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七課(十)初禅乃出世間一切功德之基
【(1)四禅:其中初禅之未至定者,即于欲妙無有耽著,成就欲心一境之等持,令身心生起輕安(身輕如柳絮,心堪能善法)之樂,即初禅之近分未至定(此乃出世間一切功德之基)。】
初禅未至定者,對色聲香味觸等欲妙,沒有粗糙的執著,成就境心一如之等持。但這時候的境心一如是單純的寂止,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爲安住分。要記住,世間和出世間禅定的真正區別,在于安住分與清淨分之間的差異——通常清淨分是出世間勝觀,安住分是單純的寂止。
初禅時即便講解欲心一境之境界,仍舊在寂止的狀態中,並不了義。有時候理論就是這樣的,從字面含義上看,似乎怎麼講都可以。就像境心一如,我們可以站在最高的立場上去理解,但要知道,最了義的境心一如可不一定是四禅的見解。就像看到“智慧”一詞,農民可能認爲是講解如何種莊稼的,石匠可能認爲是講解如何建築的,但木匠可能認爲是講解如何做木工活的。所以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對同樣的名詞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同這個道理般,初禅的境心一如是一種寂止,可令身心生起輕安。
身輕安就是身體如柳絮般非常輕,有時候甚至感覺身體完全不存在,但低頭看看,身體還在;有時候感覺自己在天空中飄翔,非常舒適。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像類似這樣的功德,凡夫俗子是體會不到的,只有修行者才會進入這樣的境界中。從某種角度而言,意義非常廣大。
心輕安多數還在樂的感受中。由于沒有粗大妄念,身體感覺很輕松的緣故,心中也有種不知不覺的喜悅。但是要記住,這時候的見解是不了義的。心堪能善法,是指心如如不動,而不是講解出離心、菩提心、信心、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和業之因果等善法。因爲沒有粗大之妄念,初禅之近分未至定是出世間一切功德的基礎,所以初次開始修法的時候,我們也是從它開始入手的。即便是生圓次第,也要從它開始入手。像生起次第的第四釘法性不變密意釘,指的是禅定。以前昌根阿瑞仁波切曾經說過,即便密宗外叁部的見解,必須要具備大乘教法中觀的見地,若沒有在這個見解中配同方便,不能稱之爲密宗外叁部以上的見解。密宗外叁部的見解都是很高的,何況生起次第?但在剛開始入門期間,誰又能達到緣起性空之境界呢?所以只要是修學禅定者,都要從初禅開始入手,它是出世間一切功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