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8 傳法正宗記(宋 契嵩 編)▪P5

  ..續本文上一頁以右手指地而謂衆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者入。會少頃其地果爲金色。俄有一長者之子。曰富那夜奢。遽至其前合掌而立。脅尊者遂問曰。汝從何來。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汝從何住。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曰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諸佛。曰諸佛亦非。尊者。因說偈曰。

  此地變金色  預知于聖至

  當坐菩提樹  覺花而成已

  夜奢亦說偈。而酬之曰。

  師坐金色地  常說真實義

  回光而照我  令入叁摩谛

  因告之曰。我今願師尊者。幸與出家。脅尊者聽之。即爲剃度。命四果聖者與其受戒。後乃命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以付汝。汝其流傳勿令之絕。聽吾偈曰。

  真體自然真  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  無行亦無止

  既付其法。即本座超身太虛而入涅槃。以叁昧火而自焚之。其舍利自空而下。不可勝數。衆竟以衣[衶-中+戒]接之。是時當此周正定王之世也。其衆尋建塔廟。以秘舍利。而諸天布寶蓋以覆之。

  天竺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傳

  富那夜奢尊者。花氏國人也。姓瞿昙氏。其父曰寶身。號爲長者。初寶身有子七人。各有所尚。其一曰富那般多。好學仙術。次二曰富那金子。好常寂靜。次叁曰富那月光。好角力相擊。次四曰富那勝童。好惠施念佛。次五曰富那波豆。好殺嗜酒。次六曰富那吉丹。耽于嗜欲。次七即富那夜奢。淡然無所好惡。其心不靜不亂。非凡非聖。嘗曰。若遇大士坐于道場。我則至彼親近隨喜。及脅尊者至其國方興佛事。而尊者遂詣其會。應對響捷。言皆造理。果于脅尊者得正法眼。遂以之遊化。道德所被不啻千萬之衆。然其得聖果者盈五百人。後至波羅柰國。遂有一長者來趨其會。尊者謂其衆曰。汝等識此來者耶。佛昔記雲。吾滅後將六百年。當有聖者號馬鳴。出于波羅柰國。說法于花氏城。摧伏異道。度人無量。今其人也。然吾亦夜夢。大海遍溢乎一隅。方欲決之。其水遂沛然流潤諸界。今此來者。蓋其大海者也。將從吾出家以法濟人。其流潤者也。于是馬鳴致禮。前而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尊者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尊者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鋸義。尊者曰。彼是木義。卻問。鋸義者何。馬鳴曰。與師平出。卻問。木義者何。夜奢曰。汝被我解。馬鳴遂悟其勝義。忻然即求出家。夜奢乃爲度之以受具戒。然其會中因之而證第四果者。凡二百人。其後命馬鳴曰。汝當轉*輪爲十二世祖。昔如來大法眼藏。今以付汝。汝其傳之。聽吾偈曰。

