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8 傳法正宗記(宋 契嵩 編)▪P6

  ..續本文上一頁寂滅。以化火自焚。是時當此周赧王之世也。龍樹遂斂其五色舍利。建寶塔以閟之。

  [評曰]寶林傳燈二書。皆書天竺諸祖入滅之時。以合華夏周秦之歲甲。然周自宣王已前未始有年。又支竺相遠數萬余裏。其人化滅或有更千余歲者。其事渺茫隔越。吾恐以重譯比校未易得其實。辄略其年數甲子。且從而存其帝代耳。唯釋迦文佛菩提達磨至乎中國六世之祖其入滅年甲。稍可以推校乃備書也。

  天竺第十四祖龍樹大士傳

  龍樹大士者。西天竺國人也。未詳其本姓。或曰。出于梵志之族。其性大聰晤。才慧卓荦。殆非凡器。少時已能誦四韋陀典。稍長善天文地理。悉通百家藝術。所知若神明。始其國有山號龍勝者。素爲龍之所棲。而山有巨樹。能蔭衆龍。及大士有所感悟。意欲出家。遂入山修行。乃依其樹。然而叁藏奧義亦自洞曉已。能爲其龍衆說法。以故得號龍樹。及摩羅尊者來其山。相遇甚善。大士乃與龍衆禮之爲師。方剃度時。其國之君與帝釋梵王。皆赴其勝會。受戒于大羅漢。即成聖道得六神通。摩羅尋以大法眼付之。已而遊化至南天竺國。先是其國之人好修福業。洎大士至說正法要。乃遞相謂曰。唯此興福最爲勝事。佛性之說何可見耶。大士因語之曰。汝衆欲見佛性。必除我慢。乃可至之。其人曰。佛性大小。曰非小非大。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其人衆以大士所說臻理。皆喜好願學其法。大士即于座上化其身。如一月輪。時衆雖聞說法。而無睹其形。適有長者之子曰迦那提婆。在彼人之中視之。獨能契悟。遽謂其衆曰。識此相乎。衆曰。非我等能辨。提婆曰。此蓋大士示現以表佛性。欲我等詳之耳。夫無相叁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虛明。語方已。而輪相忽隱。大士複俨然處其本座。而說偈曰。

  身現圓月相  以表諸佛體

  說法無其形  用辨非聲色

  于是其人皆大感悟。即求爲師。而大士悉與度之。會衆聖與其受戒。而提婆爲之上首。會有五千外道。先于其國興大幻術。王與國人皆靡然從之。而佛道將塞。當此大士感慨。遂易其威儀。白衣持幡。伺王每出。則趨其前行。或隱或顯。如此凡七載。一旦王大異之。以善辭命而致之問曰。汝果何人。而常吾前行。追之不得。縱之不去。大士曰。我是智人。知一切事。王複驚其語。即欲驗之曰。諸天今何所爲。曰天今方與阿修羅戰。王曰。天事豈易明耶。曰且待將有應效。少頃俄有戈戟。雜人手足。紛然自空而下。王見乃信。遂加歎服。命外道輩歸禮大士。然外道皆求正其見。大士遂因之造衆論議。若智度者。若中觀者。若十二門者。不啻其千萬偈。悉皆方便開釋正法。以應其機宜。其後乃命迦那提婆曰。如來以大法眼付囑迦葉。乃至于我。我今付汝。聽吾偈曰。

  爲明隱顯法  方說解脫理

  于法心不證  無嗔亦無喜

  複謂提婆曰。汝善傳持勿使斷絕。當于未來之世大興佛事。已而騰身太虛。入月輪叁昧。大逞神變。返其座即入寂定。及後七日天雨舍利。而大士複從定起。以手指空謂其衆曰。此舍利者。蓋昔拘那含佛之弟子號摩诃迦尊者。嘗發叁願之所致也。其一曰。願我爲佛之時。若有聖士化度于世者。遇天澍雨至于其身即爲舍利。其二曰。願天地所生之物。皆堪爲藥療衆生病。其叁曰。願凡有智者。皆得所知微妙。以通宿命。言已仍泊然大寂。其時當此秦始皇帝之世也。提婆與其四衆遂建塔以閟之。

