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力。爲血腥穢此山矣。念何以報厚德。即穴岩下爲泉曰:他日衆多無水,何以成叢林。此泉所以延師也。泉今爲湖,在半山,號龍湖。邦人聞其事,富者施財,貧者施力。翕然而成樓觀。遊僧至如歸。湖之側有神,極靈禍福。此邦民俗畏敬之。四時以牲飨祭。聞杖策至廟,與之約曰: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爲鄰。不然,道不同,不相爲謀。何山不可居乎。是夕邦之父老,夢神告語曰:聞禅師爲我受戒,我不複血食。祭我當如比丘飯足矣。自是神顯異迹,護持此山。聞將化,令擊鍾集衆,跏趺而坐。說偈,
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個歇處。住山聚衆叁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
于是斂目安坐,寂然良久。撼之已化矣。塔于本山,谥圓覺禅師。史不書名,但書僖宗二子。建王宸,益王升。然亦失其母氏位,及薨年月。傳不書,聞受業受具所。讀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疑石霜亦其落發師欤。
筠州九峰虔禅師。
禅師名道虔,劉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開豁明濟,氣壓叢林。至霜華,諸禅師見之。謂人曰:此道人從上宗門爪牙也。諸殁時,虔作侍者。衆請堂中第一座,嗣諸住持。方議次,虔犯衆曰:未可,須明先師意旨,乃可耳。衆曰:先師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廟香爐,一條白練如何會。第一座曰:是明一色邊事。虔曰:果不會先師意。于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會先師意。香煙滅則我脫去。不然煙滅不能脫。言卒而脫去。虔拊其背曰:坐脫立亡不無。首座會先師意,即未也。廬于普會塔之旁。叁年而去。經行于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問無間中人,行什麼行。曰:畜生行。曰:畜生複行什麼行。曰:無間行。曰:此猶是長生路上人。曰:汝須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麼命。曰長生氣不常。複曰:大衆還得命麼。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競起,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賢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話月。從上宗門中事,如節度使符信。且如諸先德。未建許多名目,指陳已前。諸人約什麼體格商量。這裏不假叁寸,試話會看。不假耳根試采聽看。不假兩眼試辨白看。所以道,聲前抛不出。句後不藏形。盡乾坤都來,是汝當人個目體。向什麼處,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圖度作解。盡未來際,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擬將心意學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先是馬大師,殁于豫章開元寺。門弟子懷海智藏輩。葬舍利于海昏石門。海亦廬塔十余年。乃浴馮川上車輪峰。逢司馬頭陀勸海留止。因不複還石門。虔自九峰往遊焉,遂成法席。爲泐潭第一世,繼海遺蹤也。吳順義初,告衆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號圓寂,谥大覺禅師。得法上首殷禅師。
吉州禾山殷禅師。
禅師名無,殷生吳氏,福州人也。七齡雪峰存禅師見之。愛其純粹,化其親令出家。年二十,乃剃落受具。辭遊方至九峰虔公。問汝遠來何所見。當由何路,出生死。對曰重昏廓辟,盲者自盲。虔笑以手揮之曰:佛法不如是。殷不怿,請曰:豈無方便。曰汝問我。殷理前語,問之。曰奴見婢殷勤。殷于是依止十余年。虔移居石門,亦從之。及虔殁,去遊廬陵。至永新,見東南山奇勝。乃尋水而往,有故寺基。蓋文德中,異僧達奚道場。遂定居學者雲集。唐後主聞其名,诏至金陵。問佛法大意,久之有旨,延居楊州祥光寺。懇辭歸西山。诏住翠岩,又住上藍寺。賜號澄源禅師。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叁月二日令侍者開方丈。集大衆曰:後來學者,未識禾山,即今識取。于是泊然而化。閱世七十,坐夏五十。谥法性禅師,塔曰妙相。
贊曰:石霜言,遍界不曾藏。而其子聞公,臨化曰: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齊聽取。九峰言,盡乾坤是汝當人自體。何處安眼耳鼻舌。而其子殷公臨化曰:後來學者,未識禾山,即今識取。予觀其父子兄弟。語言行履,如形著影出,聲呼谷應。而近世禅者,尚伫思,可悲憐也。
禅林僧寶傳卷第五。
禅林僧寶傳卷第六。
宋明白庵居沙門 惠洪 撰
雲居宏覺膺禅師。
