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通佛,小商通我
賢宗法師于淺秋服裝公司開示
杜柯整理
凝神想象,廣開心門
今天非常榮幸,受我們戴總的邀請,和大家一起做一個分享。各位放心,我今天不是來給大家講經,也不是教大家念經,而且,我也不擅長這個。剛才戴總說了,只要是智慧,一定是有用的。智慧,構成了我們人生的基石,你有怎樣的智慧,就有怎樣的“上層建築”。故今天在座的每一位,要努力地去感悟智慧、學習智慧、經驗智慧和落實智慧,最後,讓你的一生充滿著源源不絕的智慧,活學活用,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這個智慧,取決于我們有沒有福報得到。你缺少了福報,就會覺得這個和尚跑來跟我啰嗦什麼,你左看右看都不順眼,他的話一句聽不進去,覺得不勝其煩,全是噪音。當你抱著巨大的懷疑和抵觸情緒時,心是封閉的。心封閉的,就不可能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封閉是一種什麼狀態呢?一種不打開的狀態,是不能流動、交換和更新的狀態,外面的東西進不去,裏面的出不來,所以裏面的垃圾可能清除不了,外面的好東西添置不進去,進入了一種固步自封畫地爲牢一潭死水的狀況,這種狀況其實是最需要提防的。
一個人的內心倘若打開了,單從外表就可以看出來,比如他時常笑容滿面,舉止安詳,身心和諧,隨緣自在,不會糾結,皺眉,或者執著,痛苦,總之,他是一種從容如水的狀態。水,本質上爲最不封閉的東西,故能長流長新,鮮活生動,“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因爲總是在不斷地更新,所以是一種不僵化的狀態。
我們在座的很多都是女孩子,大家追溯一下,你最美的狀態是什麼時候?是不是在熱戀中,面對自己的心上人,那種嬌羞、柔情似水展現得淋漓盡致的時候,那時候你就是最美的。所以當一個人心地柔軟、善良、喜樂、充滿柔情,走到哪裏都會給人帶來陽光、燦爛和幸福,把這種觀念植入心中,你不管活到八十歲九十歲,看上去也一定很美。美,到了最後的高級階段,一定是一種氣場、一種氣質的顯露,就像兩個女孩子都長的不錯,五官精致,身材窈窕,我們要挑出一個更美的來,怎麼辦呢,最後就要看誰的氣質、精神更勝一籌了。一個人活的越久,她的面相、神情、舉止,一定是跟隨著心念而轉變的,有句話說前叁十年的相貌是父母給的,叁十年後的相貌是自己修的,這不是瞎說,真的如此。
我們來仔細感受一下“淺秋”這兩個字,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和狀態。淺秋,它不是中秋,不是深秋,不是晚秋,淺淺的秋,其實就是初秋,是夏季剛過,秋的涼爽已來,但又不寒冽、非常舒服、神清氣爽的那一種,此時天空碧徹,行雲舒緩,流水清幽,大地正靜悄悄地迎來了一年豐收的果實……關于這種想象的鋪排還很多,那我們看,我們有沒有把這種“淺秋”的文化和精神內涵注入到內心深處,我們先不管其他的一些什麼口號,先讓我們自己真正地與企業的主體文化合而爲一,讓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産品都是“淺秋”的一種自然表達,都在诠釋“淺秋”是什麼。
所以我今天教給大家一個方法,叫凝神想象。例如你是店長,你就想店長的定位是什麼,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你的職責、權利和義務,這一系列都跟這個角色有關,你成了這些縱橫交錯各種關系網上盤結的一個原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你想的越多越全面越好,只有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做一個出色的店長。有人認爲,做店長和佛教沒有什麼關系吧,其實任何事物的運行法則,在智慧層面皆是相通的。昨天我跟一個畫家在談論繪畫的技巧,其實我根本不懂所謂繪畫的技巧,爲什麼還可以談呢,因爲美是相通的,繪畫的“美”應該體現在哪裏,作者的思想境界如何通過畫面表達出來,靈魂跟靈魂相碰撞,産生藝術的共鳴。當我看一個小女孩寫書法的時候,也可以對她進行“指導”,講講自己的感受:每一個字都有精、氣、神,就像一個人,這個人美不美或者說有沒有氣質,肯定是形象和內涵合二爲一地表現,我們如何更完美地把它表現出來,值得細細琢磨。
就說店長,你能當好一個店長,就能經營好一個家庭。你能經營好家庭,就能處理好身邊所有的人際關系。你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經營好家庭,當好店長,以後做什麼都可以契入,都有不錯的成績。反過來講,如果你做不好一個店長,經營不好一個家庭,處理不好同事朋友間的人際關系,一定是你的圓融度不夠,“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你看水,適應環境能力最強,對方是什麼型它就是什麼型,都能契入,融入對方,同化對方,所以說上善若水。我們可以心方行圓,在心裏,有自己的堅守和秉持,但在行動上,可以善巧方便。
一切事物都是相通的,儒家的修煉次第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很高的境界,到達這個級別就是儒家的大成之道,內聖外王,但平天下的原點是什麼?還是修身。家庭,是我們中國最小的單位,先在家庭中修身,這個最小的單位卻直接影響到平天下,如果你連家庭都經營不好,都“齊”不了,平天下的目標肯定難以實現,“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有一定的階梯。我們每個都希望自己這一生可以成功,做出最理想的結果,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實現,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忽略了這個最小的“原始點”——修身。
店長,無異于一個家長,家長,就是一個主人。所以我們這一生,在你當過一把手,當過一家之主之後,你的思路和能力就和別人不一樣。因爲你要面對、你要抉擇、你要承擔,你再不能躲在螺獅殼裏享清閑,在屋角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我是一個和尚,但我和你們做的是一樣的工作,管理。我也是一把手。我曾經想,如果我們的寺院在日本,我應該怎麼做,在泰國,應該怎麼做,在臺灣,又應該怎麼做,而現在我不是在日本、在泰國、在臺灣,是在中國大陸,那我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在寺廟林立的情況下,我如何做出我的差異,定位出與衆不同的路線來?
