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6 天聖廣燈錄(宋 李遵勖 編)▪P8

  ..續本文上一頁藏。付于迦葉。如是展轉。以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爲智。尊者付法已。即辭王曰。吾化緣已畢。當歸寂滅。願王于最上乘無忘外護。即還本座。跏趺而逝。化叁昧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即東晉武帝朝也。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土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土。彼王名香至。崇奉佛衆。施一無價寶珠。王有叁子。其季開士也。尊者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叁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子月淨多羅。第二子功德多羅。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叁子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爲上。于諸寶中。法寶爲上。此是世光。未足爲上。于法光中。智光爲上。此是世明。未足爲上。于諸明中。心明爲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卻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法寶即現。衆生若悟。心珠自明。尊者歎其辨慧。乃複問曰。于諸物中。何物無相。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是聖人。以時未至。默而待之。及香至王厭世。衆皆號絕。唯第叁子菩提多羅。乃求出家。遂投尊者。尊者即與披剃受具。既觀時適至。尊者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囑累迦葉。如是展轉。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 因事複生理 果滿菩提圓 華開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放大光明。踴身虛空。化火自焚。衆收舍利起塔。即宋武帝朝也。

  天聖廣燈錄卷第五。

  天聖廣燈錄卷第六  (宋實)。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叁子也。姓刹利帝。本名菩提多羅。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因試令與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地。既而尊者謂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乃告尊者曰。我當行何國。願垂開示。尊者曰。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六十七載。當往震旦。慎勿速行。哀于日下。達磨曰。彼有大士。堪爲法器否。千歲之內。有留難否。尊者曰。吾滅後六十余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往南方。勿住。爲彼唯好有爲功業。不明佛理。汝縱至彼。亦不可久留。聽吾谶曰。

  路行跨水複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尊者曰。從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難。聽吾谶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爲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尊者曰。從是已去一百六十年末。有一小難。子父相繼。亦當不久作一二叁五歲。當此過已。有見其意。聽吾谶曰。

  路上忽逢深處水 等閑見虎又逢豬 小小牛兒雖有角 清溪龍出總須輸。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聽吾谶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侄孫腳上行 金雞解銜一顆米 供養十方羅漢僧。又問于此後更有何事。曰卻後叁百八十年有一比丘。暗學明用。吾以叁谶而當志之。

  八月商尊飛有聲 巨福來祥鳥不驚 懷抱一雞重起會 手把龍蛇在兩楹

  寄公席帽權時脫 蚊子之蟲足去形 東海象歸披石脹 二處蒙恩總不輕

  日月並行若不動 即無冠子上山行 更惠一峰添翠岫 玉教人識知始名。尊者曰。大器當現。逢雲即登。吾道無淪。汝心有寄。達磨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四百六十年。遇一無衣人。欲作魔難。聽吾谶曰。

  高嶺無人又脫衣 小蛇雖毒不能爲 可中井底著天近 小小沙彌善大機。尊者曰。此之小難。黑衣童子而釋之。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六百年不生之樹。爲作障難。雖作其難。二人出現。當自甯靜。聽吾谶曰。

  大浪雖高不足知 百年凡木長幹枝 一鳥南飛卻歸北 二人東往複還西。尊者曰。白衣和尚。說法無量。若解此記。皈而不向。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八百年。當有四龍。共作一難。聽吾谶曰。

  可憐明月獨當天 四個龍兒各自遷 東西南北奔波去 日頭平上照無邊。尊者曰。

  吾此記詞 腰長腳短 合掌向天 回頭失伴 身著紅衣 又如素絹 立在目前 還如不見 好好思量 水清月現。又問此後如何。曰卻後叁千歲間。總有一十叁難。其中大難有九。余四小難。聽吾谶曰。

