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她瞬間反應過來,不顧一切地沖過去,接住了孩子。事後有人通過計算,這位女士的速度已經超過了世界短跑冠軍,研究人員叫她再跑幾次,都沒有達到那個速度。可見人在忘我狀態下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人的潛能一旦爆發出來常常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當然大部分時候都爆發不出來,因爲就是因爲顧慮太多,總是擔心這擔心那的。
人最大的障礙是太執著于色身,一是執著于自己的色身,自戀,太看重形象;一是執著于他人的色身,情色邪淫,被情所困。其實細想一下,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貪戀的。如果大家想破除這些執著而又不知道怎麼去做,有幾個方法推薦大家去借鑒。看看那些處于病危狀態下貧病交加的人的生命處于什麼狀態?那些淹死的,跳樓死的,喝毒藥死的,車禍死的,癌症死的,看看他們死亡的過程,看看他們臨死和死後的狀態,再來看自己。出家人有一個秘訣,就是當你貪戀色身時就參不淨觀,如果是男的,就是參一個女體死屍,渾身腐爛、發臭、爬滿蛆蟲,血肉被蛆蟲吃光後剩下白骨,上面爬滿螞蟻,過幾百年之後白骨風化,變成一堆黃土。這樣去觀想,可以改變你對色身的執著。或者去西藏看天葬,把人大切八塊,抛到天上給靈鸠叼走,然後把腦袋敲裂,腦漿崩裂出來,把骨頭粉碎,整個人扔在那裏。你看到這種情景的時候,會感覺自己的身體像被肢解了一樣,對生命産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歎。就這麼一個身體,以後死了腐爛發臭,什麼都不是,爲何還那麼執著于它?無論我們穿什麼樣的衣服,遮住的也就這麼樣一塊肉體,爲什麼就是放不下?
人的很多煩惱、心結,其根源都來自于身體,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其他問題也很難解決得了。不快樂的時候去喝酒、唱歌、賭博,這些東西能使你快樂嗎?賺到錢你就快樂嗎?住豪宅開名車你就快樂嗎?你身家上億,沒了健康你能夠快樂嗎?看看那些得了癌症的人,被恐懼、擔心和不安的心情折磨得呆若木雞。人的身體遲早都會死去,只不過有的人死的早一點,有的人死的晚一點。生命遲早都會終結,問題是在有限的生命裏,你能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叁十歲的時候,設想你能活到八十歲,那麼在這五十年的時間裏,你要做點什麼?其實你好好利用這五十年時光,能做成很多事情,但很多人都是靠煙酒麻將來打發時間。一面感歎光陰短暫,一面又無所事事。世間種種,熙熙攘攘,無非是掙錢多一點少一點,吃的好一點差一點,穿的華麗一點簡樸一點,座駕高檔一點普通一點,僅此而已。如果是這樣的活著,多活十年少活十年又有多少區別呢?人生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年,而在于你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情,從這點上想,當一個人得了癌症的時候,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如果你不想這麼平庸的死去,就在有生之年去做一點以前想做而又沒做的事情,如果仍舊整天平平庸庸,那麼多活出來的每一天都是痛苦。
參透了人生種種,你就能豁達地面對生死,人生如此,生又何歡,死亦何悲?那麼怎麼樣去參透生死呢?首先是要從思想上下功夫,每天關照自己活著的意義,關照自己能爲這個世界做點什麼,一個人能爲這個世界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可是很多人活著都只是希望索取,不希望付出,總是把自己幽禁在自我的狹小空間裏,人的心胸太狹窄了,那種俯視世界、高瞻遠矚的境界就無從生起。造成我們痛苦和不幸的原因,在于自己放不下這個身體。很多人跟我說,丈夫對他不好、孩子不好好讀書、企業經營不好,其實所有問題都來源于自己。
很多人對佛教有誤解,就是因爲佛教站得太高,把這個世間解讀得太透,很多人覺得這些東西離我們太遠,其實一種東西離我們遠恰恰是因爲我們不去思考它們,我們不願意去面對生命的本源問題,卻總是覺得它太空曠,思考起來沒有意義,你不去思考這些問題,你面對生老病死等一系列問題就會一籌莫展,生活中的一點點小事都會讓你生出許多煩惱。佛的境界很高,學佛你要先學儒家、道家、了解了各家之後再來深入研究佛法。
這些問題我們早晚都要去思考,思考透之後再回過頭來看自己所做的事情,和過去設立的人生目標,明確今後的人生目標,你才能更好地面對你的人生。如果一個人心胸像虛空一樣開闊,沒有什麼事情能打擊得到你,罵你也好,打你也好,疾病也好,殘疾也好,你都夠坦然處之,你能夠很快調整好心態面對嶄新的人生。我們碰到一點點問題就要上吊自殺,痛哭流涕,連眼前的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無法看透,又如何來直面慘淡的人生?