禅師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兒稚中,骨氣深穩,言少理多。十歲出家于範陽延壽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師使習毗尼,非其好。棄之遊方,至翠微會。有僧自豫章來,夜語及洞上法席。于是一缽南來,造新豐。谒悟本價禅師。價問,汝名什麼。對曰:道膺。價曰:何不向上更道。對曰:向上即不名道膺。價喜以謂,類其初見雲岩時祗對。容以爲入室。膺深入,留雲峰之後。結庵而居。月一來谒價。價呵其未忘情,于道爲雜。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歐阜歐阜。廬山西北崦,冠世絕境也。就樹縛屋而居,號雲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處。山間樹下,久成苫架。說法其下曰:佛法有什麼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語。欲得如是事,還須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個什麼。若雲如是事即難。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來無巧設。有人問,如何是道。或時答碌磚木頭,作麼。皆重元來他根本,腳下實有力。即是不思議人,握土成金。若無如是事,饒汝說得,簇花簇錦相似。直道我放光動地,世間更無過也。盡說了合殺頭,人總不信受。元來自家,腳下虛無力。汝等譬如獵狗,但尋得有蹤迹底。若遇羚羊挂角時。非但不見蹤迹,氣息也不識。僧便問,羚羊挂角時如何。答曰:六六叁十六。曰:會麼。僧曰:不會。曰:不見道無蹤迹。又問,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語。膺呼問者名曰:會麼。曰:不會。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迦葉不覆藏。乃曰:僧家發言吐氣。須有來由,莫當等閑。這裏是什麼所在,爭受容易。凡問個事,也須識好惡。若不識尊卑良賤,不知觸犯。信口亂道,也無利益。並音旁,家行腳,到處覓相似語。所以尋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怕同學多去。第一莫將來。將來不相似言語,也須看他。前頭八十老人,出場屋。不是小兒戲,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參差,即千裏萬裏,難爲收攝。蓋爲學處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須有來由。言語如鉗如夾,如鈎如鎖。須教相續不斷,始得。頭頭上具,物物上明。豈不是得妙底事。一種學,大須子細研窮。直須谛當,的的無差。到這裏,有什麼碌跣處。有什麼擬議處。向去底人,須常慘悚戢翼,始得。若是知有底人。自解護惜,終不取次。十度發言,九度休去。爲什麼如此,恐怕無利益。體得底人,心若獵月扇,口邊直得醭出。不是強爲,任運如此。欲得與麼事,須是與麼人。既是與麼人,不愁恁麼事。恁麼事即難得。又曰:汝等直饒學得佛邊事。早是錯用心了也。不見古人,講得天花落,石點頭。尚不幹自已事。自余是什麼閑。如今擬將有限身心,向無限中用。有什麼交涉。如將方木逗圓孔中,多少聱訛。若無與麼事。饒汝說得,簇花簇錦,也無用處。未離情識在。若一切事,須向這裏及盡。始得無過,方得出身。若有一毫發去不盡。即被塵累,豈況便多。差之毫厘,過犯山嶽。不見古人道。學處不玄,盡是流俗。閨合中物,舍不得,俱爲滲漏。直須向這裏,及取去,及去及來。並盡一切事,始得無過。如人頭頭上了,物物上通。只喚作了事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尊貴一路自別。便是世間極重極貴物。不得將來,向尊貴邊。須知不可思議,不當好心。所以古人道,猶如雙鏡,光光相對。光明相照,更無虧盈。豈不是一般,猶喚作影像邊事。如日出時,光照世間,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喚作什麼。如今人未認得,光影門頭戶底。粗淺底事,將作屋裏事,又爭得。又曰:得者不輕微,明者不賤用。識者不咨嗟,解者無厭惡。從天降下,即貧窮。從地湧出,即富貴。門裏出身則易,身裏出門則難。動則埋身千尺,不動則當處生苗。一言迥脫獨拔當時語言不要多,多則無用處。僧問,如何是從天降下,即貧窮。曰不貴得。又問,如何是從地湧出,即富貴。曰無中或有。又曰:了無所有,得無所圖。言無所是,行無所依。心無所托,及盡始得無過。在衆如無衆,無衆如在衆。在身如無身,處世如無世。豈不是無娆其德,超于萬類。脫一切羁鎖,千人萬人得。尚道不當自已。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體得那邊事,卻來這邊行李。那邊有什麼事,這邊又作麼生行李。所以道,有也莫將來,無也莫將去。現在底,是誰家事。又曰:欲體此事,直似一息不來底人。方與那個人相應。若體得這個人意。方有少許說話分。方有少許行李分。暫時不在,如同死人。豈況如今,論年輪月。不在,如人長在。愁什麼家事不辨。欲知久遠事,祗在如今。如今若得,久遠亦得。如人千鄉萬裏歸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總是。不是即一切總不是。直得頂上光焰生,亦不是。能爲一切,一切不爲道。終日貪前頭事,失卻背後事。若見背後事,失卻前頭事。如人不前,後有什麼事。僧問,有人衣錦繡入來。見和尚後,爲甚寸絲不挂。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撲倒,也須粉碎。乃曰:若有一毫許,去及不盡。即被塵累,豈況更多。不見尋常道,升天底事,須對衆掉卻。十成底事,須對衆去卻。擲地作金聲,不須回頭顧著。自余有什麼用處。不見二祖當時,詩書博覽。叁藏聖教,如觀掌中。因什麼,更求達磨安心。將知此門中事,不是等閑。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豈向說中求。不是異于常徒,息一切萬累道。暫時不在塗路,便有來由。非但惡眷屬,善眷屬,也覓不得。甚處去,通身去,歸家去,省觐去。始脫得諸有門去。去得牢籠,脫險難,異常徒。又曰:如掌中觀物決定。決定方可隨緣。若一如此,千萬亦然。千萬之中,難爲一二,一二不可得。不見道,顯照底人即易得。顯已底人即難得。不道全無,即是希有。若未得如此,不受強爲。強爲即生惱,生惱即退道。退道則罪來加身。即見不得,說什麼大話。汝既出家,如囚免獄。少欲知足,莫貪世榮。忍饑忍渴,志存無爲。得在佛法中。十…
《007 禅林僧寶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