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主動去學呢,還是等著老師來教?
每人都是一棵樹,不過我們是平凡的小樹,而那些偉人是參天大樹。樹越大,它的根紮得越深,汲取營養,穩固自己,每一個枝葉,都拼命吸收陽光雨露,只有這樣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人生正是如此,你不斷汲取各種知識、智慧,你的生命就更接近圓滿狀態,反之,你的人生就有很多缺陷,而最大的缺陷就是,你還不知道自己有這缺陷。我們有人覺得讀書就是消遣,看電視就是打發時間,遊山玩水就是散散心而已,他沒有從看書中得到營養,沒有從看電視中得到啓發,沒有從山水自然中使身心品質得到熏陶淨化,他沒有通過各種各樣的過程去悟道,去明理,去完成自己的進化,去圓滿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書是書,他是他,是分離的,這等于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掉了,使靈魂沒有得到成長。想想我們自己,在這七天時間,你在幹些什麼?不接電話、不說話時,你的眼睛在看什麼?耳朵在聽什麼?心在想什麼?——如果你的心優哉遊哉,總是跟著外緣跑,借著自己的六根附著在六塵之上,沒有回歸靈性的觀照,那就是整天坐在那裏也毫無用處。
所以,生活中要時刻觀照自己,把觀照當做一種習慣。我們吃飯前念那些短句,你是否每念一句都對照自己,發現自身的不足,去提升和改變自己?如果是這樣,那每念一次就有很大收獲。反之,倘若沒有觀照的能力,你就會覺得這個過程太漫長太痛苦太無聊了,唧唧歪歪念個不休,飯菜都冷了,肚子咕咕叫,實在是一種折磨。當你抱著不是修行的心來到寺院,而是把這當做一個休閑散漫的去處,你發現這裏吃飯沒有肉,還要念經,睡覺旁邊有人打呼噜,早晨5點就要起來,敲板讓人不得安甯,晚上9點就要上床,又睡不著,沒有電視,不能上網,不能打電話,這一切的一切,讓你痛苦不堪。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一定是自己錯了,你的心還沒有調到這個頻道上來,你離所謂的修行還很遠;相反,如果你的心在這個頻道,你就是不到寺院來,不打坐不念經,照樣是修行。
禅修,首先就是調伏我們那顆浮躁散亂的心。人生中做任何事都要調伏自己的心,且不說去做豐功偉績,單就是做一個平凡的人,你當好一個爸爸,做好一個妻子,難道一下就能到位嗎?還不是不斷通過學習、磨砺,轉變自己,最終越來越稱職?我們看金庸的小說,裏面武功很強的人,大多以前都經曆過很多磨難,所以當他出人頭地、名動江湖的時候,再回頭看看,以前那些經曆是不是必要的?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最初到寺院去,師父不是讓他聽經聞法,而是到廚房舂米,當夥夫。他得到衣缽正傳之後,遭到別人妒忌,要追殺他,他迫不得已在獵人堆裏藏了十幾年。獵人是個殺生的職業,與他的信仰正好相反,他們吃肉,他就吃肉邊菜。他不能外出一步,因爲只有這個地方是安全的,別人想不到他會藏在這裏。這個過程他煎熬不煎熬?這十幾年,也就是他自我調伏的過程。在獵人堆裏,在屠宰場,在地獄裏,都可以是一種修行。
有人覺得,我明白這個道理就行了,不需要修行了。把明白道理當做修行。明白道理是修行,但只是修行的第一步,你要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才行。而要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磨砺。因爲從理論轉化到實踐,需要一個過程。
因此,觀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需要觀照,時刻使自己處于一種“醒”的狀態。人生應該保持“活水流動”的狀態,不是結成冰,也不是水蒸氣。冰是睡著的水,它的心太冷了;水蒸氣是沸騰的水,它的心太熱了。人生的過程,就在于保持一種恒溫的活力。
