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生本来苦,乐向何处寻

  人生本来苦,乐向何处寻

  贤宗法师为禅修学员开示

  净文整理

  生如乱花迷人眼

  打坐虽然看起来是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把它坚持下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培养打坐的习惯要靠一个人的毅力和兴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对打坐有兴趣,你就能坚持下去。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他能做多少艰难的事情,而在于他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多久。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典故,说苏格拉底教他的学生做一个摆手的动作,非常简单,人人都会,他叫他的学生每天坚持做下去,刚开始大家都很乐意做,一个月以后,剩下的人寥寥无几,一年以后只有一个人还在坚持,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后来成为苏格拉底最得意的学生。

  我讲一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寺院从零七年开始办禅修班,到今年已经有七年了,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坚持。我们一直都坚持这样的理念,不管人数有多少,哪怕只有一个,禅修班也要坚持办下去。现在我们每一期的学员人数都会超过招收名额,这就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一个团队要发展壮大,首先是带领者要坚持,其次是身边的人要坚持。当你做一件事情遇到艰难险阻想要放弃的时候,就问一问自己,你坚持了多久?真的到山穷水尽了吗?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也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考验。

  就拿我们的禅修班来说,老师缺乏,资金缺乏,生源缺乏等等,都是威胁我们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你们来这里学习打坐,如果觉得这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好方法,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如果你能够坚持三年,你就会发现,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你会脱胎换骨,变成一个连你自己都不敢想象的样子。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当所有人都不认可你的行为的时候,你能否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以前有一个游泳运动员打算横穿英吉利海峡,那天海面上大雾弥漫,她游得筋疲力竭,终于还是坚持不住放弃了,当她爬上客轮时,发现离海岸只有十多米远了,她后悔不已,竟然在即将抵达彼岸的时候放弃了。以前我在普陀山佛学院教学,周末带学生去拜山,三步一拜,拜到南海观音,每次大概要拜四个小时,到达紫竹林的时候,差不多拜完三分之二,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放弃了。我也拜得汗流浃背、头昏脑胀,每一次跪下去几乎就站不起来了,但是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不管你前面付出了多少,如果你在即将抵达终点的时候放弃了,你就真的失败了。越到后面越艰难,越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坚持下去,靠着这种默默的自我鼓励,我每次都拜到了终点。事实上达到终点以后,回过头去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一件事你能认识到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你就能坚持下来,你心中有信念,你就会坚持你的原则,如果你心中没有信念,你就会不断改变你的原则,到最后你连自己的初衷都忘掉了。信念需要坚持,坚持什么?坚持原则,只有原则不被打破,你才可能把事情坚持到最后,走出一片广阔的天空。人生一定要有一些事情每天去坚持,如果你喜欢打坐,就把它坚持下去。

  在佛教教义里,有一种叫四圣谛的理论,是释迦摩尼佛悟道时给他的弟子讲经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四圣谛的内涵。什么是苦谛?平时我们感觉不到苦,但是仔细一想,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痛苦之中。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幸福的,比如说,坐久了你会腰酸背痛,希望站着,站久了你也会腿痛脚麻,又希望坐着。肚饿了你想要吃饭,吃多了你又难受,行住坐卧里都包含着苦,更何况生老病死。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对治痛苦的,要用智慧去面对痛苦,化解痛苦,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坐的每一位,都想不起来生活中有什么痛苦,事实上打婴儿在娘胎里的时候就有痛苦,母亲吃了烫的东西,你就会在火山上煎熬,母亲吃了冰的东西,你就会在冰山上煎熬,出生的时候,你也要遭受两座大山的挤压,这难道不是痛苦?在娘胎里衣食无忧、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出生以后,冬天要忍受严寒,夏天要忍受酷热,所以人出生的时候总是哭着来的。人到四十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身体每况愈下,这里不痛那里就痛,到七十岁以后更严重,四肢都不灵便了,走起路来举步维艰,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到九十岁的时候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你想做点什么却做不了了。这也是生的一种痛苦。星云大师88岁的时候来杭州讲课,我去听课,他说他因为得糖尿病得了眼疾,眼睛只看得见白茫茫的一片。人老了,各种病都来了,牙齿脱落,眼睛模糊,耳朵失聪,这些都是老的痛苦。所以佛教里面讲,照顾老人功德最大,孝敬父母福报无边。