  [評曰]正宗貴乎簡妙。而龍樹大士以廣論發之何哉。曰然簡妙常難其至之者。方其人機器有上下。此非以方便導之。則淺信者安得其進向。是故大士爲論務發彼一機者也。涅槃豈不雲乎。汝慎勿爲利根之人廣說法語。鈍根之人略說法也。夫簡妙者。要在其心有所到耳。不必以其言不言爲之當否。是故證之于簡妙也。彌說而彌至。不證于簡妙也。彌說而彌遠。

  天竺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傳

  迦那提婆者。南天竺國人也。姓毗舍羅。天性才辯。幼習其國風。喜修福業。及趣龍樹大士方至其門。龍樹試之。遣以滿缽水先置其前。大士即以一針投之。而進相見。忻然契會。龍樹現月輪以表佛性。衆皆罔測。獨大士識之。遂以谕其衆人。尋亦相與師龍樹出家。而提婆果爲其高足弟子。及龍樹大士垂入泥洹。遂以大法眼傳之。其後大士以其所證廣化乎他方。先是迦毗羅國有富人。曰梵摩淨德。其國稱爲長者。有二子。長曰羅睺羅琰。次曰羅睺羅多。淨德好治園林種植嘉木。一朝其園木無故忽然生耳如菌。大于車輪。其美味可食。如此終年。唯資淨德與其子羅睺羅多所啖。余家人辄欲取食。其菌即隱。然淨德疑之。謂其子曰。此木之耳。唯我與汝得食。必非常事何人能爲明之。羅睺羅多遂說偈。欲以他告曰。

  此木生奇耳  我食不枯槁

  智者解此因  我回向佛道

  適會大士入國至其家。而淨德父子喜得所遇致禮。遂以其事問之。大士乃與辨之曰。昔汝二十之時。嘗命一比丘于舍供養。其比丘雖小有戒行。而法眼未明。心不詣理。坐虛受汝惠。然其能少修行不陷惡趣。故報爲此木耳以償于汝。初此比丘居汝舍時。汝諸家人皆不喜之。唯汝與其次子。能以誠待。故今耳菌獨汝父子得飨。複問淨德曰。汝年幾何。答曰。七十有九。大士因說偈曰。

  入道不通理  複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木亦無耳

  淨德聞其說。心遽廓然。益勤歎伏。且曰。我愧衰老。雖欲出家。豈堪事師。今此次子素樂入道。願舍以備給侍。幸尊者容之。大士謂曰。昔如來記此子雲。後五百年中有大菩薩。號羅睺羅多。因木之耳出家成道。遂問其子曰。汝何名耶。曰我名羅睺羅多。大士曰。此誠合佛所記。汝今出家必成大果。尋與剃度。會聖衆與受具戒。遂專隨遊化。一日大士複至巴連弗城。俄聞外道相計欲掩抑佛法。乃自持長幡。往立其會所。外道遽問曰。汝何不前。答曰。汝何不後。又曰。汝似賤人。答曰。汝似良人。又曰。汝解何法。答曰。汝百不解。又曰。我欲得佛。答曰。我灼然得。又曰。汝不合得。答曰。元道我得。汝實不得。又曰。汝既不得。雲何言得。答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故。我當自得。于是外道嗣屈。自相謂曰。此必大聖。宜皆歸之。遂問曰。汝名爲誰。大士曰。我名迦那提婆。外道輩以夙聞其名。于是服膺悔過。其未即化者。後發百千難問。而大士恣其無礙之辯。一皆折之。由是廣造論議。若百論之類是也。然其勝事既集。終命羅睺羅多付之法眼。其說偈曰。