尋根摘葉苦自除
偏見有兩種,常見和斷見。人容易走兩個極端,有的人認爲生命是永恒,這個叫常見,有的人認爲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叫斷見。其實這兩種觀點都不正確,生命是永遠處在生滅變化之中的,既不是永遠不滅,也不是死後即空,所以應該取中道的看法。你如果真正用心去修行,命運可以改變,因此不是常見,死後並非一無所有,所以也不是斷見。生命會因爲我們的不斷努力而改變,就比如我,我喜歡一個人獨處,以前很少跟太多人來往,但是這幾年隨著我們寺院的發展,上門來尋師訪道的人越來越多,不見也不行,漸漸的我那裏就人來人往了。他們來找我通常就是問一些問題,他們有什麼解決不了的疑惑就說給我聽,我能解決的就幫他們解決,解決不了的就給他們一些建議。我們也討論一些佛禅方面的問題,邊喝茶邊聊天,有時無話可說,就枯坐在那裏,彼此面面相觑。我交朋友喜歡直來直去,不喜歡不懂裝懂,世界這麼大,誰也不可能做到什麼都懂,所以人沒有必要把自己裝得什麼都懂,但是我覺得,我既然處在這個位置,就要處理好這個位置的事務。市裏面開會、省裏面開會,我一百個不想去,但是作爲一個道場的負責人,我不能不去,你不能說你不想去就不去,這樣的話你只能躲到深山裏去。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事務,我都告訴自己,這都是一種修行。
我們講常見和斷見,並不是要探討什麼是常見什麼是斷見的問題,而是探討一些人生的真理問題,佛教是講究真理的,他提倡我們去探索宇宙萬物存在的大道,並遵循這個規律去生存。簡單的說就是破除表相上的東西,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才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把自己放在芸芸衆生中才能體現出他的價值,無論身處什麼位置,你都應該把自己放在更高一層的空間裏,從更高的層次來思考問題,而不要只執著于眼前的利益。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整個國家、世界乃至宇宙融爲一體,我們的人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中被改變,衆生之憂就是你的憂慮,衆生之樂就是你的快樂,衆生的夢想就是你的夢想,當你能與衆生合而爲一,站在衆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你的潛力是無窮的。禅宗有個觀念,叫不破不立,就是打破自己的執著,打破自己的一切舊有的生活習慣,從一種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如果從現在開始,你按照這種理念來定位自己的人生,你就是一個救世主。
邪見是一種與正見相對的不正的見解,邪惡的見解,歪曲的、黑暗的、墮落的見解,破壞我們健康的見解,影響我們邁向正道的見解,邪跟正,黑跟白,煩惱跟清涼,是一種對立的關系。邪教跟正教的不同,就在于創教的目的、教義和途徑的不同,一個教團總是把教主自己放在最高位置,受萬人膜拜,一切都是爲謀取自己的私利而存在,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不擇手段,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這就是邪教。正教則完全相反,一切都是爲了衆生的利益而存在的,傳教的途徑也是光明正大的,不會做任何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我們佛教徒把釋迦摩尼佛尊稱爲教主,實際這都是後人冠給他的,他生前並沒有這樣稱過自己。他只是認爲自己是一個發現宇宙萬物存在真理的人,他把這種真理傳授給他的弟子,希望他們發揚光大,利益更多的人。
我發現我們身邊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搞自我崇拜,自己崇拜自己,給自己造墓、立像。爲什麼我們要在大學裏塑一些傑出學者的雕像?這跟那些給自己立像的家夥一樣是搞個人崇拜嗎?不是的,而是要我們大家看到那個像,就想起這個人生前的事迹和他的學術思想,紀念他爲人類思想所作的貢獻,要我們大家向他學習。作爲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又沒有做出什麼重大成就,你年紀輕輕給自己立像幹什麼
可能你還沒死,像就被人家推掉了,邪教思想就是這樣形成的,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搞個人崇拜,斂財斂色,把信徒所有的錢裝進自己腰包,拿去買名車豪宅,貪圖個人的享受。當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妨想一想你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去做,還是站在利益衆生的角度?這就是正與邪的區別。
我有個朋友,花七十萬去學習一個叫《種子》的課程,帶著他的家人一同去學了大半年,等他學佛以後發現,那個課程其實就是佛教裏面講的唯識學。種子種到田裏,遇到陽光、水、溫暖的氣候就會發芽,這就是種子起現行。人有八種意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它們跟人的認識有著直接關系,它實際上講的是這樣一種道理,人和種子一樣,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起現行,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就存在什麼樣一種狀態,最終就達到什麼樣一種結果。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需要一定的條件,人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成功人士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
佛陀在世的時候,看見別人在苦行林中做各種各樣的苦修,他們在野外像動物一樣生活,忍受嚴寒酷暑的煎熬,有學老鼠躲在洞中修行的,也有學烏鴉棲息在樹上修行的,這叫見取見;有的人赤身裸體只裹一塊布在身上,有的人不吃飯只吃草,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奇怪方式來對治自己的欲望和煩惱,這種方法叫戒禁取見。佛陀覺得那樣是不能悟道的,因爲它們其實都是在以自我爲中心,他們把錯誤的方法誤以爲正確的方法,這樣是證悟不到真理的。
造成人痛苦的根本原因,是貪嗔癡慢愚這五種思惑和不正見,斷滅這幾種煩惱,也就斷除了人的痛苦,我們要如何斷滅這些煩惱呢?禅定,通過禅定斷滅苦的原因,證入了脫生死的境界。修行中的人,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夠證到涅槃境界,就屬于有余涅槃,有余涅槃的狀態就是在你的世界裏沒有煩惱只有清涼,沒有痛苦只有快樂,沒有貪欲只有悲憫,雖然表面上你和其他人一樣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活,但是你的心不會被這些外在的東西所牽挂,你不會被世間的任何狀態所左右,我們可以往這方面去修。人生雖然只是短短幾十年,但是生命之前有生命,生命之後有生命,生命總處在不斷的輪回之中,把心安住于今生,安住于當下,好好珍惜今天的緣分,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人生本來苦,樂向何處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