  迷悟如隱顯  明暗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  非一亦非二

  付法已。尊者即逞神通。爲一十八變。卻反其座。泊然寂滅。其時當此周安王之世也。衆遂建塔。以閟其全體。

  [評曰]唐高僧神清。不喜禅者。自尊其宗。乃著書而抑之曰。其傳法賢聖。間以聲聞。如迦葉等。雖則回心尚爲小智。豈能傳佛心印乎。即引付法藏傳曰。昔商那和修告優波[毛@匊]多曰。佛之叁昧辟支不知。辟支叁昧聲聞不知。諸大聲聞叁昧余聲聞不知。阿難叁昧我今不知。我今叁昧汝亦不知。如是叁昧皆隨吾滅。又有七萬七千本生經。一萬阿毗昙。八萬清淨毗尼。亦隨我滅。固哉清也徒肆已所愛惡。而不知大屈先聖。吾始視清書。見其較論叁教。雖文詞不嘉。蓋以其善記經書亦別事之重輕。不即非之。及考其譏禅者之說。問難凡數十端。辄采流俗所尚。及援書傳。複不得其詳。余初謂此非至論。固不足注意。徐思其所謂迦葉等豈能傳佛心印。尤爲狂言。恐其熒惑世俗。以增後生未學之相訾不已。乃與正之。非好辯也。大凡萬事。理爲其本。而迹爲末也。通其本者故多得之。束其末者故多失之。若傳法者數十賢聖。雖示同聲聞。而豈宜以聲聞盡之哉。經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诃迦葉。傳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禅叁昧無量功德而自莊嚴。而迦葉比丘亦複如是。又謂[毛@匊]多爲無相好佛。又謂僧伽難提者乃過去婆羅王如來。降迹爲祖。如此之類甚衆。是豈非聖人欲扶其法互相尊敬而示爲大小耶。楞伽所謂叁種阿羅漢者。一曰。得決定寂滅聲聞羅漢。一曰。曾修行菩薩行羅漢。一曰。應化佛所化羅漢。此羅漢者以本願善根方便力故。現諸佛土生大衆中莊嚴諸佛大會衆故。若大迦葉傳法數十賢聖者。豈非應化佛所化之羅漢耶。佛所化者。宜其所有四禅叁昧無量功德與如來不異也。不異乎如來而傳佛心印。孰謂其不然乎。若商那曰。阿難叁昧而我不知。我今叁昧而汝不知。雲此恐其有所抑揚耳。未可謂其必然。經曰。入遠行地已得無量叁昧。夫入遠行地者。蓋七地之菩薩也。七地菩薩尚能得無量叁昧。而化佛豈盡不能得耶。然佛之所傳心印。與余叁昧宜異日而道哉。夫心印者。蓋大聖人種智之妙本也。余叁昧者。乃妙本所發之智慧也。皆以叁昧而稱之耳。心印即經所謂叁昧王之叁昧者也。如來所傳乃此叁昧也。清以謂余叁昧耶。其所謂七萬七千本生經。一萬阿毗昙。八萬清淨毗尼。亦隨我滅者。此余未始見于他書。獨付法藏傳雲爾。尚或疑之。假令其書不謬。恐非爲傳法賢聖不能任持而然也。是必以後世群生機緣福力益弱不勝其教。以故滅之。方正像末法叁者之存滅。皆亦隨世而汙隆。曷嘗爲其弘法賢聖而致正末者耶。嗚呼學者不求經不窮理。動謬聖人之意爲其說。雖能編連萬世事。亦何益乎。書曰。記誦之學不足爲人師。清之謂欤。

  傳法正宗記卷第二(終)傳法正宗記卷第叁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傳

  天竺第十叁祖迦毗摩羅大士傳

  天竺第十四祖龍樹大士傳

  天竺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傳

  天竺第十六祖羅睺羅多大士傳

  天竺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大士傳

  天竺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大士傳

  天竺第十九祖鸠摩羅多大士傳

  天竺第二十祖阇夜多大士傳

  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傳

  馬鳴大士者。波羅柰國人也。未詳其姓氏。亦名功勝。蓋以其夙有功德殊勝而命之。然初詣富那夜奢尊者。以問答有所合。乃慕其道。遂從之出家受戒。夜奢因謂之曰。汝夙世以有所愛被降梵天生于毗舍離國。然其國有上中下叁類人。其上之者身有光明。其衣食自然。從念而得。中之者身無光明。衣食求之乃得。下之者裸形如馬。汝憫此類。嘗以神力分身爲蠶。其人得以爲服。由是功德汝得複生今之中國。方汝舍彼國時。其馬人衆感戀汝德。皆共悲鳴。汝亦以偈慰之曰。

