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8 傳法正宗記(宋 契嵩 編)▪P11

  ..續本文上一頁逢龍虎。是日趣王來。王便隨他去。自是出處益不常。及王與尊者駕至其舊城之東。此子特來迎之禮于駕前。尊者語王曰。所謂王國之聖士。此其人也。尊者即謂璎珞曰。汝記往事乎。璎珞曰。我念昔同法會。尊者演摩诃般若波羅蜜。而我轉甚深修多羅。緣當複會。故此相候。蜜多謂王曰。此子蓋大勢至菩薩。降迹爲吾嗣法。然其後複出二大士。其一先化南天竺。而後緣在震旦。然其九年卻返本國。尊者即爲之剃度。謂璎珞曰。以前吾談般若汝說修多羅。致今複會。便宜以般若多羅爲汝之名。當此不如蜜多化導于東天竺。逾六十年矣。一旦遂命般若多羅而告曰。昔如來付大法眼藏展轉至我。我今用傳于汝。汝宜流通勿令其絕。聽吾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爲智

  付法已。尊者告王曰。荷國惠施甯不感之。但其化緣殆盡。不能久戀仁德。吾將往矣。王善保之。王泣下如喪所親。尊者乃于王宮即座化形如日。少頃複之。呈一十八變。以叁昧火即自焚之。雨金色舍利。王後爲金塔以閟之。其時當此東晉孝武帝之世也。

  天竺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傳

  般若多羅尊者。東天竺國人也。姓婆羅門氏。幼喪父母。孑然胸食自養。遊于闾裏。時人但以璎珞童子號之。有命之役者。不辭勞不論直。或問曰。汝何姓。曰我與汝同姓。或曰。汝行何急。曰汝行何緩。人皆不測其然。會其國王堅固者與不如蜜多共駕還其故城。尊者遂東出趣其駕前。自說昔緣。至是尊者之迹大顯。蜜多即攜至王宮。他日爲之出家。會勝僧受之具戒。而尊者之體即發異光。未幾蜜多果以法眼付之。縱其遊化。及尊者至南天竺國。其國王香至者。诏禮于宮中。以寶珠施之。初王有叁子。而其志各有所修。其長曰月淨多羅者。好修念佛叁昧。其次曰功德多羅者。好修福業。其次曰菩提多羅者。好通佛理。以出世爲務。至是香至皆命出禮尊者。尊者以叁子皆好善。意欲驗其智之遠近。即以王所施珠使各辨之曰。世複有加此珠乎。其一月淨多羅曰。此寶珠最上。世無有勝之者也。非吾王家孰能致之。其二功德多羅亦如其說。其叁菩提多羅曰。此珠世寶未足爲上。夫諸寶之中法寶爲上。此是世光。諸光之中智光爲上。此是世明。諸明之中心明爲上。然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明辨于此。既明辨此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而明法寶。然則我師有道。其寶即現。衆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嘉其才辨。複問曰。諸物之中何物無相。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曰。諸物之中何物最高。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曰。諸物之中何物最大。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默喜。謂是大法器。必爲已嗣。其後會父病既亟。辄以手覽空。雖左右不能止。菩提多羅因以問尊者曰。吾父務善興福。平若未有如其爲心者。今感疾恍惚。手覽虛空。恐非善終。何其報之相反耶。我甚惑此。尊者果能釋之。願從出家。尊者曰。此其業之所應也。然物皆有業。雖叁乘聖人亦不能免之。但其業有善惡耳。佛謂。人有爲善之至。及其終也報當生天。則天光下垂如引經彩。欲其終者覽之。而神隨以上征。其光或五色互發者。蓋表其所向乃往天界也。今汝父手有所覽。是亦報生天上也。亦其爲善之明效。非不令終。然當其大漸。將有天樂異花應之。尋如其言。及王崩二子方甚號恸。而菩提多羅獨于喪所端然默坐。終朝不興。其二兄怪之。以問尊者。尊者曰。此子入定將有所觀。七日當自起勿驚。及菩提多羅定起。謂二兄曰。我欲觀父何往。而他無所睹。但見一日明照天地。其父殡已菩提多羅果告二兄。求從尊者出家。尊者知其道緣純熟勢不可沮。遂當其師。乃爲安其法名。久之遂以法而付囑曰。如來大法眼藏展轉而今付于汝。汝善傳之無。使斷絕。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花開世界起

  已而般若多羅于其座展左右手。各放五色祥光。七十余道。尋超身高七多羅樹。即以化火自焚。雨舍利不可勝數。四衆斂之。與其國之王月淨建浮圖而閟之。是時當此宋孝武帝之世也(以達磨六十七年後方東來。算之當在宋孝建元年甲午也)。

  [評曰]出叁藏記所謂不若多羅。而此曰般若多羅。又謂弗若蜜多。而此曰不如蜜多。何其異耶。曰此但梵音小轉。蓋譯有楚夏耳。然般若多羅于諸祖獨多谶語。而後頗驗之。豈非以法自其後而大盛于中國欲有所志耶。將示聖人之心其所知遠乎。