  鳥來上高堂欲驚 白雲入地色還青 天上金龍日月明 東陽海水清不清 手捧珠輪重複輕 雖無心眼轉醒醒 不具耳目善觀聽 身體元無空有形 不說姓字但簽名 意尋書卷錯看經 口說恩幸心無情 或去或來身不停。尊者曰。卻後多難。悉在此一十句中。我雖廣印。汝亦不見。師恭禀教谕。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須世。有跋陀叁藏。達磨亦嘗致訊。跋陀有弟子舯連邪舍者。與優婆塞萬天懿。多談教典。懿因問邪舍曰。西域聖衆。弘揚次第。可得聞乎。耶舍曰。諸祖師自迦葉宜傳。其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弟子達磨。當魏明帝朝至雒陽。止少林寺。懿曰。北師滅後何人繼嗣。耶舍答曰。

  尊勝今藏古 無肱又有肱 龍來方授寶 奉物伏嫌名。懿曰。于此師後。踵襲者誰。耶舍曰。

  起自求不礙 師言我沒繩 路上逢僧禮 足下六枝分。懿複問之。耶舍曰。

  叁四全無我 隔水受心燈 尊號過諸量 從嗔不起增。懿複問之。耶舍曰。

  奉物可曾物 言勤又不勤 唯書四句偈 爲對瑞田人。懿複問之。耶舍曰。

  心裏能藏事 說向漢江濱 湖波探水月 將照二叁人。懿複問之。耶舍曰。

  領得彌勒語 離鄉日日敷 來梁移近路 余算腳天途。懿複問之。耶舍曰。

  艮地生玄旨 通尊媚亦尊 比肩叁吼族 足下一毛生。又曰。

  靈集愧天恩生芽二六人法中無氣味石上有功勳。又曰。本是大蟲男 翻成師子談 官家封馬嶺 同相叁十叁。又曰。

  九女出人倫 八個絕婚姻 朽將添六足 心祖衆中尊。又曰。

  走戊與潮鄰 鵝烏子出身 二天雖有感 叁化寂無塵。又曰。

  說少何曾少 言流又不流 草若除其首 叁四繼門修。耶舍曰。吾此谶。以志將來。卻後二百八十年中。有大國王。善崇叁寶。君唱臣和。海晏河清。前記諸懷耳。是時首因一師。興隆多聖。萬天懿仰承聖記。佩服無斁。編之簡冊矣。後耶舍叁藏。廬山順寂。梁簡文遣使。傳此谶文。編于續法傳。時菩提達磨演化本國。有佛大勝多者。小乘學也。分途而爲六宗。各封已解。別展化源。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叁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達磨曰。今此六宗。永纏邪見。言已至第一有相宗所而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衆中有一尊長。名薩婆羅。答曰。于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師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明實相。當何定耶。彼曰。于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爲實。師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師曰。汝言不定。當爲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師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師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于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師聖。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否。師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于色中。不生色體。于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衆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至第二無相宗所而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衆中有智者。名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師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彼曰。我明無相。心不敢舍。當于明時。亦無當者。師曰。于諸有無。心不取舍。又無當者。誰明無故。彼曰。入佛叁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師曰。相既不知。誰雲有無。尚無所得。何名叁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叁昧故。我說叁昧。師曰。非叁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師辨析。即悟本心。體禮于師。忏悔往謬。師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言已。至第叁定慧宗所。而問曰。汝學定慧。爲一爲二。彼衆有一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師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師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複然矣。師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至第四戒行宗所。而問曰。何者名戒。雲何名行。當此戒行。爲一爲二。彼衆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師曰。汝言依教。即染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于行。內外非明。何名爲戒。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師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伏。至第五無得宗所。問曰。汝雲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衆中有寶淨者。答曰。我說無得。非得無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師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雲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爲得得。師曰。得既非得。非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淨聞之。頓除疑誤。至第六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于此法中。誰靜誰寂。彼有長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爲寂。于法無染。名之爲靜。師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

《006 天聖廣燈錄(宋 李遵勖 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007 禅林僧寶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