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明明無理事。
論華嚴六相義
若究竟欲免斷常邊邪之見。須明華嚴六相義門。則能住法施爲。自忘能所。隨緣動靜不礙有無。具大總持。究竟無過矣。此六相義。是辨世間法。自在無礙。正緣顯起。無分別理。若善見者。得知總持門。不墮諸見。不可廢一取一。雙立雙忘。維總同時。繁興不有。縱各具別。冥寂非無。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無心會。詳法界內。無總別之文。就果海中。絕成壞之旨。今依因門智照。古德略以喻。六相者。一總二別叁同四異五成六壞。總相者。譬如一舍是總相。椽等是別相。椽等諸緣和合作舍。各不相違。非作余物。故名同相。椽等諸緣。遞相互望。一一不同名異相。椽等諸緣。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名壞相。則知真如一心爲總相。能攝世間出世間法故。約攝諸法得總名。能生諸緣成別號。法法皆齊爲同相。隨相不等稱異門。建立境界故稱成。不動自位而爲壞。又雲。一總相者。一合多德故。二別相者。多德非一故。叁同相者。多義不相違故。四異相者。多義不相似故。五成相者。繇此諸義緣起成故。六壞相者。諸緣各住自性不移動故。此上六相義者。是菩薩初地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能入法界之宗。不墮斷常之見。若一向別。逐行位而乖宗。若一向同。失進修而墮寂。所以位位即佛階墀宛然。重重磨煉本位不動。斯則同異具濟。理事不差。因果無虧。迷悟全別。欲論大旨。六相還同夢裏渡河。若約正宗。十地猶如空中鳥迹。若約圓修。斷惑對治習氣。非無理行相資。缺一不可。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道無虧。普賢以行會理。根本之門不廢(見宗鏡錄)。
即物契神頌
勤求勝積功。理契古人同。同得妙何處。澗松西北風。
示機
吾有一言。天上人間。若也不會。綠水青山。
毗盧頂上
一真收不得。萬類莫能該。蚊子生頭角。泥鳅上舞臺。
迦葉門前
觌面露堂堂。全機不覆藏。刹竿頭上卓。紅日上扶桑。
叁界惟心
叁界惟心萬法澄。盤镮钗钏一同金。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萬法惟識
不曾出世立功勳。萬國文明草木春。野老不知堯舜力。冬冬打鼓祭江神。
總
不移寸步越河沙。地獄天堂混一家。佛祖位中消息斷。何妨盡賞洛陽花。
韶國師宗風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韶國師四料揀(古德百丈端)。
聞聞(放)
密室開金鎖。閑步下松門。謾將無孔笛。吹出鳳遊雲(古德)。
秋江清淺時。白鹭和煙島。良哉觀世音。全身入荒草(百丈)。
聞不聞(收)
古松搖般若。幽鳥哢真如。況有歸真處。長安豈久居。
解語非幹舌。能言豈是聲。不知常顯露。剛道有虧盈。
不聞聞(明)
陽鳥啼聲噎。桃花笑臉開。芒鞋青竹杖。終日自徘徊。
波生元是水。空性逐方圓。除卻方圓器。胡孫夜簸錢。
不聞不聞(暗)
夜月輝肝膽。松風貫髑髅。脫然聲色外。切忌犯當頭。
理事兩俱忘。誰人敢度量。渾侖無縫罅。遍界不曾藏。
法眼門庭
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種種機緣不盡詳舉。觀其大概。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要見法眼麼。人情盡處難留迹。家破從教四壁空。
要訣(山堂淳)
清涼大法眼。旺化石頭城。首明地藏指頭。頓見玄沙祖祢。撥萬象不撥萬象。言前獨露全身。有絲頭不有絲頭。句裏已彰自己。心空法了。情盡見除。應塵毛了了然。統刹海皎皎地。髑髅常幹世界。鼻孔摩觸家風。重重華藏交參。一一網珠圓瑩。以至風柯月渚。顯露真心。煙霭雲林宣明妙法。對揚有准。惟證乃知。亘古今而現成。即聖凡而一致。聲傳海外。道滿寰中。曆然驗在目前。宛爾石城猶在。此法眼宗風也。
古德綱宗頌
一點靈臺耀古今。嶷然弘偉莫沈吟。森羅影裏容交露。聲色門前涉互深。袢夏雲欺千嶂碧。零秋風動萬家砧。綿綿法爾無窮間。引出余吹更爽襟。
人天眼目卷之四(終)
人天眼目卷之五
宗門雜錄
拈花
王荊公問佛慧泉禅師雲。禅家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雲。藏經亦不載。公曰。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叁卷。因閱之。經文所載甚詳。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爲床座。請佛爲衆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诃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
叁身(新添)
叁身謂法報化也。法身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報身盧舍那。此雲淨滿。化身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在衆生身中。即寂智用也。寂即法身。智即報身。用即化身(事苑)。
金光明最勝王經雲。一切如來有叁種身。具足攝受阿耨菩提。化身者。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爲諸衆生。修種種法。得自在力。隨衆生意。隨衆生界。現種種身。是名化身。應身者。謂諸如來。爲諸菩薩說于真谛。令其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爲除身見衆生怖畏權喜故。爲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法身者。爲除煩惱等障。爲具諸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種身。是名假有。後第叁身。是真實有。爲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複次諸佛利益自他。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又纓珞經雲。五分法身。以識性別。戒香攝身。定香攝意。慧香攝亂。解慧攝倒見。度知攝無明。是五分香。纓珞其身。