  本對傳法人  爲說解脫理

  于法實無證  無終亦無始

  已而入奮迅叁昧。體放八光。而趣寂滅。其時當此前漢孝文帝之世也。四衆營塔。而梵天助飾。共供養之。

  天竺第十六祖羅睺羅多大士傳

  羅睺羅多者。迦毗羅國人也。姓梵摩氏。既得明其家木耳之緣。即從提婆大士出家。隨侍往巴連弗城。尋受付正法。于彼城。其後大士亦統徒。廣行教化。未幾至室羅筏城之南。臨金水河。遽謂其徒曰。汝等知之乎。適五佛影現于中流。吾勺其水。辄有異味。此河之源凡五百裏。當有至人居之。然如來昔已記曰。後五百年中當有聖者。號僧伽難提。出于此處。相繼以爲十七世祖。遂將衆沂流而上。既至果見難提禅定于石窟中。伺之凡叁七日。會其出定。大士乃問之曰。汝身定耶心定乎。難提答曰。我身心俱定。又曰。心身俱定何有出入。答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體常寂。又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無動靜何物出入。答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許金出入金非動靜。又曰。若金在井出者何物。答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又曰。此義不然。答曰。彼理非著。又曰。此義當墮。答曰。彼義不成。又曰。彼義不成我義成矣。答曰。我義雖成法非我故。又曰。我義已成我無我故。答曰。我無我故複成何義。又曰。我無我故故成汝義。難提乃曰。仁者師于何聖得是無我。大士曰。我師迦那提婆大士證是無我。曰稽首提婆師而出于仁者。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大士曰。我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汝。若師我故。知我非我我。難提心即廓然。遂稽首而說偈曰。

  叁界一明燈  回光而照我

  十方悉開朗  如日虛空住

  偈已再禮必求見度。大士曰。汝心自在非系我所。何須依托而求解脫。大士即以右手擎其金缽。舉至梵天。取天香飯命衆共食。而其大衆忽生厭惡。皆不能飨。大士曰。讓而不能食。非吾所吝。汝業自然。乃命難提分座同食。衆複疑之。意其師弟子混而無品。大士知之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今與吾分座之者。乃過去婆羅王如來也。應物降迹。將爲第十七世祖師。汝輩亦莊嚴劫中嘗趣叁果。而未純無漏。適雖親我豈大見性。正宜專意歸此仁者。然吾滅後。即爲大衆上首。複出一師號伽耶舍多。亦宜知之。衆曰。大師神力不敢不信。彼雲過去佛者尚或疑之。難提以其衆心未伏于已。乃謂羅多曰。世尊在日。世界平正無有堆阜江河溝洫。水皆甘美草木滋茂國土豐盈。人無八苦而行十善。及乎雙林示滅。今將欲千年。而世界丘墟樹木枯悴。人寡至信正念輕微。不務妙悟但樂神力。然我自不爲。爲亦何難。即展右手入地至于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會中分諸大衆。然飲者其心益甯。于是衆皆推伏作禮悔過。大士後乃命之曰。吾今老矣。非久處世。如來之大法眼用付于汝。聽吾偈曰。

  于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  內外雲何起

  難提聞命。敬奉勤至。複說偈而贊之曰。

  善哉大聖者  心明逾日月

  一光照世界  暗魔無不滅

  羅多大士即其座上入滅。是時也當此漢武帝之世也。四衆建塔以閟全體。

  天竺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大士傳

  僧伽難提者。室羅伐國人也。姓刹帝利。父曰寶莊嚴。實其國之王也。大士生即能言。與其母語。唯稱佛事。父母異之。诏其國師。問子所以然。其國師異人也。能知往事。謂王曰。此子乃昔娑羅王佛也。欲有所化度故示生王家。七歲當複入道。出居于金河石窟。其父母愛…

《008 傳法正宗記(宋 契嵩 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009 古尊宿語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