如果有空到我們香海禅寺來看看,你會驚異于這樣的一種設計和布局,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事實上我們香海寺的設計理念就是與衆不同,我們沒有大雄寶殿,而是萬佛寶殿,不是千手觀音,而是萬手觀音,還有我們的禅修課程,吃飯前念《道德經》,這在其他寺院是見不到的,佛家的寺院怎麼會念道家經典呢,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爲了更好地度化衆生,契合時代做出的打破條條框框、推陳出新的思路來。
現在面對的是什麼時代呢,網絡時代。當所有的競爭都面對同一個平臺時,你如何做出你自己,這需要你投入更多的心智和精力,還需要你走出自己慣性思維的局限,去了解外面更多更大的可能。我們每一個店長,你有沒有形成一種思考方式,假如去逛街,看到很多店,我們看人家的擺設,如何吸引人眼球,讓你看了一眼還想再看一眼,一直不滿足,即使顧客沒有買的欲望,但是很想去了解,多看一下,這是爲什麼?注意,是交易的前提,如何讓別人注意你,跑到你的店裏來,從好奇到了解,了解之後再交易,此是大學問。
可我們在管理店的過程中,有人跑到我們店裏來,話不投機時,還可能把人家趕走,這就是店長的失職。只要人來了,就有可能産生交易,即使暫時沒有,也是未來的潛在客戶,山不轉水轉,水不轉風轉,爲什麼那麼短見呢,只注重自己的眼前利益。
修行之路,在于修正
我們寺院舉辦有一個讀書會,讀的書除了一小部分佛教書籍外,百分之七十的書籍都和佛教沒有關系,我們推薦基督教的書,天主教的書,管理學方面的書,政治、哲學、文學、藝術,很多書我們覺得只要能幫助到身邊的人,就去購買。戴總剛才講過一句話,我們養一盆花,如何讓這盆花長的更好,你要不斷給它培土、澆水、施肥、除草、曬陽光等等,這樣才能長的更好。那我們在管理店的時候,也要像養一盆花一樣,作爲一個店長你要學習很多東西,包括這件衣服,爲什麼這樣設計,什麼原料,適合什麼樣人穿,搭配什麼顔色褲子,手包,首飾等等,這一系列東西,人家一提出來你就能把所有的東西講的頭頭是道娓娓動聽,這就是基本功,這就是修煉。
我作爲香海寺的負責人,也相當于一個店長,如何吸引信衆,讓來客滿意,載獲而歸,並且能有更多的回頭客,産生廣泛的口碑和連鎖效益,這是我們兩家店共同的地方。在建造香海禅寺的過程中,我一直在默默無聞地耕耘,我不是在這裏給大家吹牛,這沒有必要,你們知道嗎,我們的市委書記第一次來這裏,就被我們的文化和氣氛吸引住了,以後他經常到這裏來。想一想,桐鄉有那麼多的企業、寺院、場所,爲什麼他要聚焦這裏,單單喜歡往這裏跑呢?同樣的,你是一個店長,在那麼多的銷售團隊中如何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獨特的勢能和經營風格,贏得別人的眼球並且占據了他人的心,讓他産生家人似的信賴和戀人似的柔情,那你這個店絕對可以屹立不倒,經得起大風大浪,不敢說成爲百年老店,起碼比大多數店更長久一些。
脫穎而出的前提一定來自你獨特的思維所産生的結果,我們也可以稱之爲“劍走偏鋒”或“兵出奇技”,“劍走偏鋒”是武術上的招數,“兵出奇技”是兵法上的招數,都要求我們打破固有的思維狀態。無破而不立,“破”是“立”的前提,你被舊有的條條框框束縛住,怎麼可能有新的創建呢。但是這個“破”和“立”的過程也不是簡單的,所以人生不管做什麼都像一棵大樹,上面吸收陽光,雨露,空氣,下面根紮的越深,就越能吸收到更多的養分,最後長成參天大樹,就是遭遇到幹旱之年,其他的樹被考焦了,它也長的郁郁蔥蔥,不會枯掉。
我們讀書,學習,做許多事情,旨在爲了成長自身,壯大自身,讓我們內在充沛、強大,屹立不倒,可以經受更大的風雨。所以我們每一個店長,要養成隨時隨地都在學習…
《大商通佛,小商通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