打個比方,你現在已經困得不行了,公司還要讓你加班,怎麼辦?——我那天從歐洲回來,時差還沒有倒過來,眼睛瞪得大大的睡不著,這時候我就去看書。四點鍾,被朋友拎起來打撲克,打完撲克,客人一撥一撥來,一直沒有停過。所以從半夜12點到第二天晚上7點,我根本就沒有時間休息。人已經困得暈乎乎,怎麼辦?到最後,人都走掉了,我就閉著眼睛做幾個深呼吸,補充一下能量。
人在最艱難時,就是觀照自己的最佳時間。你如果只喊著我受不了了,這只能說明自己不行,而且更多時候你不是喊一聲我受不了了就可以改變現狀的,那樣反倒簡單了。我以前在深圳上BSE,8天睡了十幾個小時,每天只有2個小時,到後來站著都會睡著,這時怎麼去調節自己?所以很多時候碰到問題,你喊痛苦沒有用,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只有自己去轉變它。如何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千萬不要在那裏抱怨,怨天尤人。也不要去依賴什麼,在這個世界上,誰都不可靠。當然,身邊有貴人相助、有善緣是最好的,但是你不要完全依靠在某人身上,特別是現在很多女孩子,說嫁人一定要嫁個安全的。實際上哪有十足安全的人?是人都會變動,活水就會流動。死水才不能動,死人才不會變。什麼都是無常的,就是他現在對你再好,早晚有一天也會死掉,他死掉了你怎麼辦,你還靠誰?所以,自己能獨立解決問題才最重要。
我的一個朋友,喜歡喝咖啡,後來他花200萬自己開了一個咖啡店。結果呢,員工出問題,客戶投訴他,每天應付各種事,弄得他頭大,最後他坐在那裏喝咖啡一點感覺都沒有了。不要以爲自己喜歡咖啡就去開個咖啡店,實際上你去開的時候就不是那回事了。這很像世間的婚姻,結婚前,你覺得這個人很好,結婚了一定很幸福。可結婚後發現,怎麼不是以前那個人了,每天油鹽醬醋,孩子哭鬧,婆媳關系,種種矛盾讓人焦頭爛額,哪有什麼幸福可言。這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是表象看的那麼簡單,當你去深入了解它的內涵後,就不再做出輕率武斷的判斷,而是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質。只有這種了解,你才能駕馭它。
出家乃大丈夫所爲
釋迦摩尼悟出緣起性空的思想後,他就開始初轉*輪,講“四聖谛”,苦集滅道。什麼是苦,苦是怎麼來的,這就是集。有了苦之後我們怎麼辦,要滅,滅了後就得了道。這個思想不斷延續下來,他講了四十多年,最後,他說,我沒有講過一句話。什麼意思?這不是打妄語嗎?在《金剛經》裏有句話:說法非說法,是名說法。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很有用處,可以套用在任何地方,比如:黑板非黑板,是名黑板。教室非教室,是名教室。禅修非禅修,是名禅修。打坐非打坐,是名打坐。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父母非父母,是名父母。兒子非兒子,是名兒子。錢非錢,是名爲錢。怎麼解釋?——“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你的丈夫,他只是暫時做了你的丈夫,他下一生就不是你的丈夫,或者上一生也不是你的丈夫,他只是在此刻是你的丈夫,也不敢保證明天後天、明年後年還是你的丈夫,因爲世事是無常的,什麼都在變化。同樣,“錢非錢,是名爲錢”,它告訴我們不要對錢執著,要以出離之心去看待錢,這樣你就能真正認識什麼是錢,如何對待錢。
再比如,你是公司的員工,現在老板不在,突然遇到一個問題,怎麼辦?你是獨自去解決,還是逃避它
