请他当宰相,他都辞而不就,只愿意去译经,做和尚。
鸠摩罗什有四大弟子,在当时无论学识、家境,都是最顶端的一群人。在古代,要出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要度牒,有年龄限制,还要考试。所以那时候出家人在社会中地位非常之高。而现在,佛教之所以衰微,其中之一就是人才的匮乏。一些毫无信仰的人都可以出家,出家后不受戒律,不干正事,有的混吃混喝,有的以赚钱为能事,所以僧团界的整体素质低下。这样一群人,怎么可能更好地带领众生求佛问道?如今我们只要听说某人去做和尚,第一感觉就是他遭受到了打击,要么事业不成功,要么恋爱失败,要么公司倒闭,总之是走投无路了。在大家眼中佛教成了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成了失败收容所。如果都是这样一群人跑到寺院来,我们想想,佛教还有希望吗?
出家人是人天师表,“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这才是出家的本质。学佛求道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生的终极真理,在于自我超越,自我解脱,获得生命无与伦比的大自在。
在座的各位,你们能接触佛教,已经是无始以来种植福田的结果,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个福报。不过不用害怕,我不是要你们出家。老实说,出家需要更大的福报,你们暂时还不具备。所以好好禅修,回去后把它运用于生活,改变你的人生境遇,提升你的生命品质,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这,则是我期许的。
《长虹贯日,轻骑追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