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露半身。畢竟那人是何體段。
【舉】洞山供養雲岩真次(誰道是假)。遂舉前邈真話(一回拈出一回新)。有僧問。雲岩道只這是。意旨如何(且喜不錯認)。山雲。我當時幾錯會先師意(以己方人)。僧雲。未審雲岩還知有也無(折草量天)。山雲。若不知有。爭解恁麼道(日出連山)。若知有爭肯恁麼道(月圓當戶)。
師雲。洞山辭雲岩。山問。和尚百年後。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如何只對。岩良久雲。只這是。山沈吟。岩雲。價阇梨。承當這個大事。直須子細。山亦不言便行。後因過水睹影。方始悟徹。乃作頌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山在衆。供養雲岩真。舉前邈真話了。僧問雲岩。道只這是意旨如何。山曰。我當時幾錯會先師意。若向良久只這是處領略。正是替名通事。所以見影知形。過水方悟。僧曰。未審雲岩知有也無。若道一向知有。是左右人。不見道。知有底人始解奉重。若道一向不知有。這裏有利害。有全不知有有知有了卻不知有有不知有去成知有山雲若不知有。爭解恁麼道。若知有爭肯恁麼道。華嚴宗謂理圓言偏言生理喪。此乃重玄複妙。兼帶[口+十]通。不偏枯。無滲漏底血脈也。山于唐大中末。初住新豐百吉。後遷豫章高安之洞山。爲第一代。因爲雲岩作忌齋。僧問。師于先師處得何指示。山曰。雖在彼中。不蒙他指示。僧曰。又用設齋作麼。山曰。雖然如是。焉敢違背。僧曰。和尚發迹南泉。爲甚卻與雲岩設齋。山曰。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爲我說破。僧曰。和尚嗣先師。還肯他也無。山曰。半肯半不肯。僧曰。爲甚麼不全肯。山曰。我若全肯。則辜負先師。萬松道。雲岩二十年在百丈。卻嗣藥山。洞山發迹南泉。卻嗣雲岩。一等異苗翻茂。密固靈根。得芙蓉而宗派中興。至天童而文彩方備。那個是具文彩。頌雲。
爭解恁麼道(暗裏抽橫骨)。五更雞唱家林曉(金烏東上)。爭肯恁麼道(明中坐舌頭)。千年鶴與雲松老(玉免西沈)。寶鑒澄明驗正偏(事窮的要)。玉機轉側看兼到(交互明中暗)。門風大振兮規步綿綿(西天令嚴)。父子變通兮聲光浩浩(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師雲。洞山囑曹山雲。吾于雲岩先師。親印寶鏡叁昧。事窮的要。今付授汝。汝善護持。寶鑒澄明驗正偏。豈非雞唱家林。鶴老雲松。正偏之驗耶。鏡雖明而有背面。唯玉機轉側遞相绮。互雙明雙暗兼到之方也。易系辭曰。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洞山父子規行矩步。至今門風大振者。源深流長之效欤。
第五十則 雪峰甚麼
雲衆雲。末後一句。始到牢關。岩頭自負。上不肯于親師。下不讓于法弟。爲複是強生節目。爲複別有機關。
【舉】雪峰住庵時。有兩僧來禮拜(尋香逐氣)。峰見來以手托庵門。放身出雲。是甚麼(此猶是抛身勢隱身勢作麼生)。僧亦雲。是甚麼(果然不識)。峰低頭歸庵(莫道無語好)。僧後到岩頭(傳消寄息)。頭問。甚麼處來(不鑽不穴)。僧雲。嶺南(這裏是嶺北)。頭雲。曾到雪峰麼。(熟處難忘)。僧雲。曾到(更諱不得)。頭雲。有何言句(不醋不休)。僧舉前話(一字入公門八牛拽不出)。頭雲。他道甚麼(卻好低頭便出)。僧雲。他無語。低頭歸庵(恁麼則不曾到雪峰)。頭雲。噫當時不向他道末後句(而今道了未)。若向伊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何不道我便是雪老)。僧至夏末。再舉前話請益(好酒醒人遲)。頭雲。何不早問(貪瞌睡)。僧雲。未敢容易(可曬慣叢林)。頭雲。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索另者先窮)。要知末後句只這是(旋蒸熱賣)。
師雲。雲岩傍參道吾。雪峰傍參岩頭。君子不恥下問。今雲岩雪峰之道大行。亦退己讓人之余慶也。而岩頭天資英邁。抑揚德山之道。天下橫行。無敢當鋒者。蓋見處洞達蘊養成就。故得如是。看他二僧。雪峰門下。箭鋒相直。也是個行腳漢。爲甚直至夏末。尚疑末後句。只爲眼鈍頭迷當面蹉過。岩頭與他說出許多道理。雪峰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一法雖無異。叁人乃見差。這僧與雪峰。一時道是甚麼。及至論末後句。說與也不知。豈非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也。且道。這僧實不會。要放這話行。沩山哲雲。大小雪峰岩頭。卻被這僧勘破。萬松道。冷眼不防。岩頭雪峰。猶可恕也。後來又點德山亦不會末後句。直是難甘。是故天童兩次頌出。頌雲。
切瑳琢磨(不因一事)。變態肴訛(不長一智)。葛陂化龍之杖(已聞過海穿雲)。陶家居蟄之梭(猶見倚牆貼壁)。同條生兮有數(世相近也)。同條死兮無多(習相遠也)。末後句只這是(且信一半)。風舟載月浮秋水(切忌垛根)。