這時候你站起來,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處理問題,你就不是員工而是老板了,所以“員工非員工,是名員工”,角色的定位是可以超越的。一旦超越它,打破它,此時你展現出來的境界就不是平日可比。
你是運動員,老想著要得第一反而不容易得第一,爲什麼,那個第一的念頭已經成爲一個束縛,一個負擔,一個枷鎖。倘若你心中有目標,但把一切的名利都忘掉,進入了渾然忘我的狀態,就會把身上所有的潛能發揮出來,這時反而容易達成目標。
故而你要想,“此第一名,非第一名,是名第一名”——也就是說,即使得了第一名,也是暫時的,也會被人超越,也只是在某個階段爲第一,那麼不得第一又如何呢?當你把這些都想透,身上的負擔和枷鎖就去掉了,輕松上陣,你的能量反而能發揮到極致。
曾經有個真實事件,一個嬰兒從八樓掉下來,他的母親以最快的速度沖到樓下,結果,把孩子接著了。後來很多消防隊員都去演示,怎麼都達不到那個速度,爲什麼?母親並不是專業人士,可她跑的比專業人士還快。因爲她是孩子的母親。她在奔跑時心無雜念,只有一個念頭。
當你有太多的顧慮和擔憂時就沒法聚焦,你的潛能就不能發揮到極致。
我們再回到正題。大家知道,在古代印度,一般人壽命很短,只有叁四十歲,而釋迦摩尼活了80歲。後來在他涅槃一百年左右,大家害怕他的言教被遺忘,所以一些大弟子聚集在一起,由記憶力超人的阿難口誦下來,記錄成冊,前後一共結集四次。
佛教傳到中國是漢明帝永平十年,被翻譯過來。所以古代那些出家人是第一個懂外語的,他們是跟世界最早接軌的人,就相當于現在的頂尖級知識分子。
這之中有幾個很著名的佛經翻譯家,他們功德無量,做出了巨大貢獻,我簡單介紹一下。一個是《金剛經》的翻譯人鸠摩羅什,他出身于天竺望族,在魏晉南北朝時,很多國家爲了爭奪他動用軍隊打仗,好比現在的核物理專家一樣吃香。就是如今的核物理專家,還沒有動用軍隊去搶過。他的母親,是皇帝的妹妹,父親是宰相,就是這樣一個權貴達人,最後選擇了出家。他母親懷他的時候,據說不論記憶或理解能力,都倍于從前。他的舅舅本來是個辯論大師,但此時都辯論不過他的母親。所以舅舅當時就知道,此胎兒將來絕非常人,可謂天賦異相。
還有,玄奘有個大弟子,叫窺基大師,他後來創立了唯識宗。他是什麼人氏?他的祖父就是和唐太宗打天下的尉遲敬德,也是價真貨實的名門望族。
至于玄奘,大家太熟悉了,他從印度取經回來,唐太宗叁次請他當宰相,他都辭而不就,只願意去譯經,做和尚。
鸠摩羅什有四大弟子,在當時無論學識、家境,都是最頂端的一群人。在古代,要出家不像現在這麼容易,要度牒,有年齡限製,還要考試。所以那時候出家人在社會中地位非常之高。而現在,佛教之所以衰微,其中之一就是人才的匮乏。一些毫無信仰的人都可以出家,出家後不受戒律,不幹正事,有的混吃混喝,有的以賺錢爲能事,所以僧團界的整體素質低下。這樣一群人,怎麼可能更好地帶領衆生求佛問道?如今我們只要聽說某人去做和尚,第一感覺就是他遭受到了打擊,要麼事業不成功,要麼戀愛失敗,要麼公司倒閉,總之是走投無路了。在大家眼中佛教成了負面情緒的垃圾桶,成了失敗收容所。如果都是這樣一群人跑到寺院來,我們想想,佛教還有希望嗎?
出家人是人天師表,“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這才是出家的本質。學佛求道的意義,在于追求人生的終極真理,在于自我超越,自我解脫,獲得生命無與倫比的大自在。
在座的各位,你們能接觸佛教,已經是無始以來種植福田的結果,希望大家好好珍惜這個福報。不過不用害怕,我不是要你們出家。老實說,出家需要更大的福報,你們暫時還不具備。所以好好禅修,回去後把它運用于生活,改變你的人生境遇,提升你的生命品質,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這,則是我期許的。
《長虹貫日,輕騎追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