  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傳上

  菩提達磨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羅。亦號達磨多羅。父曰香至。蓋其國之王。達磨即王之第叁子也。生而天性高勝。卓然不輩。諸子雖處家已能趣佛理。及般若多羅說法王宮。乃得相見。尋答般若問珠之義。才辯清發稱有理趣。般若奇之。默許其法器。及父厭代。遂辭諸兄。從般若出家曰。我素不顧國位。欲以法利物。然未得其師。久有所待。今遇尊者出家決矣。願悲智見客。般若受其禮。爲之剃度曰。汝先入定。蓋在日光叁昧耳。汝于諸法已得通量。今宜以菩提達磨爲汝之名。會聖僧與受具戒。當此其地叁震。月明晝現。尊者尋亦成果。自此其國俗因以達磨多羅稱之。亦曰菩提王子。遂事其師更四十余載。而般若乃以法付之。益囑尊者曰。汝且化此國。後于震旦當有大因緣。然須我滅後六十七載。乃可東之。汝若速往恐衰于日下。尊者既禀其命。複問般若曰。若我東往。其國千載之下頗有難耶。得大法器繼吾道乎。般若多羅曰。法之所往。其趣法者。繁若稻麻竹葦。不可勝數。然其國當我滅後六十余載。必有難作水中文布。善自降之。然汝至彼南方。不可即住。蓋其天王方好有爲。恐不汝信。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複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尊者又問曰。過此以往可得聞乎。又曰。吾滅之後一百五歲。其複有小難。又說偈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爲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

  又問曰。此後複有事乎曰。吾滅後一百六十年末複。有小難蓋。父子繼作其勢非。久可叁五稔耳又。說偈曰。

  路上忽逢深處水  等閑見虎又逢豬

  小小牛兒雖有角  青溪龍出總須輸

  又問曰。所謂法器菩薩。此後出乎。般若又說偈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侄孫腳下行

  金雞解銜一顆米  供養十方羅漢僧

  複曰。此吾滅後叁百叁十載。乃應之也。又問曰。此後佛法中頗有明斯意而善分別者耶。曰吾滅後叁百八十年間。乃有比丘暗學而明用。又說偈曰。

  八月商尊飛有聲  巨福來祥鳥不驚

  壞抱一雞重赴會  手把龍蛇在兩楹

  又偈曰。

  寄公席帽權時脫  文字之中暫小形

  東海象歸披右服  二處蒙恩總不輕

  又偈曰。

  日月並行君不動  郎無冠子上山行

  更惠一峰添翠岫  王教人識始知名

  複曰。大器當現逢雲。即登吾何憂乎。尊者又問曰。然此人之後複有難乎。曰吾滅後四百六十年間。會一無衣之人欲爲魔事。又說偈曰。

  高嶺逢人又脫衣  小蛇雖毒不能爲

  可中井底看天近  小小沙彌善大機

  複曰。汝記斯言。將驗小難。黑衣童子必善釋之。尊者又問曰。此後複有難乎。曰吾滅後方六百年。不生之樹當作留難。然雖難興。二人出現乃自甯靜。又說偈曰。

  大浪雖高不足知  百年凡樹長幹枝

  一鳥南飛卻歸北  二人東往複還西

  複曰。白衣和尚說法無量。若見此谶歸而不向。又問曰。此後複有難乎。曰吾滅後二千八百年間。當有四龍起此一難。然非爲大也。汝宜知之。又說偈曰。

  可憐明月獨當天  四個龍兒各自遷

  東西南北奔波去  日頭平上照無邊

  又偈曰。

  吾此谶詞  腰長腳短

  合掌向天  回頭失伴

  身著紅衣  又如素絹

  立在目前  還若不見

  好好思量  水清月現

  尊者又問曰。此後複有難乎。般若多羅複曰。吾滅後叁千年間。凡有一十二難。其間有九大難。此總以一偈記之。偈曰。

  鳥來上高堂欲興  白雲入地色還清

  天上金龍日月明  東陽海水清不清

  手捧朱輪重複輕  雖無心眼轉惺惺

  不具耳目善觀聽  身體元無空有形

  不說姓字但驗名  意尋書卷錯開經

  口談恩幸心無情  或去或來身不停

  又曰。後所有難。悉存此一十二句。雖複遠記非汝一世所睹。然得真天眼乃可即見。般若多羅既滅。尊者禀其言。且留本國勉行教化。尊者初與比丘號佛大先者。俱出于般若多羅之門。故二人每以伯仲之禮相遇。當是皆盛揚其法。時人美之。謂開二甘露門。方其國有僧曰佛大勝者。辄離其所傳爲六宗。分化諸處。其一曰有相宗。二曰無相宗。叁曰定慧宗。四曰戒行宗。五曰無得宗。六曰寂靜宗。然學者趨之甚多。其徒各不下千百。尊者常爲其太息曰。國雖有是六衆。然其道皆非大至微。我正之。其人安得解脫。一旦遂以神通往之。初一詣其有相宗所而問之曰。一切諸相何名實相。其衆之首曰薩婆羅者。答曰。于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又問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明實相當何定之。答曰。于諸相中實無有定。諸相即名爲實。又問曰。諸相不定即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答曰。我言不定。不定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不然。又問曰。汝言不定當爲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答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 非故不定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答曰。不變當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又問曰。實相不變變即非相。于有無中何名實相。于是薩婆羅心即縣解。以手指空卻問尊者曰。此世有相亦能空故。當此身力得似此耶。尊者曰。若解實相即見非實。若了非故其色亦然。當于色中不失色體。在于非相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故名實相。次二詣其無相宗所問之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其衆之首曰波羅提者。前而答曰。我名無相心不…

《008 傳法正宗記(宋 契嵩 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009 古尊宿語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