  我有个朋友得了癌症,平时白白胖胖的,到最后被癌症折磨得满面疮痍,眼睛里流着脓水,鼻子里流着血,非常痛苦,要打杜冷丁才能入睡,痛苦折磨得他一刻都不得安宁。善终是一种福报,不遭受痛苦折磨,一觉躺下去就安安静静地走了,这也是一种幸福。很少人能真正认识到死的痛苦。《祭神论》里讲过死的过程:死亡就像把乌龟的肉和壳分裂开的状态,没有修行的人会被吓蒙,如果我们在离世之前没有认识到死究竟是什么,就会对死产生巨大恐惧,我们不知道死后要去往哪里。人不管做什么,有一个问题在你死之前一定要了解,就是人在离开世间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四谛告诉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是一个痛苦,你们仔细想想,你从小到大,有多少事情让你快乐,又有多少事情让你痛苦,当你在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佛典里有一个比喻,说天上的人看我们世间的众生,就像我们看厕所里的蛆虫,粪坑里臭气熏天,它们却在那里享受美餐。在天人眼里,我们这个所谓的美好的世间,其实也正如我们眼里所看到的那个臭气熏天的粪坑。不说天人,就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有一次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身上的体味非常重,一个小时的旅程,我快被熏得晕过去。可能他自身不注意自己的卫生,但是旁边的人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他身上的气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移动厕所,别以为你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其实衣服包裹着的是一个粪池,五官、七窍都会流出不净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独处,喜欢被人簇拥着?实际上是忍受不了孤独之苦。只要细心察觉,人生真的没有太多快乐,你现在贫穷,心想有钱了就会快乐,等你有钱了,不一定就快乐,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着别人快乐而已,实际上快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苦,我们才能坦然面对苦。苦是人内心对世界错误的解读而产生出的烦恼,烦恼主要来源于见惑和思惑。见有无见、身见,就是考虑任何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拿自己的标准去看别人,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身见的破除有很多方法。《心经》里面讲: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色寿想行识”,最经典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就是我们的身体、即色身;想,就是我们的思维、想法、抉择、喜好等;行,就是我们的身体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识,就是认识,是我们的五蕴对应五尘所产生的反应。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受触,这些都是认识的来源。做服务行业,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做得足够好了,你就能够抓住客人的心。

  由五蕴所组成的身体就是空性,空并不是一无所有,同样一个东西,不同人对它有不同认识,你说它真正是哪一种东西,都不是,这就是空,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从其表象上来说它是空的,但从其本质来说,又是非空。就比如房子由木头、钢筋、水泥组合而成,木头、钢筋、水泥是房子吗?不是,但它们又是构成房子的元素。诸多因缘和合而成房子,佛教就把事物这种由诸多因素和合而成特性叫做空性。空性就是变化,没有一样东西不变化,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元素在变,事物本身也在变。

  人生也一直在变,小时候很可爱,长大了叛逆,青年结婚、中年成熟,晚年衰老,最后辞世,无时不在变化,事物在变化之中向前推进,这个道理就是空性。你们要是能把“空性”这两个字理解透了,整个佛教的内涵你们就懂了。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春夏秋冬,万事万物都逃不过这种规律。人今天是这种状态,明天也许是另外一种状态,今天成功,明天可能是失败,今天失败,明天可能会成功。就像褚时健创建的褚橙,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风烛残年之际依旧东山再起,创建了那么大的企业。

  了解佛教不是了解佛像,更不是了解烧香拜佛,而是把佛的智慧深入到我们的心里,去改变我们的人格,改变我们的内心和世界的关系。我不希望你们学佛以后变得神叨叨的,你们还没达到那个阶段,你们现在要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把手中的工作做好。你靠什么东西来改变自己的心路?靠什么来把手中的工作做好?答案就是禅修,修一颗安定的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别人不能忍,你能忍,别人受不了的艰苦环境你受得了。你可以把恶劣的环境当成一种历练,一个人能忍受孤独和恶劣的环境,对他的人生是一种很大的历练。曼德拉在监狱里面呆了二十多年,出来后依旧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佛教界也有一些和尚在文革中遭受屈辱,有的被关押了二三十年,但是都没有放弃信仰。在那种环境下,除了禅定,不然熬不过来。

  禅定最高的境界就是无我,忘掉自我,忘掉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心思完全专注于所从事的工作中。新闻里曾经报道过一个事件,有个女士去买菜,把孩子放在八楼的家中,在街上远远地看见孩子在阳台上玩耍,跌落下…

《人生本来苦,乐向何处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