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劫火曾將無氣吹。不勞功力當時萎。此之謂也。有時靜坐。則心念馳散。或然臨事又全失卻。都緣未得親證。落二落叁。致有錯謬展轉之失。古人雲。動靜不二。真妄不二。維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門。若領此要。萬動自寂滅也。且如眼不至色色不至眼。聲不至耳耳不至聲。法法皆爾。雲是自心功德藏。無可得取舍。契者何往不利。此正是那伽大定也。今生出來自肯。學道者。蓋夙生曾種善根。素有根本。便解發心。亦解疑著。就已尋究。又煩惱障薄。有因有緣。此人易可化度。若未薰得此心。正信不生。縱聞之亦不生疑。但如風過耳。勸之又生嗔加誹謗。此又何緣得顯露。所以千人萬人中。但一二人而已。若自解作活計。收拾得上。生生從此去。展轉明利。更不退失功德。一生勝一生。入他諸佛阃域。常與此事相應。人間天上亦只如此。設對五欲八風一切境界。與理符合。不行叁塗道一味平等正知見。複有何事。生死不可不畏。須了此一段死生情僞始得安樂無過。身心爲累耳。身如桎梏。當知身去來處。心如猿猴。當知心起滅處。此二自何處去來起滅。則身心圓明內外一如而已。且心爲內身則爲外。身爲內物爲外。國師曰。身心一如身外無余。則不見有生死當情。可謂解脫大道也。故能令人見聞。不得不脫意想。不得不息物境。不得不融。複奚疑哉。
叁自省察。
一是身壽命。如白駒過隙。何暇閑情。妄爲雜事。既隆釋種。須紹門風。谛審先宗。是何標格。二道業未辦。去聖時遙。善友師教。誠不可舍。自生勉勵。念報佛恩。惟已自知。大心莫退。叁報緣虛幻。不可強爲。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
誡問話。
近代問話多招譏謗。蓋緣不知伸問致疑咨請之意。後生相承。多用祝贊順時語。並非宗乘中建立。如古人問。若爲得出叁界去。又問。聲色如何透得。又問。此間宗乘。和尚如何言論。並是出衆當場決擇。近時兄弟。進十轉五轉沒巴鼻語。或奉在座官員。或莊嚴修設檀信。俱不是衲僧家氣味。又抽身出衆。便道數句。或時雲。某甲則不恁麼道。又雲。和尚何不道。夫問話者。激揚玄極也。不在多進語。叁兩轉而已。貴得生人信。不至流蕩取笑俗子也。
佛眼禅師語錄序
佛眼老師。自得法東山。叁坐道場。二十余年行祖令于淮甸。四方衲子雲奔輻湊。不到龍岫謂之空回。而師端居方丈。惟以傳道爲任。的的示人。晨夕無倦。升堂入室。當陽直指。全用大機。普說小參。方便開谕。巧除禅病。要使學者頓悟本心。大地山河森羅萬象。曾非外物。十方諸佛曆代祖師。只是當人。心外無法。心亦無心。一道靈光。隨處出現。自然無法可取。無法可舍。不見一法爲無爲有爲逆爲順。不見一法爲內爲外爲去爲來。能所兩亡。千差獨露。從前惡覺情見妄想塵勞。當體化爲微妙叁昧。塵塵刹刹情。與無情皆是自己真實本體之所建立。若到這裏穩密田地。便可縱橫變化任運施爲。于不二法中。現作無量差別境界。使人于千頭百面處見得根本。毫發不移。便乃不爲萬境回換。獨出獨入透脫自由。如是神通。錄中具載。言言皆正令。句句盡圓宗。雖然镂板示人。切忌喚作言句。若人開卷。洞見指歸。當知佛眼禅師至今不曾遷化。
宣和七年。八月上休日。遂甯馮楫謹敘。
宋故和州褒山佛眼禅師塔銘。
宣教郎前管句西京嵩山崇福宮李彌遜述江淮之南。有大禅師。號曰佛眼。道行聞于朝。敕居和州之褒山。逾年以疾辭歸。隱蔣山之東堂。遠近奔湊。執弟子禮。以求法者。不知幾何人。名山大刹馳使延請者。方來而未已也。宣和二年。冬至之前一日。飯食訖。整衣趺坐。合掌加額。怡然而逝。其徒哀慕。如亡津梁。如失舟楫。莫知攸濟。嗣法兄佛果大師克勤。狀師之行。且謂彌遜曰。師之于公。聞風而悅。一言而契。今其逝。公實見之。知師莫若公。是宜爲銘。乃序而銘雲。
師姓李氏。名清遠。蜀之臨卬人。舍家十四受具。嘗依毗尼。師究其說。因讀法華經。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持以問講師。莫能對。乃曰。義學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舊習。南遊江淮間。遍曆禅席。聞舒州太平演道者。爲世第一流宗師。徑造其室。恭事勤請。既久益堅。演深奇之。謂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師七年未嘗妄發一語。一日有所契。洞徹超詣。機辯峻捷。莫當其鋒。自是釋子爭歸之。而師益靜默自晦。不自爲得。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屬天下新崇甯萬壽寺。方擇人以處。舒守王公渙之。迎師住持。師辄引去。會龍門虛席。遂補處焉。居十有二年。遷住褒禅。師叁領名刹。所至莫不興起。其在龍門。道望尤振。四方學者皆曰。吾必師龍門。由是雲集至。居無所容。師不起于座。而化湫隘爲巨刹。壯者效筋力。智者授軌度。富者施赀財。初不靳也。師嚴正靜重。澹泊寡言。