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06 天聖廣燈錄(宋 李遵勖 編)▪P9

  ..續本文上一頁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靜。師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聞旨海。豁如冰釋。既而六衆鹹誓歸依。異見王立。輕毀叁寶。每雲我之祖宗。皆信佛道。複雲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由多智之者。妄構其說。國內耆舊。前王之所尊禮者。並從廢棄。達磨知已即念。無相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其二宗勝者。非不聰辨。而無宿因。時六宗徒衆。亦各念言。佛法有難。言已各至達磨所。作禮問訊。宗勝曰。自惟淺薄。敢憚請行。達磨曰。汝雖辨慧。道力未全。宗勝疑雲。此師恐我見王作大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爲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製焉。既而贊至王所。廣說法要。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王與之往返詢诘。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當伏何人。達磨知宗勝欲墮處。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禀吾教。潛化于王。須臾理屈。汝可速行。波羅提承禀旨命。乃至殿前。默然而住。時王方诘問。宗勝忽見波羅提前至。王問曰。是邪是正。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宗勝即從擯逐。波羅提曰。王若有道。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王怒問曰。何者是佛。答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答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見之。答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王曰。于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衆諸皆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遣處出現。答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願爲我說。波羅提遂說偈曰。

  在胎爲身 處世名人 在眼曰見 有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收接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悔謝前非。宗勝既被斥逐。念曰。我今百歲。八十爲非。不能禦歎。生亦奚顔。言訖自投崖谷。俄有一神人。捧承之。置于岩石。神人說偈告宗勝曰。

  師壽于百歲 八十而造次 爲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雖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見諸賢等 未嘗生珍敬 四五修功德 其心未恬靜 聰明輕慢故 而獲致于此 得王不敬者 當感果知是 自今不疏怠 不久成其智 諸聖悉在心 如來亦複爾。宗勝聞偈忻然。即于岩間安坐。時異見王複問波羅提曰。仁者智辨。當師何人。答曰。我所出家師者。即是王叔菩提達磨。王聞師名。驚駭久之。遂敕近臣。特加迎請。達磨隨使至宮。爲王忏悔。尋诏宗勝。還歸本國。大臣奏曰。宗勝被谪。身殒高崖。師曰宗勝甚健。宴息岩間。但遣使召。王即禀教。遣使入山。果見宗勝。端居禅寂。曰深愧王意。誓處岩泉。達磨王叔。六衆之師。願王敬仰。以福皇基。師謂王曰。汝如宗勝來否。王曰未知。師曰。再命可已。有頃使還。果如師語。師遂辭王曰。汝善修德。不乃疾興。經七日遂乃得疾。國醫診治。有如無瘳。亟發使告師曰。王之疾甚。殆至彌留。願叔慈悲遠來轸救。師至王所。慰問其疾。時宗勝再承王召。即別岩間。波羅提久受國恩。亦來問疾。波羅提曰。此王今至大漸。當生何道。達磨曰。若人臨終頭冷足暖者。當墮地獄。頭足俱冷。心胸偏暖者。生于人道。眼暖余冷者。當生天上。唯腹間暖余處冷者。生鬼趣中。此名候五蘊法。汝宜志之。今此王身。頂冷暖足。決入泥犁。波羅提曰。當何施爲。令免苦報。師即令太子爲王宥罪施恩。崇奉叁寶。複爲忏悔雲。願罪消滅。如是叁說。王即有間。師念震旦緣熟。至王所慰而勉之曰。當勤修白業。護持叁寶。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聞師言。涕淚交集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赴緣。非我所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象駕早還。王即具大舟。躬率臣僚。送至海壖。既達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表奏。武帝即遣使诏赴京師。十月一日。至金陵。車駕爲之出郊。遂延居別殿。寺志公修高座寺。謂寺主靈觀曰。名靈觀否。答曰。凡情不測。志公曰。從西有大乘菩薩。今入國中。非久而出。聽吾谶曰。

