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本來苦,樂向何處尋

  人生本來苦,樂向何處尋

  賢宗法師爲禅修學員開示

  淨文整理

  生如亂花迷人眼

  打坐雖然看起來是件簡單的事情,但是要把它堅持下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培養打坐的習慣要靠一個人的毅力和興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興趣,對打坐有興趣,你就能堅持下去。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一個人的成就不在于他能做多少艱難的事情,而在于他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堅持多久。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典故,說蘇格拉底教他的學生做一個擺手的動作,非常簡單,人人都會,他叫他的學生每天堅持做下去,剛開始大家都很樂意做,一個月以後,剩下的人寥寥無幾,一年以後只有一個人還在堅持,就是柏拉圖。柏拉圖後來成爲蘇格拉底最得意的學生。

  我講一個身邊的例子,我們寺院從零七年開始辦禅修班,到今年已經有七年了,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堅持。我們一直都堅持這樣的理念,不管人數有多少,哪怕只有一個,禅修班也要堅持辦下去。現在我們每一期的學員人數都會超過招收名額,這就是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結果。一個團隊要發展壯大,首先是帶領者要堅持,其次是身邊的人要堅持。當你做一件事情遇到艱難險阻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問一問自己,你堅持了多久?真的到山窮水盡了嗎?我們在做一件事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也正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考驗。

  就拿我們的禅修班來說,老師缺乏,資金缺乏,生源缺乏等等,都是威脅我們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堅持下去。你們來這裏學習打坐,如果覺得這是一種休養生息的好方法,就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如果你能夠堅持叁年,你就會發現,在這叁年的時間裏,你會脫胎換骨,變成一個連你自己都不敢想象的樣子。當別人誤解你的時候,當所有人都不認可你的行爲的時候,你能否還能繼續堅持下去?

  以前有一個遊泳運動員打算橫穿英吉利海峽,那天海面上大霧彌漫,她遊得筋疲力竭,終于還是堅持不住放棄了,當她爬上客輪時,發現離海岸只有十多米遠了,她後悔不已,竟然在即將抵達彼岸的時候放棄了。以前我在普陀山佛學院教學,周末帶學生去拜山,叁步一拜,拜到南海觀音,每次大概要拜四個小時,到達紫竹林的時候,差不多拜完叁分之二,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堅持不下去放棄了。我也拜得汗流浃背、頭昏腦脹,每一次跪下去幾乎就站不起來了,但是我就默默地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住,不管你前面付出了多少,如果你在即將抵達終點的時候放棄了,你就真的失敗了。越到後面越艱難,越在這個時候,就越需要堅持下去,靠著這種默默的自我鼓勵,我每次都拜到了終點。事實上達到終點以後,回過頭去看,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咬咬牙就挺過來了。

  一件事你能認識到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你就能堅持下來,你心中有信念,你就會堅持你的原則,如果你心中沒有信念,你就會不斷改變你的原則,到最後你連自己的初衷都忘掉了。信念需要堅持,堅持什麼?堅持原則,只有原則不被打破,你才可能把事情堅持到最後,走出一片廣闊的天空。人生一定要有一些事情每天去堅持,如果你喜歡打坐,就把它堅持下去。

  在佛教教義裏,有一種叫四聖谛的理論,是釋迦摩尼佛悟道時給他的弟子講經的一個重要內容,指的是:苦、集、滅、道四谛。我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四聖谛的內涵。什麼是苦谛?平時我們感覺不到苦,但是仔細一想,我們每時每刻都處在痛苦之中。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幸福的,比如說,坐久了你會腰酸背痛,希望站著,站久了你也會腿痛腳麻,又希望坐著。肚餓了你想要吃飯,吃多了你又難受,行住坐臥裏都包含著苦,更何況生老病死。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對治痛苦的,要用智慧去面對痛苦,化解痛苦,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在坐的每一位,都想不起來生活中有什麼痛苦,事實上打嬰兒在娘胎裏的時候就有痛苦,母親吃了燙的東西,你就會在火山上煎熬,母親吃了冰的東西,你就會在冰山上煎熬,出生的時候,你也要遭受兩座大山的擠壓,這難道不是痛苦?在娘胎裏衣食無憂、不怕風吹日曬雨淋,出生以後,冬天要忍受嚴寒,夏天要忍受酷熱,所以人出生的時候總是哭著來的。人到四十歲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身體每況愈下,這裏不痛那裏就痛,到七十歲以後更嚴重,四肢都不靈便了,走起路來舉步維艱,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到九十歲的時候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你想做點什麼卻做不了了。這也是生的一種痛苦。星雲大師88歲的時候來杭州講課,我去聽課,他說他因爲得糖尿病得了眼疾,眼睛只看得見白茫茫的一片。人老了,各種病都來了,牙齒脫落,眼睛模糊,耳朵失聰,這些都是老的痛苦。所以佛教裏面講,照顧老人功德最大,孝敬父母福報無邊。