笑動有矩。則至出語。和怿中節。人服膺之。其爲教。則簡易深密。絕蹊徑離文字。不滯于空無汗漫之說。不以見聞言語辯博爲事。使人洞真源履實際。非大有所契證。不妄許可。平居以道自任。不從事于務。嘗曰。長老但端居方丈傳道而已。與士大夫遊。不爲勢利屈。苟道合則欣然造之。不爾雖過門或不得見。公卿大人高之。樞密鄧公洵武。聞其風奏錫紫衣師名。司谏陳公瓘。見所傳法語歎曰。諸佛心宗。衆生性海。遠公涵泳深矣。皆未識師也。況其親炙者乎。與佛果佛鑒。同門莫逆。道價相尚。世稱東山二勤一遠雲。嘗宗百門義。著圓融禮文。又摭楞嚴法華。著普門禮字。並行于世。其參學得法者。無慮數十人。士圭善悟爲之首。而宿松無著道人李法慧。頗臻其奧。師壽五十有四。僧臘四十。將逝。謂其徒曰。諸方老宿。必留偈辭世。世可辭耶。且將安往。逮終無一言。初在龍門作靈光臺。以會葬苾刍之火化者。且自爲志曰。余他日亦藏于此。後門人函骨以歸龍門。龍門之人悲且喜。奉之如生。以宣和叁年正月壬寅塔成。銘曰。
大智唯心無南北祖一離其源遂開牖戶守玄尚同執解隨趣岐行派流既倒莫溯洪融混合演得其醇師則嗣之道益以尊如收全潮衆波莫分如舉大地萬有以陳用晦而明厥問四馳覺迷解缪遠迩是依用舍孰測動言有規嚴以治已夷以示機端居叢林唯道是則化行事修不識靜默大興龍門蠱壞以飾洞明真源深履實際圓融普門並照兼利最後說法不立一偈嗚呼師乎孰識其歸淵澄月現舟行岸移于一舉手示大慈悲元珠在前罔象莫窺後學誰師靈光之碑。
福州鼓山白雲峰湧泉禅院住持嗣法士圭重勘。
古尊宿語錄卷之叁十五
大隨開山神照禅師語錄
西蜀沙門元德重編
上堂雲。你不見道。一塵含法界。所以道。有一智人。破塵出經卷。量等叁千大千世界。你欲破不破。我今舉起。大家求此事。叁千世界收在一微塵。四大海水歸一滴。須彌納芥子中。若求自己。只在一毫毛。你若一毫毛處見得。叁千大千總成經卷。只是自己動這個境界不得。所以真境不現。說什麼绉毫覺處。總是偎刀避箭。懼境藏形。你喚這個作什麼。兄弟。如石壓草相似。或然拈卻石。依舊習氣只。在。須是隨處了卻。始得與境爲主。免塵境使喚始得。大難大難。千難萬難。只是殼解他後銜鍾負鞍阿誰苦。才有些子覺觸處。便。擬望與人爲師。大錯。須說凡了卻凡。須說聖了卻聖。舉一例諸。無非恁麼。不易不易。珍重珍重。
下座。
問如何是大隨一面事。師雲。無東西南北。
問如何是生死中事。師雲。水上浮漚內外不見。
問如何是中理一句。師雲。表裏不從。進雲。師決志事如何。師雲。言下知音。
問如何是道用心處。師雲。莫自謾。
問陀那微細識。到此如何分。師雲。你眼只解觀色。還解聽聲否。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雲。萬法元不歸。
問六國未甯時如何。師雲。臣灰功。進雲。直得君臣道合時如何。師雲。不見有君臣。
問如何是自在。師雲。不自在。進雲。不自在時如何。師雲。卻自在。
問中雪瑤階時如何。師雲。不厭世境。
問曹溪一路事如何。師雲。老僧道如不淨坑。進雲。何以如此。師雲。佛祖兩路了不相幹。
問久處寒岩。何以日不照。師雲。不照寒岩。寒岩終不出來就你日光。
問離光影如何是師性。師雲。和光吐出。進雲。莫鬼語。師便打。
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雲。是末是本。
問如何是大隨境。師雲。不似學人。進雲。何故不道。師雲。不然。
問如何是最初處。師雲。莫妄想。
問隱隱不停波時如何。師雲。敬禮常住叁寶。進雲。息浪停波。爲什麼沙石轉多。師雲。爲你斷伊。
問學人只如浮雲。以鏡捉光何處安排。師雲。與雲爲主。
問寸草未生時如何。師雲。老僧無米吃。終不下大隨山。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雲。不究始不顧末。
問路逢古佛時如何。師雲。你或逢駝驢象馬。喚作什麼。師雲。夫上代諸德。莫非求實。不自瞞昧。豈比飛蛾投火自傷自壞。他明白了。被生死輪回。拘障不得。所以識不能識。智不能知。不聞道。釋迦掩室。淨名杜口。須菩提無說而說。釋梵絕聽而聽。此事大難大難。珍重。
上堂。
問萬法從心起。未審心從何起。師雲。石牛沿江走。水底火燒天。
問如何是大隨山。師雲。耳不聞眼不見。進雲。如何是山中人。師雲。千人衆裏。萬人衆裏。不向一人不背一人。
問掘一丈見一丈空。將一丈土填一丈空。未審空歸何處。師雲。莫將這個道理爲佛法。出去出去。
問佛法遍一切處。未審教學人什麼處駐足。師雲。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問撲碎骊龍珠。請師明活寶。師雲。明活寶且置。作麼生是你撲碎底珠。僧無語。
問法報化叁身佛亦非說。如何是本來身。師雲。海底如意珠。始終無不應。
問如何是大人相。師雲。肚上不帖榜。師問僧。向什麼處去。僧雲。西山住庵去。我向東山喚汝。汝便來得麼。僧雲不然。師雲。汝住庵未得。
問生死到來時如何。…
《009 古尊宿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