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禅師問答錄▪P4

  ..續本文上一頁時發過叁願,一不求好穿好食,二遇逆境界順境界不生退悔心,叁參究佛法,有所研究,不好貪獨得,以普利一切。究竟說來,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說法者,如戲幻中,幻人複對幻說,故古人雲:“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當隨順世間,世相如是。

  〖上海範古農〗

  問:菩提涅槃之辨。

  答:菩提翻爲覺道,是覺悟本來自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涅槃翻爲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即是。

  〖南京梅光羲〗

  問: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的分別?

  答:根本無明即無始無明,是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是無知無覺的,即是宋儒所講的喜怒哀樂未發,老子的清靜無爲,先天道的先天無極,哲學家的清淨快樂,陸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參禅的無明窠臼、百尺竿頭,婆羅門的冥谛,六祖講的無記憶性,二乘的空執,根本無明者,因爲根本即不明,將此佛性遮障;一念無明者,非從根本無明而起,因根本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妄念,一念無明是從見聞覺知起的。佛性與根本無明、一念無明,乃從無始以來俱有的,佛性、一念無明俱是無始無終的,根本無明是無始有終的,用一念無明將根本無明來打破,就可以見自性。一念無明是不能破的,一念無明者,乃一念妄動,起一個思想等。

  問:法師講經,講佛性恒守本性,始終無有改變,佛性不受薰染,出何經典?

  答:佛性恒守本性,始終無有改變,出華嚴經第叁十卷;佛性清淨,無染無亂,無礙無厭,不受薰染,出華嚴經第七十叁卷。

  問: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何經典?

  答: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大般涅槃經,經雲:“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的意思。

  問:佛性不起妄念,妄念從何而起?

  答:妄念是從見聞覺知靈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則妄念斷爲佛性,妄念起爲衆生,豈不是成佛亦有輪回乎?

  〖西安華清法師〗

  問:佛性與見聞覺知的分別?

  答:佛性乃本來面目,是無生死,無來去,有知覺的(知覺者,即本來大覺之覺,非知覺之覺),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薰染,無漏的,人人是一樣的,本來無名字,因說法乃隨拈一名字,如真如實相、自心現量、如來藏心、無余涅槃等,都是一樣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本不起念;見聞覺知是會起念的,是分兩方面:染緣、淨緣,淨緣者,心中清清淨淨,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覺悟之念,染緣者,乃起善惡、是非、愛欲、喜怒哀樂、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薰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樣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見聞覺知,非佛性也,我們未見性以前乃見聞覺知作主,見性以後乃佛性作主,佛性與見聞覺知中間有無始無明隔閡,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陽,下暗者如世界,太陽如佛性,世界如見聞覺知,不見太陽因被烏雲遮障,烏雲如無始無明也。

  〖北平朱慶瀾〗

  問:佛法中有打戰否?

  答:舍衛國波斯匿王,皈依佛受戒,時有他國進兵來攻舍衛國,波斯匿王問佛言:若打則犯殺戒,若不打則亡國,如何處置?佛告王言:全國衆生生命系于國王一人,如國王不打,則全國生命有損失,故主張打之,然後波斯匿王乃用兵克敵,此一段故事,出大般涅槃經。

  〖北平全朗和尚〗

  問:如何方知悟後的人?

  答:悟道之事,惟悟與悟乃能知之,他人不知。從前佛在世,迦葉問佛:佛的佛性,緣何他人不知?佛答言:譬如兩家窮人,其屋內埋藏多金,他人告以屋本有金藏,可急掘取,一家則果然照掘,成爲富翁,一家則未掘,仍受窮苦;佛言:你不掘取而能得金,其理非是。此喻出大般涅槃經,金者喻如自性窮者喻如衆生,富者喻如悟後的人。亦如兩同鄉人,他鄉相遇,互話本地風光,如甜如蜜,他人未之省也。

  〖五臺山大觀和尚〗

  問:如何是狗舐熱油铛?

  答:此是禅宗的話,我們用功向無明窠臼參究自性,不可放手,取此爲喻也,狗舐熱油铛者,吞則熱,吐可惜,吞吐兩不得也。

  〖五臺山覺參和尚〗

  問:參禅要常坐或行住坐臥皆可?

  答:參禅不屬坐,坐即有著,出馬祖語錄中。

  〖廬山了達和尚〗

  問:婆伽婆的解釋?

  答: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打破無始無明的意思,出大般涅槃經。

  〖南京法一和尚〗

  問:因衆生方了修大乘,見佛性,假如不見佛性,不能從自性中流露說法,來度衆生,非大乘;大乘者,因衆生發大悲心,因大悲心發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由正覺自性中流露出來,說法度衆生,才是大乘,是否?