四智(新添)
大圓鏡智(如大圓鏡現衆色像)
平等性智(觀一切法悉皆平等)
妙觀察智(善觀諸法無礙而轉)
成所作智(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故。轉八識而成四智)。
妙藏诠注雲。佛轉八識而成四智者。用八爲大圓鏡智。七爲平等性智。六爲妙觀察智。前五爲成所作智。識惟分別。智能決斷。大乘莊嚴論雲。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具叁身。古德雲。眼等五識爲成所作智。意爲妙觀察智。化身攝。末那爲平等性智。報身攝。阿賴耶爲大圓鏡智。法身攝。智通禅師。讀楞伽經至千余遍。而不會叁身四智。詣曹溪問六祖。祖曰。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谛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叁身。便明四智。若離叁身。便譚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複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八)。平等性智心無病(七)。妙觀察智見非功(六)。成所作智同圓鏡(五)。五八(果)。六七(因)。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轉名不轉體)。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傳燈)。
○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六塵 六識 五識轉成所作智
般若經雲。六根六塵成十二處。添六識和合爲十八界。起信論雲。以四種法熏習義。一淨謂真如。二染謂無明。叁妄心謂業識。四妄塵謂六塵。楞嚴雲。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也。華嚴雲。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起信又雲。叁界虛僞惟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也。毗婆沙論問曰。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別即心是意。意即是識。皆同一義。如火灸。亦名焰亦名熾。般若又曰。若如實知自性皆空。是爲能學六根六塵六識者也。祖師雲。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謂之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然雖如是。蹉過者極多。錯會者不少。
○ 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
楞伽雲。末那者。此雲染汙意。恒審思量。故亦名傳送識。佛與大惠謂。廣說有八。略說有二。內現識計爲我屬賴耶。外分別事識計爲我屬前六識。真即識實性。亦屬賴耶淨分。故有粗細者。謂叁細六粗。粗細二識者。皆依無明住地而起。以根本無明。動彼靜心。而起細識。依此細識。轉起粗心。以無明爲本。依無明爲因。生叁細不相應心。依境界爲緣。生叁粗相應心。故雲。粗細二識。各具二因。方得生住。現識者。起信雲。不相應心也。依不思議熏故得生。依不思議變故得住。此現識所現境界。動彼心海。起諸事識之浪也。分別事識者。起信雲。相應心也。依境界故得生。依海心故得住也。此一識者。皆是無明。熏習真如。成染緣起也。論曰。當知無明能主一切染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諸經要集雲。識自下上至臍已上滅者生人中。上至心滅者不失人身。上至頭面滅者生天。至頂滅者永斷輪回。自上下至腰滅者鬼趣。下至足滅者地獄。論曰。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惟一真心矣。
○ 八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
宗鏡雲。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亦名含藏識。亦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脫。亦名八丈夫。總有四八叁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報德。七八二識不相離。解深密經雲。此八識能發起前六轉識故。第八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爲因。招感令生第八異熟心。是果。此阿賴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來藏識。伽陀雲。諸法于藏識。識于法亦爾。更互爲因相。亦互爲果相。楞伽雲。若不著二乘外道諸見。方能如實修行。摧破他論惡見。及舍我執等。能以妙慧。所依識者。即四智轉八識也。入如來自證地者。言與諸佛同得同證也。楞伽經佛語大惠雲。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爲因。而于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之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注雲。彼諸識等。各了自境者。此名八識俱能分別自分境故。不知惟是自心妄現也。謂色是眼識境…
《017 人天眼目(宋 智昭 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