  仰睹兩扇 低腰撚鈎 九鳥射盡 唯有一頭 至即不至 要假須刀 逢龍不住 遇水即逃。靈觀聞已。默而志之。達摩在王宮。帝問。自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曰。如何是聖谛第一義。答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潛過江北。屆于洛陽。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未嘗辄語。人莫之測。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晨夕參承。師嘗端座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布發淹泥。古尚若此。我何人哉。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光至階前。時天大雨雪。堅立不動。積雪齊腰。師憫而問。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涕曰。願示慈悲。師曰。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爲法亡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師遂因與易名曰惠可。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光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光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與汝安心竟。後孝明帝聞師異迹。遺使赍诏伸請。前後叁至。師不下少林。帝彌加欽尚。就賜摩納袈裟二條。金缽一口。銀淨缽缯帛等。自爾經九年。欲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乎。尼總持出禮拜。據某甲所見。四大本空。五陰非有。正當恁麼時。無一法可當情。師曰。汝得吾皮。道育出禮拜。據某甲所見。如慶喜觀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二祖出禮叁拜。依位而立。師雲。汝得吾髓。乃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于大迦葉。展轉屬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善護持流布將來。勿令斷絕。並授袈裟。以爲法信。師曰。由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汝生此土。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授此衣法。卻後難生。俱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吾至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余。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師又曰。吾自到此。凡五中毒。我常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有大乘氣象。遂逾海越漠。付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讷。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言已即與徒衆。至禹門千聖寺。止叁日。有期城太守楊炫之。早慕佛乘。問師曰。西天五印。師承爲祖。其道如何。師曰。明佛心宗。等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問。此外如何。師曰。須明自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于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爲祖。又曰弟子歸依叁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收措。願師慈愍。開示宗旨。師知懇禱。即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炫之聞偈。悲喜交並。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師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振此萬差。多逢患難。炫之曰。未審何人。願垂姓字。弟子爲師除得。師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徒。害彼自安。必無此理。炫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乃爲谶曰。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二叁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炫之聞已莫究其端。默記于懷。禮辭而去。魏朝順世。丙辰歲葬熊耳山。後叁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師于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然獨逝。雲曰何往。達磨曰。西天去。又謂雲曰。汝主已厭世。雲聞之茫然。別師東邁。暨複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莊即位。雲具奏其事。帝令啓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舉國爲之驚歎。奉诏取遺履。出于少林寺供養。至唐開元中。爲信道者盜。于五臺山華嚴寺。今不知所在。初梁武遇師。因緣末契。志公嘗有言曰。帝遇而不遇也。此是傳佛心印。即觀音身也。帝複聞宋雲事。乃禦撰師碑焉。代宗谥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天聖廣燈錄卷第六。

  天聖廣燈錄卷第七  (宋實)。

  第二十九祖惠可大師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時。嘗自念。我家崇善。豈無令子。禱之既久。一夕感異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妊。及長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氣不群。博涉詩書。尤精佛學。不事家産。好遊山水。即抵雒陽龍門香山寺。依寶靜禅師出家受具。複遊講肆。遍探大小乘義。年叁十二。卻返香山。忽有一神人謂曰。將欲受果。何滯此耶。大道非遙。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覺頭痛如剌。其師欲治之。空中有聲曰。此乃換骨。非常痛也。光遂以事具白于師。今視其頂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當有所證。神令汝南者。斯則少林達磨大士即汝之師也。光受教造于少室。其得法轉衣變迹。達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歸。大師既闡真風。是求法嗣。至北齊天平年中。有一居士。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師曰。弟子身纏風恙。請爲忏罪。師曰。將罪來與汝忏。居士雲。覓罪了不可得。師曰。與汝忏罪竟。居士即投師出家受具。宜名僧璨。自茲疾已。經叁年。師乃告之曰。菩提達磨遠自竺幹。以正法眼藏。密付于吾。吾今授汝。並達磨信衣。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本來緣有地 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 華亦不能生…

《006 天聖廣燈錄(宋 李遵勖 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007 禅林僧寶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