  我有個朋友得了癌症,平時白白胖胖的,到最後被癌症折磨得滿面瘡痍,眼睛裏流著膿水,鼻子裏流著血,非常痛苦,要打杜冷丁才能入睡,痛苦折磨得他一刻都不得安甯。善終是一種福報,不遭受痛苦折磨,一覺躺下去就安安靜靜地走了,這也是一種幸福。很少人能真正認識到死的痛苦。《祭神論》裏講過死的過程:死亡就像把烏龜的肉和殼分裂開的狀態,沒有修行的人會被嚇蒙,如果我們在離世之前沒有認識到死究竟是什麼,就會對死産生巨大恐懼,我們不知道死後要去往哪裏。人不管做什麼,有一個問題在你死之前一定要了解,就是人在離開世間之後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結果。四谛告訴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一個痛苦,你們仔細想想,你從小到大,有多少事情讓你快樂,又有多少事情讓你痛苦,當你在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你的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佛典裏有一個比喻,說天上的人看我們世間的衆生,就像我們看廁所裏的蛆蟲,糞坑裏臭氣熏天,它們卻在那裏享受美餐。在天人眼裏,我們這個所謂的美好的世間,其實也正如我們眼裏所看到的那個臭氣熏天的糞坑。不說天人,就說說我們身邊的人,有一次我在飛機上遇到一個五大叁粗的小夥子,身上的體味非常重,一個小時的旅程,我快被熏得暈過去。可能他自身不注意自己的衛生,但是旁邊的人很容易就能感覺到他身上的氣味。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移動廁所,別以爲你把自己打扮得那麼漂亮,其實衣服包裹著的是一個糞池,五官、七竅都會流出不淨的東西。

  爲什麼很多人無法獨處,喜歡被人簇擁著?實際上是忍受不了孤獨之苦。只要細心察覺,人生真的沒有太多快樂,你現在貧窮,心想有錢了就會快樂,等你有錢了,不一定就快樂,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著別人快樂而已,實際上快不快樂只有自己知道。只有當我們真正認識到什麼是苦,我們才能坦然面對苦。苦是人內心對世界錯誤的解讀而産生出的煩惱,煩惱主要來源于見惑和思惑。見有無見、身見,就是考慮任何問題總是以自我爲中心,拿自己的標准去看別人,由此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對身見的破除有很多方法。《心經》裏面講: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色壽想行識”,最經典的一句話大家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即色身;想,就是我們的思維、想法、抉擇、喜好等;行,就是我們的身體永遠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識,就是認識,是我們的五蘊對應五塵所産生的反應。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受觸,這些都是認識的來源。做服務行業,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眼耳鼻舌身的感覺,在這幾個方面做得足夠好了,你就能夠抓住客人的心。

  由五蘊所組成的身體就是空性,空並不是一無所有,同樣一個東西,不同人對它有不同認識,你說它真正是哪一種東西,都不是,這就是空,但它又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從其表象上來說它是空的,但從其本質來說,又是非空。就比如房子由木頭、鋼筋、水泥組合而成,木頭、鋼筋、水泥是房子嗎?不是,但它們又是構成房子的元素。諸多因緣和合而成房子,佛教就把事物這種由諸多因素和合而成特性叫做空性。空性就是變化,沒有一樣東西不變化,不僅是構成事物的元素在變,事物本身也在變。

  人生也一直在變,小時候很可愛,長大了叛逆,青年結婚、中年成熟,晚年衰老,最後辭世,無時不在變化,事物在變化之中向前推進,這個道理就是空性。你們要是能把“空性”這兩個字理解透了,整個佛教的內涵你們就懂了。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春夏秋冬,萬事萬物都逃不過這種規律。人今天是這種狀態,明天也許是另外一種狀態,今天成功,明天可能是失敗,今天失敗,明天可能會成功。就像褚時健創建的褚橙,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在風燭殘年之際依舊東山再起,創建了那麼大的企業。

  了解佛教不是了解佛像,更不是了解燒香拜佛,而是把佛的智慧深入到我們的心裏,去改變我們的人格,改變我們的內心和世界的關系。我不希望你們學佛以後變得神叨叨的,你們還沒達到那個階段,你們現在要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把手中的工作做好。你靠什麼東西來改變自己的心路?靠什麼來把手中的工作做好?答案就是禅修,修一顆安定的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別人不能忍,你能忍,別人受不了的艱苦環境你受得了。你可以把惡劣的環境當成一種曆練,一個人能忍受孤獨和惡劣的環境,對他的人生是一種很大的曆練。曼德拉在監獄裏面呆了二十多年,出來後依舊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光彩。佛教界也有一些和尚在文革中遭受屈辱,有的被關押了二叁十年,但是都沒有放棄信仰。在那種環境下,除了禅定,不然熬不過來。

  禅定最高的境界就是無我,忘掉自我,忘掉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把心思完全專注于所從事的工作中。新聞裏曾經報道過一個事件,有個女士去買菜,把孩子放在八樓的家中,在街上遠遠地看見孩子在陽臺上玩耍,跌落下…

《人生本來苦,樂向何處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