  我昔生梵天  爲有小愛故

  而墮毗離國  與汝同憂苦

  我見汝無衣  心生保善護

  示化于窠圍  當得諸濟度

  偈已汝即此生。以故得今馬鳴之號也。然汝當轉*輪爲第十二世祖。師尋以大法眼付之。已而大士以其法遊化至花氏國。方大興佛事。雖叁乘學人皆能度之。一旦遽有一老叟。陽爲疾者。至其會前。坐而仆地。大士因曰。此非常也。將有異相。其人遂即不見。俄而從地湧出爲一女子。其狀端美赩如金色。舉手指大士。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于此地上  而度生死衆

  複瞥然不見。大士曰。此魔來欲與吾較。有頃果風雨暴至。天地忽冥。複曰。魔之信至矣。吾當除之。即以手揮空。遂現一千尺金龍。其威神奪張。雖山丘爲之震蕩。而魔事遂息。後七日複有一小蟲。狀類蟭螟。潛其座下。大士執之以示衆曰。此魔之所變。盜聽吾法。尋縱之令其自爲。終懼而不能動。尋慰之曰。吾非害汝。汝但複其本形。魔乃現其正體。作禮而忏悔。大士因問曰。汝之名誰。其眷屬幾何。魔曰。我名迦毗摩羅。其屬叁千。曰汝盡神力能變幾何。魔曰。我化大海不爲難事。曰汝化性海得耶。魔茫然乃曰。此言非我所知。大士即爲說法曰。此性海者。山河大地皆依建立。叁昧六通由茲發現。魔聞法大起信心。遂與其叁千徒屬皆求出家。大士即爲剃度。乃召五百應真與之受戒。謂之曰。汝趣菩提。當即成聖道。摩羅果得戒體發光明。而異香普薰。大士因之乃大造論議。尋而命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以付汝。傳之勿令斷絕。汝聽吾偈曰。

  隱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棄

  付法已。即入龍奮迅叁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尋趣大寂。是時也當此周顯聖王之世也。四衆遂以其真體。閟之于龍龛。

  天竺第十叁祖迦毗摩羅大士傳

  迦毗摩羅者。花氏國人也。未詳其姓。初爲外道。有大幻術。因詣馬鳴大士。較法不勝。遂與其徒皆求出家。既證聖道。馬鳴即以大法眼付之。已而遊化至西天竺。會其國太子有曰雲自在者。德于大士。乃欲請往其宮中供養。大士辭之曰。佛製。沙門不得親于王臣勢家。此不敢從命。太子曰。然則吾國其城之北有一大山。山有石窟。清靜絕俗。亦可禅棲。雖龍蛇異物所護。而尊者至德。其必順化。大士曰諾。從之而往。方至其山。果有大蟒。長可一裏。嗔目相視。大士即直進不顧。至山之南方坐于坦處。蟒複盤繞其身。亦不之顧。蟒須臾遂去。大士視其所隨之衆。已皆逃散無一在者。尋獨進將至其石窟。俄然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致敬。大士問曰。汝何所居。曰我昔嘗爲比丘。甚好寂靜。煩于初學所問。因起嗔心。以故命終墮爲蟒身。止于此窟。今已千載。適值尊者聖德。故來敬之。大士因問曰。是山複有何人所居。其務道乎汝示我知之。老人曰。此北去十裏有巨樹焉。能蔭五百大龍。其樹之王號龍樹者。常爲龍衆說法。而我亦預聽。大士又集其徒相將而前。及至巨樹。龍樹果出迎之。忻然致禮而問之曰。深山孤寂龍蛇所居。大德至尊何屈至此。大士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即默而計之曰。此尊者其得決定性明道眼耶。是大聖人繼真宗乎。大士曰。汝雖心念。吾已意知。但能出家。何慮我之非聖。龍樹于是悔謝。大士即與度之。未幾乃命之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汝傳之。汝聽吾偈曰。

  非隱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  非愚亦非智

  大士付法已。遽超身太虛。逞其神變。乃趣…

《008 傳法正宗記(宋 契嵩 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009 古尊宿語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