師雲。毛詩淇奧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谏。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詩也。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注曰。治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德山雪峰得岩頭。發明末後句。至今此話大行。切磨通變之力也。雪峰如化龍之杖。這僧如居蟄之梭。岩頭點出至今不知。所以同條死者無多也。或謂岩頭如化龍之杖。雪峰如居蟄之梭者。請細看前話。雪窦佛果以雙明雙暗。頌此話結。非飽參者不知。東漢方術傳。費長房。汝南人。嘗爲市掾。遇壺公。斷青竹杖。僞爲長房缢死于家。遂同入深山。學道不成。辭歸。公與竹杖。騎此至家。投葛陂。長房投杖于陂。化龍而去。又晉陶侃少時。漁于雷澤。網得一梭。挂壁。後聞雷電。化爲龍而去。雪峰如杖。這僧如梭。岩頭如風舟載月。萬松似個甚麼。鞏縣茶瓶。
第五十一則 法眼舡陸
示衆雲。世法裏悟卻多少人。佛法裏迷卻多少人。忽然打成一片。還著得迷悟也無。
【舉】法眼問覺上座。舡來陸來(大似有兩般)。覺雲。舡來(深談實相善說法要)。眼雲。舡在甚麼處(恐怕不實)。覺雲。舡在河裏(果然有下落)。覺退後。眼卻問傍僧雲。爾道適來這僧。具眼不具眼(可惜許)。
師雲。黃龍晦堂問。黃魯直正窘迫次。一人至。堂問。誰遣汝來。人雲。大林葉秀才。問。有書否。人雲。有。又問。書何在。人即引手背。抽衣領舉書。呈堂。堂雲。學道到此人田地方可。黃有愧色。法眼問覺上座。舡來陸來。覺雲。舡來。眼雲。舡在甚麼處。這裏一百個。九十九個。呈機顯示。是他穩實平貼底人。那裏與爾幹戈相待。是他道舡在河裏。磁州老師道。恰似沙地裏放個八腳鏊子。更無些子不穩當處。覺退後眼卻問傍僧雲。爾道。適來這僧。具眼不具眼。只這一問大曬淆訛。若道具眼。有甚奇特玄妙。若道不具眼。見甚麼破綻。試教天童定當看。
水不洗水(絕點澄清)。金不博金(煉做一塊)。昧毛色而得馬(不得相取)。靡絲弦而樂琴(非可聲求)。結繩畫卦有許事(法出奸生)。喪盡真淳盤古心(弄巧成拙)。
師雲。水不洗水。金不博金。佛不求佛。法不說法。此談其神駿。略其玄黃。得琴趣者。忘其弦徽。淮南子秦穆公。使伯樂舉九方堙求馬。叁月而返曰。得馬在沙丘。牡而黃。及馬至則牝而骊。公謂伯樂。子所求馬者。毛色牡牝。不知敗矣。伯樂太息曰。以至于此乎。堙之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見其內而忘其外也。果千裏馬。晉陶潛字淵明。不解琴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曰。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易雲。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又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畫八卦。萬松道。盤古初分天地。已成對待。結繩畫卦。轉喪真淳。釋迦未出世。祖師不西來。還有真谛俗谛世法佛法麼。舒州海會齊舉禅師。得法之後。嘗到琅玡覺處。覺問。上座近離甚麼處。舉曰。浙江。覺曰。舡來陸來。舉曰。舡來。覺曰。舡在甚麼處。舉曰。河裏。覺曰。不涉程途。一句作麼生道。舉曰。杜撰長老如麻似粟。便下去。萬松道。行說好話。洞山初和尚問僧。甚處來。僧曰。汝州。山曰。此去多少。僧曰。七百。山曰。踏破幾緉草鞋。僧曰。叁緉。山曰。甚處得錢買。僧曰。打笠子。山曰。參堂去。僧應喏。萬松道。便是手眼通身看爾不破。且道。這僧眼在甚麼處。眉毛下。
第五十二則 曹山法身
示衆雲。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若到比不得類難齊處。如何說向他。
【舉】曹山問德尚座。佛真法身猶若虛空(官不容針)。應物現形如水中月(私通車馬)。作麼生說個應底道理(叉手近前雲喏)。德雲。如驢觑井(落花有意隨流水)。山雲。道即大曬道只道得八成(欲窮千裏目)。德雲。和尚又如何(更上一層樓)。山雲。如井觑驢(流水無心送落花)。
師雲。撫州宜黃曹山本寂禅師。或名耽章。必是賜名谥號。初離洞山。入曹溪。禮祖塔。回吉州之吉水。衆向山名。遂請開法。師擬曹溪。凡隨所居立曹爲號。洞山之宗至師最隆。故有曹洞之稱焉。山問德上座。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麼生說個應底道理。此四句贊佛。本出古本金光明經。既如虛空。如何應物。覺範贊提婆尊者道。應緣而現。不落思惟。是故缽水以針投之。德雲。如驢觑井。此豈情識計校可及。非久經淘煉具衲僧巴鼻。不許到這田地。若是小作無向上關[木+戾]子。滿口許他也。山雲。道即大曬道。只道得八成。如秤稱鬥量來相似。德雲。和尚又如何。這一拶詞窮理盡。敢道出他驢觑井一句不得。是他款款地。只與倒過。可謂觸類而長之。此所以稱曹洞宗派之源也。天童愛此兩轉語。翻覆一時頌出。頌雲。
驢觑井(五更侵早起)。井觑驢(更有夜行人)。智容無外(天下衲僧跳不出)。淨涵有余(萬象莫能逃影質)。肘後誰分印(天眼龍睛不可窺)。家中不蓄書(真文不醋)。機絲不挂梭頭事(花又不損)。文彩縱橫意自殊(蜜又得成)。
師雲。般若無知。靡所不知。故淨…
《015 從容庵錄(萬松老人 評唱 天童覺和尚 頌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