  答:是的。

  〖青島丁蓮唯〗

  問:華嚴經出于龍宮,龍樹菩薩去水中記取此經,緣何淹不死?船子和尚亦是悟道的人,跳在水中,如何就淹死?

  答:龍宮乃一地方名曰龍宮,非水中龍宮也,龍樹菩薩從前收集華嚴經之地點,後來有很多人去過,有考證是有此地,至以前所說的神話乃不近人情;船子和尚悟道後,度了一個學人,名夾山,之後即自願跳水死了,蓋在自性體中,無生無死無來無去,生死來去,同一空花,這是他的來去自由了,假如我們不願效他,則冒險的地方都不應該去的,佛有一戒,曰:冒難遊行戒。

  〖終南山青蓮和尚〗

  問:祖師語錄中,迦葉、阿難、馬鳴、龍樹、達磨、五祖、六祖、百丈、馬祖等千百人皆是證道的人,未曾說過“我是某人化身、某人應世”種種的神話,或說“我死了生於東方、西方”。又問:假如有一人證道後,發願生西方或東方否?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淨土,自性遍滿虛空,淨土亦遍滿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內,都在淨土之內,這個淨土是指法身淨土,叫常寂光淨土。我今設一比喻,喻如中國,北平如西方世界淨土,南京如東方世界淨土,西方東方之淨土叫作報身淨土,報身淨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業報之穢土,痛苦甚多,西方東方及他方淨報之淨土無痛苦,淨報之淨土亦非法身真淨土;在淨報之淨土修到見性之後,自性法身始生法身淨土;法身淨土喻如太陽,太陽一照,則十方世界皆見;故見性後,則生東生西盡成兩頭話,兩不相幹了;娑婆世界、東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見自性者,其所證的法身淨土,乃是一般無二的。淨土分爲四種:常寂光淨土,如太陽之光,遍滿虛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淨土,又叫法身淨土;凡聖同居淨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這叁種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淨報報身得來;如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業報得來的穢土一樣,我們這個穢土是假的,那叁個報身淨土亦是假的,那叁個淨土東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種者一真叁假。假如見自性後,則不受後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應世”,乃是世俗謬說神話,一人說假,萬人傳真也。

  〖廬山歸宗首座〗

  問:悟道、見道、證道有何差別?

  答:道乃本來之意。悟道者,豁然貫通本來也,證道者,親證自性也,見道者,親見自性也,叁種名目實一也。

  問:悟道、修道、見道、證道有何差別?

  答:悟有兩種,有解悟,有證悟;證悟乃前言之豁然貫通也,解悟者,乃了解修行之道理也。修道者,乃照法修行也。見道者,乃破無明見佛性也。證道者,乃親證自性。“證”有請明眼人印證之意。

  〖峨嵋山悟真和尚〗

  問:祖師語錄,參禅就參禅,並無又參禅又念佛之說,後人倒亂是非,如中峰禅師參高峰禅師,悟道後隨機說法,喜參禅者教彼參禅,喜念佛者亦隨機闡揚淨土,其本人並未修淨土,語在中峰廣錄中;如蓮池大師先修禅,因未悟,其臨終之遺囑言:我實未悟,因到北京參遍融禅師後,改修淨土,語在雲棲法彙。

  答:以上之辨問不錯。

  〖北平李廣權〗

  問:請解釋金剛經中之四相。

  答:我相,即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清淨淨之一念在;人相,即起一念之相;衆生相,即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中間是;壽者相,是前念後念皆已斷了,空無所有。故經中說:“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指這四種境界不見佛性。

  〖北平文法和尚〗

  問:金剛經雲:“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答:四果是假名,實相佛性乃真的。須陀洹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指實相;斯陀含而實無往來,“實無”指實相;阿那含而實無不來,“實無”指實相;阿羅漢實無有法,“實無”指實相。若明實相,則四果皆假名,皆可明矣。

  〖北平李廣權〗

  問:常聞講金剛經,說:無我相不要執著我,無人相不要執著你,無衆生相不要分別六道衆生,無壽者相不要求長壽;又說:每聽講金剛經,以無相爲體,無住爲宗,離相爲用,以上二問是否?

  答:古時有一法師請經,講到無人相無我相乃不要執著你我,下面有龐居士問“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講者不能答,欲下坐,居士送一偈曰:“無我複無人,作麼有疏親?勸君休曆座,不似直求真,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我聞並信受,總是假名陳。”故無相爲體、無住爲宗、離相爲用,乃是落于空;實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實相爲體、觀照爲宗、方便爲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觀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無明,得見實相般若也。

  〖香港呂碧城〗…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